1978年12月18日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在过来人的心目中留下的是铭心刻骨的记忆。这一天,作为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此,伟大祖国走向了持续高速发展的新征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幸运的是:就在这同一天,我们近一百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受益者迈进了南京大学的校园,进入化学系学习,在北平房聆听了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堂课,开启了与祖国改革开放同频同轨,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道路。
四十年后的同一天,2018年12月18日,年逾花甲的同学们再一次相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回首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江河行地久,日月经天长。四十年前,我们从工矿车间走来,从农村乡野走来,从部队营房走来,从四面八方各行各业豪迈走来。我们经历不同,年龄有别,文革刚刚过去不久,改革开放才开启元年。在物质生活还相当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朝夕相处,同窗苦读,团结互助,比学赶超。我们对科学知识同存渴望,对祖国未来同怀梦想,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彼此之间成了一生的财富和永远的牵挂。
回到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校园,同学们首先朝圣般地来到了北大楼后面的北平房。虽然它已改成了库房并且年久失修,但高高的台阶上铺满的银杏树叶,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煞是好看,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四十年前。同学们徜徉在这里,尽情地追忆着著名化学家戴安邦院士的专业思想教育课、张锡辉老师的第一节无机化学课,还有中文系侯镜昶先生的大学语文课。回忆着当年教室里简陋的陈设,对已渐渐模糊的过往辨别着,考证着,争论着。对开启我们大学生活的“圣地”,大家依依不舍,久久不愿离去。我们又移步来到了母校地标建筑北大楼面前,环顾四周是学校标志性的经典建筑群。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和事件,现如今还常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图片和影视作品之中。古朴典雅的礼堂里,我们收听过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的传达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况的通报,也聆听过国内外大师们精彩的学术报告。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里,多少个夜晚,我们在那里挑灯夜战,攻坚克难;那时我们信奉的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漫步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四十年前的欢声笑语还荡漾于耳,四十年前的青春岁月恍若昨天。想当年,我们坚信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看如今,青山依旧人未老,仿佛我们又回到了从前。不觉之中,我们已来到学校大门外,在这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这毕业分别时留影之地再来一张合影吧,每个人的眼神都充满着从容和坚定。随后,同学们步入南园,在南芳园餐厅聚餐,继续享受着同学相聚的美好时光,追忆着逝去的青春和曾经的芳华。
相识是缘,相逢是歌。“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四十年的同学友情就像是那陈年的老酒,时间越久越是醇香甘甜。相逢是短暂的,友谊是永恒的,分别之时,大家相互叮嘱着,约定着:在我们耳顺之年多找点闲暇,多花点时间,相约不久的将来再相会。感谢同窗守望相助之情,感谢母校老师教育培养之恩。亲爱的母校,您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一辈子的荣耀,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心与您紧密相连,从未走远!
(文/杜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