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史主题日历《南大记忆》出版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9-04-17浏览次数:1622

“百年南大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大师、思想和学术以及绽放芳华的青春生活,还有在那黑暗的沦陷时期点亮人性光辉的无畏勇气。”

形·温厚典雅

几乎每一位走进杨小民老师工作室的访客,都总能在一众随性自然的布局陈设中体会到别样的温雅与敦厚。
        “仔细读这份日历书腰上的文字,我特别喜欢,或许就能解释一种来源于感悟的设想——南大和南大人所拥有的人间情怀与世间大爱,仔细体会,你一定能发现是在历史的点滴积累中无处不在地彰显。仿佛璀璨星光在刹那间转角汇聚,在我的脑海里投射出这份砖红硬面烫金大字模样的日历印象。”当被问及如何实现“第一本南大校史主题文创日历”的构思时,杨小民老师这样回答。
        众所周知,传统的桌台日历往往都是每天一张两面的布局,而这一点恰恰是杨小民老师所格外看重的特殊形式——百十余年的南京大学底蕴深厚,一片树荫葱郁的园子,来来往往说不完的人、物、事,需要极大的容量去包容展现,而这恰恰是伴以年岁凝练的日历作为载体的独到优势。
        《南大记忆》封面采用象征着温暖幸福而又稳重端庄的砖红色,亚麻布面精装。正面烫金隶书大字“南大记忆”,笔力沉着舒缓,形态大气厚重。封面右上角采用干支纪年楷书“岁次己亥”,体现日历功能本色。切口处彩印南京大学地标性建筑北大楼,广角图片视野开阔,树木藤蔓蓊郁静穆,建筑规整秀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呈现出一所顶尖名校自由、开放、昂扬的气度。

对于这样的边口设计,杨小民老师可谓颇经一番思量:“日历内页所附的历史照片,往往色调灰黄,难免稍显深沉。所以我决定应该在不觉突兀的基础上巧思平衡。”
        日历32开,内页采用80克艺术纸,约24印张,触感平滑舒适。精细线装,每页皆可平铺。内含400余幅南大珍贵历史照片,都是杨小民老师历经十几年辛苦搜寻、积累所得。
        “这是一个广阅博览、积土成山的过程,需要凝神静气、长耕不辍。量变到质变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那些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才能显得有所不负。”
        这些精选的内容,涉及南大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经典建筑、历史事件、校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生动记忆,其中甚至有不少照片为第一次出版面世。
        比如其中一张艺术教室里师生和人体模特的合影,风格之大胆视觉之前卫,比及今日,都毫不逊色;还有一份中央大学艺术系女生们的合影,无论发型装扮还是笑靥举止,都让人频生时空穿越的错觉。
        除此以外,一张年代久远的熊猫照片,更是勾起无限惊喜与好奇——“这只熊猫可是有‘福气’啦!它应该是我们中国第一只登上银幕的熊猫,当然它自己应该是不知道的。”杨小民老师笑着介绍道,言语中满溢着幽默与机智,但很快又转向严肃和深邃:“这得多亏我们的孙明经老师。南京大学是中国电化教育诞生地和第一代电教人的摇篮,孙明经等老师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西迁以后,相关学科的科研考察等工作从未终止。孙明经老师的足迹遍及西康、雅安等多个地方,在上世纪30年代末,拍下了这只熊猫,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科考影视资料。当年的金陵大学还参与了不少传世之作的拍摄与参展工作,其中不乏有具开先天意义的获国际奖项的影片,这份《南大记忆》日历里同样有所收录。”
        摊开日历内页,每面左侧为历史图片及图片注释,右侧印有公历、农历、星期、节日等日期信息。其中有部分可确知年份的图片被编排到“历史上的今天”,形成现实与历史的遥相呼应,像开篇元旦的配图,选用的就是中央大学新闻社在元旦之日的珍贵影像。
        日历配图的注释文字精炼简洁,平易近人,按照杨老师的话来说,这样的设置“尊重日历的本职功能,但也注重为大家提供一个领悟南大的温和视角。”
        整部日历综观起来,形制方正,古朴典雅,内容丰富厚重,捧在手中犹如一本厚厚的辞典,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南大记忆点滴索引全书”。

