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我校信息管理学院举行座谈会,热烈欢迎图书馆学专业1978级校友20余人荣返母校。院长孙建军、党委书记姜迎春、荣休教师代表吴式超等参加座谈会并与校友们亲切交流。
座谈会上,姜迎春书记首先致辞,他对图书馆学专业78级校友和老师的回校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赞扬了校友们所体现出的诚朴雄伟校风,胸怀理想,埋头苦干,为图书情报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恳请校友们继续关注和支持学院的发展。
孙建军院长深情回顾了自己从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又在图书馆学专业求学的经历,对校友中曾给他授课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图书馆学专业78级校友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首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其中有年届30的“老三届”,也有参加工作多年的“新三届”。他们知识基础扎实,阅读面广,人生阅历丰富,学习认真,参加工作后成绩斐然,成为图书馆学界、业界的翘楚,在政界、商界等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介绍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在中国本土图书馆学发展史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科当前的良好发展前景。他希望校友们继续支持学科发展,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
已经80多岁高龄的吴式超老师回顾了40年前她参加招生的情况,她说78级学生是她教过的最为用功、素质最好的学生,现在看见同学们在图书馆实务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这么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大家以后多交流多联系,继续为学院和学校增光添彩。
各位校友回顾了自己入学过程、求学生活和毕业后的发展,深切感到母校、恩师的重要作用,也对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激励有诸多感慨。校友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不断学习,继续关注学科和学院、学校的发展,以更大的成绩回报母校和信息管理学院。欢声笑语中,大家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据悉,目前该届校友中的许多人在各类型的图书馆任馆长、副馆长、书记、研究馆员等,有的则是图书情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版界、政界的管理者和商界成功人士。
信息管理学院校友分会、办公室、学工办等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后,校友们还参访了学校杜厦图书馆。
对此次校友返校活动,校友总会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学校国际学术会议中心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文/卢文辉、李战、廖书语)
附:
图书馆学专业1978级校友
入学40周年纪念册编者絮语
40年前,即1978年秋冬之际,我们图书馆学专业78级30位同学从不同的岗位齐聚于南京大学,开始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习生活,这是“人生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刻”(引自同学们的感言,余下同),“我很幸运,我居然扒上了这班车……我开始看到不同的风景!”“感谢命运,让我们于万千人中彼此相遇;感谢这一相遇,让我们得以拥有同窗之谊,装点各自的人生”。于是,“我们这三十个同学,就有一个共同的生日”。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创立时间不长,仅200余年历史。中国图书馆学的产生更短,仅百年时间,但近40年来有了快速发展。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国三大重镇之一。曾有诸多个“第一”引人注目:第一次在全国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第一次在综合性大学创立图书馆学系,第一次创办中国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第一次承办首届中华图书馆协会大会……1949年前,发起中国图书馆运动,为图书馆教育和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图书馆学家中,十之六七来自于南大或南大的前身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大图书馆学的优秀师资被调剂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停办。直到1978年才恢复招生,我们30位同学则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南大图书馆学专业首届学生。如今,经过40年的发展,南大图书馆学已发展成为涵盖情报学、档案学(保密学)、出版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等的学科部落,已建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各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出版社,而且广泛分布在新兴的信息单位、网络机构。概言之,从学科建制上看,其他成熟学科诸如数理化、文史哲等所拥有的要件,图书馆学如今均拥有了,可以自豪地说图书馆学已经屹立于学科之林。