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桃李,聚会金秋——记数学系1970届毕业生徐州聚会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9-04-10浏览次数:2176

故人鸡黍相邀,重阳丹桂待赏。2018年10月22-26日,我们南大1970届数学系的部分毕业生欢聚在“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古城徐州。金秋良辰与黄淮美景相印成趣,嘉宾热情与东道淳厚相得益彰,聚会团队悠游之处成为彭城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次彭城聚会达到了历次聚会的高潮,细数起来,南大数学系70届数理逻辑专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7次聚会。而且越聚越火爆,越聚人越多,形成了令人赞叹的“逻一现象”。何以如此,还要从头说起。
        我们考入南大的那年正是文革的前一年——1965年,那时“花到荼蘼花事了”,我们恰好赶上了高考的末班车。有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一届,有谁知道“老五届”大学生所经受的苦楚,和“老三届”高中生相比实在是“不遑多让”。那场浩劫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损失,比起“老三届”们,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创办于著名数学大师熊庆来之手的南大数学天文系本来就是人才济济、蜚声中外的数学殿堂。直到数天系裂变为天文系和数学系之后,数学系仍有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技术和数理逻辑四个专业,就专业齐全而言,在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首屈一指。以数理逻辑专业为例,当时高教部在南大设立这个专业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开发电子计算机的逻辑网络设计人才。那时,在全国高校中,只是南大有这个专业,每年招收一个班,核定编制30人。1966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并且一连五年没有新生,“水不长,船难高”,于是我们65级数理逻辑专业就变成了“永远的逻一”。
        1965年,根据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国务院作出了在内地三线建设4所重要大学的分校的决定。南京大学就是这4所大学之一,其三线工程就是“654工程”。于是南大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和数理逻辑专业这两个“高、精、尖”专业便奉命迁入“三线”——“654工程”,这就是后来被文革扼杀在摇篮里的“南京大学中南分校”。1966年2月,匡亚明校长一声令下,刚刚在南大上了一学期功课的数学系计一、逻一的同学,就开拔繁华的都市南京,怀着“火焰般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浩浩荡荡地奔赴“654工程”。虽然,“654”的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低劣、劳动强度较大,但是同学们都以进入“654”、投入祖国三线建设为荣。校领导承诺,你们现在工读建校,毕业前就无须搞“社教”了。谁承想,那场如同暴风骤雨一样陡然袭来的浩劫,彻底粉碎了我们读书报国的美梦。返回南大以后,我们被迫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投入那场“如火如荼”的运动。其间,我们加入红卫兵、撰写“大字报”、参加“大批判”、进行“大串联”、接受毛主席的接见,然后是军管军训、学工学农、忆苦思甜,还一度到“中南分校”护校,参加长江大桥建设。说好听了,这是“经风雨,见世面”、“到大江大海里去学游泳”,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际上是虚度年华、荒废学业。
        1969年秋天,江南新稻刚刚上场,南大数学系69、70两届学生接到发自南京军区的“中央一号命令”,徒步拉练来到溧阳县东王庙,然后在那里“安营扎寨”。1970年春节甫过,南大在校生集中在南大溧阳分校,声势浩大的“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两个月以后“军宣队”和“工宣队”率领我们,挥师南大,深挖“516”,运动深入、逻一惨烈异常。罗亮生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缓、两年多以后改为无期,经受八年了牢狱之灾,才和当年的“同伙”、后来的南大图书馆副馆长马金川一起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昭雪。然后否极泰来,罗亮生被评聘南大教授,《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中英两刊)》编辑部主任,他的《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已收入南大图书馆馆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这个当年连基础课也没学完的,只有30人的“逻一”,竟出现了7名大学教授或副教授、1名中学特级教师、14名中教高级(相当于副教授)、5名国家公务员、3名企业高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我作为罗亮生的6个知情人之一,幸免于难,已属万幸,焉能有什么奢望!我们6人之中,有2人受处分,其余4人被批评教育,有的参加工作后,还因此被视为“后进”,接受“帮助”。另外还有2人被诬为“516分子”接受审查,3名同学受到“工宣队”的“诫勉”。因此,“逻一”毕业时,将近一半的同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搞得人人自危、个个心寒,连个毕业合影也没能照起来,就凄凄惶惶地各奔前程,只说是生离死别,谁能想到还有以后的聚会?
        2000年8月,由逻一罗亮生、数一马金川、陈善英(时任南大校长办公室秘书)等同学牵头,在南大南园举办了南京大学数学系70届毕业生三十年聚会,80多人欢聚一堂。原来30人的逻一,这时26人健在,19人到会,是参加这次聚会的五个班中到会率最高的班。现在可以解释逻一现象的由来了:一是因为逻一有传奇、有沧桑;二是因为逻一有大悲大喜、有深情厚谊;三是因为逻一同学都有一颗执着的心,由于纪少华、陶万谟、吕森森等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找清了全班所有同学的下落。不仅逻一同学牵挂着罗亮生等人的命运,班外知情的校友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首次聚会的日子里,大家抚今追昔,情不能已。不少人喜极而泣,夜不成眠。2002年5月我们再聚南京时,正值母校的百年华诞,盛况空前,但是人数未能突破首聚。