义·伟哉壮哉

腰封上的文字真诚地道出了日历的主题和设计者的心声。在对浩如烟海的图片进行选择整理时,杨小民老师最为关注的正是特殊的“南大精神”。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百年南大校园里出现过一大批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作为南大记忆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历史,铸就了南大的辉煌。
        日历精心挑选了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各领域涌现出的代表性杰出人物的影像资料,用特殊的方式铭记先贤,继往开来。例如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丹青巨擘徐悲鸿、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文史学家程千帆等等。
        而青春洋溢的学生代表着一所大学最鲜活的生命力,昔日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校园里求知若渴的学子们虽为躲避战火而辗转漂泊,却从不曾停止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无论是在南京四牌楼、鼓楼、丁家桥、干河沿,还是在西迁后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他们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前不久的百家讲坛栏目上,相信不少人都对南京大学毕飞宇教授所分享的关于王伯沆先生的故事记忆犹新、感慨万千。1944年9月25日,就在抗战胜利黎明前的沉郁黑暗中,王伯沆先生与世长辞。
        “所以9月25日这一天,我一定要把先生的相片长驻在这一页。就在辞世前,先生得知嚣张的侵略军竟然丧心病狂地要求送殡队伍在出城门时必须要向日本人鞠躬,愤而留下遗愿,宁可葬在后院,也不让日军得逞!”
        这位南大人极正义极刚强的一幕,将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南京大学不乏大师、人才、成就、贡献,更不乏洋溢年轻学子的美好青春年华。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层宝贵的东西,恰恰是很多看似平凡的南大人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在特殊的环境下,却又的确是极正义、极光辉的。”这份细腻而又别样的视角,使得《南大记忆》日历带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挖掘面。
        杨小民老师用深挚的眼光发现了许许多多南大校友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勇敢与担当,注视国难当头时南大人“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被罗家伦校长评价为“以汉代苏武牧羊的榜样,实践了中央大学的精神”的“动物西迁”壮举;有南京浩劫时期,在侵华日军腥风血雨的狂暴中撑起安全区“孤岛”的拉贝们的那些专业的瞬间以及充满大德、正义、毅力和勇气的身影;更有胸怀医者仁心、不畏强暴坚守岗位积极救治军民的金陵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的医护人员……
        正是通过呈现这些沉厚的细微积淀,《南大记忆》日历在大师、人才、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等等所构筑的宏大传统的南大校史之中,精粹彰显了南大人的担当与大风范以及南大精神史诗里极富有血肉气息和情感冲击的另一重境界。

情·恋恋南大

“《南大记忆》在情感上,沸点是低的。”
        它立足于百年风云变迁的中国社会,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生长的发展历程,立足于百年南大不负众望砥砺前行的过往,聚焦每一位曾在南大驻足守望的人,接近、倾听、理解无数个体生命的回声。
        日历365天,看似纷繁,但一条校史记忆的主脉却自始至终前后贯通。在杨小民老师看来,这是独一无二的南大精神内涵,是其他高校所罕有的光辉正义,每一天每一页,都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和强化,让我们汇通对精神和时间概念的理解,构建情感的共鸣、灵魂的相通,并真正融入到南大这一有机体中去。

“关于南大记忆,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等待被发掘。这就像是酿酒,是一个内敛充沛、持续发酵的过程。”
        杨小民老师自言对旧事、旧物有天然的亲近感,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时常留心与南大有关的历史资料。这本日历中的图像大多是杨小民老师十几年来从各类杂志、旧书、回忆录、画册乃至私人影像中集腋成裘所得,万分不易,但饱含的是他对南大深深的眷恋。
        “南大因她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贡献而厚重,这份源自于亲切的温暖感觉在百十余年的历史芳华中,让每一位真正的南大人都为之动容。所以我想这也是自己给母校的一份新年献礼,是一名南大人对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期盼。”
        作为向世人展示南大的一扇窗口,《南大记忆》日历同样也是唤醒老南大人尘封记忆的闸门,是激励青年学子奋进图强的鲜活座右铭,也是相伴于日常生活的一位暖心挚友。
        《南大记忆》日历不仅实现了作为生活工具的用途,同时,在手机日益将人捆绑得越来越紧的今天,它更像是一个情感的符号,因其历史性和人本性,兼具对虚拟世界的审视以及对丰富现实的回归。
        日历设计亦陈亦新,可谓惊喜不断:相较于传统日历字体颜色的红黑配或红绿配,《南大记忆》日历别具心意,采取了红绿黑三色印刷,重要节日以红字呈现,彰示喜庆;周六周日则被精心地标为绿色,代表了对走出宅门,亲近自然,与回归现实,细致感受日常肌理的生活方式的推崇。它提醒着人们回到阅读,回到书本,回到大浪淘沙之后人类精神文明宁静的结晶。
        重新审视碎片信息,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关注生命的本真;与先哲对话,才能知“道之所存”,修炼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气象。
        在采访的最后,杨小民老师告诉我们,这本《南大记忆》日历形态的构思,他还基于一重特殊的考虑:“我希望年轻人,尤其是我们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同学们去阅读使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观察到不少中学同学们有在日历类笺纸中记备忘、写学习计划的习惯,而且他们时间紧,想了解南大,去啃一本大部头,恐似又有些不现实。这本《南大记忆》日历,文字不多却内涵深远,空白处又富余。能在有限日常中不时触碰南大,在点滴阅读中激发与南大的温存,一定是一种别样的欣慰。”
        正所谓“阔大的水面,背对的是大地,面对的是苍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你是帆,南京大学就是承载你的最深厚宽广的海洋。学海无涯,愿你乘兴浮槎,乘风破浪,为南大记忆添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了解南大,请从《南大记忆》开始。

    (文/左拙人、张彩虹,原载“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转载时有删改)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