我们的同学不论是在图书馆实务界或教育科研界,还是在相关领域,都直接或间接为学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当然,在学科内容的逻辑化、体系化、成熟度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中国信息社会的到来,新一轮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然而,40年前我们同学在填写所学专业志愿时,对图书馆学的认识还不清晰,只朦胧知道这个专业有“学问”,尤其是专业名称中有“图书”二字,对于入学前喜欢图书,痴迷读书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据说,由于考生对图书馆学不了解,第一志愿填报图书馆学的很少,因此,只要看到填写图书馆学的考生,不论所填是第几志愿,也不论分数高于录取分数线多少,一律被录取。入学后同学间私下了解高考成绩后,才知道有的同学考分很高,尤其是几个“老三届”的同学,他们知识基础扎实,阅读面广,人生阅历丰富,学习认真,能与这些素质高的同学一起学习,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入学时有的同学已年届30,有的则刚满18,绝大多数是在20—26岁的黄金年华。从本纪念册所印出的30位同学照片可以看出,在校期间21位男同学个个英气勃发,9位女同学也个个秀气靓丽。入学前有的同学是插队知青,有的是工厂工人、营业员、建筑工,有的则是应届毕业生。重回课堂,大家更是嗜书如命,学习如饥似渴。记得不少同学选了英语课,还要同时再学第二外语日语。看到课表上没有高等数学课程,便自发组团旁听经济系的高等数学课,并参加统一考试。与中文系、历史系等一起上的英语、古汉语、大学语文、政治经济学、党史、科技史等课程,同学们的作业常受任课老师的表扬,考试成绩也很突出。得知校外有某名人演讲,竟结伴“翘课”而去。晚上校大礼堂有“名画欣赏”讲座,提前抢占座位,并给同学预留座位。谁有一本好书,互相传阅;谁写了一首好诗、好词,上课时也桌下悄悄传递。老师布置的作业,所需文献南大馆未收藏,就集体跑到南京图书馆去阅览。课堂讨论图书馆学与目录学是否为从属关系时,发言踊跃。期末考试前,结伴复习,交流研讨,中途休息时则高歌一曲。国内外有好的电影上映,也结伴观看。自导自演的话剧,则倾全班之力,各展所长,一炮打响。雨花台、栖霞山、滁州春游或秋游,黄山自由行都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青春烟云,珍惜一朝拥有”,因此,我们“要向我们亲爱的母校、向我们共修的专业,向我们同在的这个温暖集体,说一声,其实我们并没走远,虽然总是各自分离……”。
尽管毕业后各位同学各奔东西,或国内,或国外,或在图书馆、出版界,或在教育界和科研管理界,或从政,或从商,但都能从母校“开放活跃的校园”,“学识渊博的师辈”,“才华横溢的同窗”和丰富的文献典籍中获益,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踏实做事的品性。“学以成人”,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知书达理的真正大写的“人”。学问之道在于辨真伪、分是非、明善恶,促文明,求福祉。做人做事亦如此。“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们这些喜爱图书人的“书生本色”。“为人平实,做事平稳,生活平淡,心态平和”,保持“平常心”,“快乐每一天”,“过好每一天”,“看重现在”,把控“日常的确定性”,“心简单”,“知足、感恩、惜福”则反映出我们图书馆学人“淡泊、务实、求真”的美好追求。而“不忘初心,在享受生命的同时,绽放更加绚丽的夕阳”,“咬紧牙关”,“志酬何必叹斜阳,明朝老骥重出枥”则表达了“英雄暮年(尚)能饭”,人老心不老,“猛志固常在”,试图再现第二春的豪情。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如水,水如人生”,“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何时到达终点由不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看看世间的美景,方不枉此生。”我们仍在旅途中,虽迎面已然是晚霞满天,但分明已“进入老年,迈向暮年”,未来已来,“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正视身体不断变化的现实,依然保持年轻飞扬的心态。“不断学习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花甲山水,安渡十分超脱”,只有“大家身体健康”,才能“共忆岁月觅芳华,把盏谈笑留真情”,才能“我爱我家——图专七八”,才能“未来十年再聚首”。“当下,心简单,世界就简单”,能丢下的都丢下吧,“一切尽在不言中”……诚然,“重逢短暂”,但“情谊永恒”,“见与不见依然思念,联不联系都没忘记”。“往事如烟,往事随风。既然留不住,那就用心地把每一个今天活出些光彩吧,待成过往,总给生命留下一抹颜色,鲜亮,抑或淡泊。”“事过不看,不回顾,不悔少作”,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唯南大奠定的坚实的心态”,“唯赤子心,真性情和美善德行”,将历久弥新。当我们将“个体有限的时间衔接总体无限的生命之链”的时候,“我们就活出了真实而又不平凡的自己”,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意义。
本次南大仙林校区的聚会和入学40周年纪念册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国内外同学的大力支持。孙忠进同学有聚会首倡之功,李俊、陈亚琴、沈固朝、刘树民、叶继元等同学具体策划筹办。陈远焕、沈鸣、王冬立、冯广俊、陈济众、郑宁、任一红等同学积极进言出力,陈远焕、杨金陵、叶继元等同学为聚会提供了部分赞助。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领导、学工组、办公室的同事和部分研究生为会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校友总会、校国际会议中心也給予了极大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叶继元 2018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