        2012年,逻一第三次聚会正值母校110年校庆。这时,我们年逾六旬,已为无牵无挂的“闲云野鹤”,而且身体还很强壮。此时逻一25人健在,21人赴会,到会率居数学系“老五届”各班之首。“十年一聚”的前约,显然不能满足彼此的渴慕,于是我们约定2015年再聚。2015年由吕森森、张翠翠、罗亮生三位牵头举办的南京钟山聚会使聚会活动走向了正常化、经常化。同学之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于是,“三年一聚”改为“每年一聚”,约定自愿参加,AA分账,配偶同来另算。2016年秋,潘舜英同学主办的温州聚会让我们饱览了雁荡山的壮丽和楠溪江的秀美,享受的是自然风光之美,东道主的热情款待和馈赠令人难忘。2017年秋,宋顺林同学安排的扬州聚会让我们欣赏了瘦西湖的纤秀、个园的精致、大明寺的宏伟、平山堂的雅致,感受的主要是扬子江边人文景观之美,东道主的好客和大度令我们依依不舍。临别,我们相约次年在古城徐州聚会,东道主是房立英,我因家住徐州睢宁而忝在协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商定:徐州聚会历时5天,10月22日报到。原本共有40名同学及配偶报名参加聚会,谁料聚会在即,一直积极参与组织活动的群主纪少华和邢桂芬、罗亮生、陈时中等7位同学却因病、因事告假。逻一、计一和数一26名同学和9名同学配偶如期到会,当天下午,我们在下榻地点中山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欢迎会上我向与会同学传达了南大校友总会对这次聚会的关怀和支持,与会同学深表感谢。代理群主丁正儒说明了聚会的宗旨、日程安排以及签署协议书的意义,在签约过程中向同学们发放了春、夏两季《南大校友通讯》。然后,东道主房立英对同学们的远道而来表示感谢,对徐州作了简要的介绍。同学们载歌载舞、载欣载言,有的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有的讲“子女孝顺,膝前承欢”。丁修国的即兴演说妙语连珠,丁正儒的养生之道侃侃而谈。当杨海林接过明年聚会的火炬之后,演讲会转为娱乐会。吕森森的萨克斯演奏热情奔放,张翠翠的京剧《贵妃醉酒》大家风范,张桂娣的沪剧《罗汉钱》委婉动听,林玉珍的《沂蒙山小调》宛转悠扬,杨相超的一曲《654之歌》把我们引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一饮尽千盅(彭城怀古)》又将同学们请回现场,吕森森领唱的《友谊地久天长》和《相逢是首歌》掀起欢迎会的高潮,而聚会的高潮要等稍后两天才能出现。
        第二天、第三天上午,聚会团先后来到最能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龟山汉墓和楚王陵,它们皆是“徐州汉代十八陵”之一,都是工程浩大的横穴崖洞式古墓。第二天下午我们游览了云龙湖。湖心岛上的水上世界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水族馆。我们徜徉在南湖水街,见水榭、亭、台宛如仙境,听水石相击如歌如弦,享水荇荷香扑面而来,仿佛到了锦绣江南;我们漫步在“花水相媚”的秋韵园,观赏秋日晒紫的乌桕,秋风吹红的枫叶,秋雨淋蔫的金菊,想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在沉水廊道的泛月桥上,将湖光山色一览无余,遥想戏马秋风的西楚霸王、威加海内的沛公刘邦,叹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第三天下午我们瞻仰了庄严肃穆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凭吊了淮海战役五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雕塑,仔细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四个体块、15个战争场景。陈列厅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图》将我们带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全景图配以音响、灯光、多媒体等特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气势恢宏的战争画卷,强烈的艺术感染令人震撼。
        第四天上午我们来到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云龙山。那天,天气阴凉,时有小雨。山门合影后,我们约定,大家一路登山、不要走散,由我“头前带路”,并且“一带一路”,谁知不到放鹤亭,“大军”便“兵分两路”。步履矫健如丁正儒者已从观景台返还,我们还在放鹤亭优哉游哉。这放鹤亭乃是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因曾官居徐州太守的苏东坡的名篇《放鹤亭记》而享有盛名。苏学士以鹤喻古之贤士,放鹤,即招贤也。于是大家登高而呼:“鹤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山岚起伏、声震四野,回声不绝于耳。摄影爱好者如吕森森等流连忘返、选景留念。尚有余勇可贾的王旺松等人还到了兴化禅寺、大士岩、小洞天、幽邃轩等等。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山门前“胜利会师”、下山,穿过户部山步行街,来到彭城火锅店,享受了一顿别有风味的午餐。
        聚会的最后一程是参观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坐落云龙山北麓,这里是乾隆皇帝南巡的行宫旧址。主楼依次排列着“古彭之宝”、“金戈铁马”、“天宫汉玉”、“俑偶华彩”、“明清家具”、“明清书画”等八个展室,院内还有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和碑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真个琳琅满目,令人慨叹。
        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次聚会安排得井井有条,紧凑而不紧张,友情而不悲情,大气而不铺张。安排的景点集楚风汉韵于一体,融婉约和豪迈于一炉,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典雅的人文景观,集中体现了古城徐州的古朴典雅的历史风貌。东道主房立英同学不仅热情厚道,而且动员儿子参与接待、服务,深得同学们的敬重。同学恭谦有礼,协议有备无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聚会。

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同学们已经步入老年,但是怀旧之情却与日俱增,聚会是顺应人心、增进友谊、有益社会、有益传承、强身健体的好事。我们有责任把好事办好,为此我们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是文明聚会。我们这次的聚会,每位同学都签了主要是出于身体健康和安全考虑的“同学聚会协议书”。有的同学提出,既然我们“有缘相会”,为什么非要签这么一个让人感到别扭、不爽的“协议”呢?我们认为,同学聚会并不仅仅是找个喝酒叙旧的地方,也需要契约精神的保障。我们谁也不愿看到聚会过程发生什么意外,协议只是防患未然,让大家聚得安全、放心,无后顾之忧。二是平等聚会。南大110周年校庆上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叫做“序齿不序爵”。同学相见,大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同学,可以直呼大名,推诚相见。三是公平聚会。这就是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参加自愿、AA分账。但出于友谊的互助,则另当别论,同学友情是可以并且应该坦然接受的。四是理性聚会。遇到路途较长或登高涉险的情况,与会者自己应注意适可而止,如有不适,应及时出局,返回旅社或坐下休息。组织者应当敏锐地注意到大家的适应程度,主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奉劝与会者切莫勉为其难。
        四天以来,我们所在之处,始终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同学们一直沉浸在浓郁的袍泽情谊之中。“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同学们,明年如皋再见!后年——母校双逢花甲之年,南京再见!
    (文/熊建康)

附:
徐州聚会诗四首


佳节重阳最宜游,
当年桃李聚徐州。
啥汤晨起香满巷,
何乌暮归上翠楼。

淮塔巍巍伴红枫,
云湖渺渺聚沙鸥。
宜将清嗓歌相聚,
老树繁花戴满头。
(熊建康)

  


金瓯扬子复徐州,
执手话别意未收。
虽是年年常相会,
分别依旧泪泗流。
(吕森森)

  


钟山风雨记犹新,
相聚彭城菊竞芬。
共忆潇湘听夜雨,
同怀家国动初心。

清歌欢唱青春曲,
笑语轻滌岁月尘。
已逐沧桑霜鬓染,
窗情脉脉酒盈樽。
(王旺松)

  


佳作读罢齿颊香,
回望云龙沐残阳。
乌桕经霜红欲燃,
金菊遇雨发鬓黄。

楼头紫燕寻关盼,
枥下乌骓忆项王。
来去匆匆同学远,
亭台寂寞峄山荒。
(熊建康)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