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后母校再相见——记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72级校友返校聚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7浏览次数:1738


三十七年后母校再相见——记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72级校友返校聚会
汪桂琴/ 文

师生情义深

    乘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东风,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72级校友在100周年校庆和110周年校庆从未见过面的同学,通过陈建同学的辛勤寻联和在宁同学的共同努力,于8月25日在母校愉快相见。此时此刻大家心情激动,感到既幸福又无比的亲切,37年啦,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彼此望着对方幸福的笑容。望着当年住过的宿舍——8舍,依旧那么威武高大、温柔可敬;这里接待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润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
    下午3点,在有园招待所,同学们以橄榄桌会议形式济济相偎,期待着早一分钟见到教育过我们、培育过我们、鼓励过我们、不辞辛劳地为我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恩师。正当我们心潮澎湃默默地数着:1秒、2秒、3秒、⋯⋯10秒时,老师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会议室。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鼓掌声,老师们慈祥、和蔼可亲、微笑着向大家问好。老师们的神情还跟当年一样炯炯有神,身体健康硬朗,精神抖擞,声音清澈响亮。时光转瞬即逝,当满脸皱纹头发斑白的我们与年过古稀的老师们一一握手时,还真难住了老师们的记忆,通过我们的自我介绍才想起。不是老师们忘了我们的姓名,而是37年的时代变迁,年龄上的岁月侵袭,让我们大家已没有年轻时的风华样貌。同学们在各行各业历经锤炼,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社会压力、工作重担、家庭责任,能不变吗?但师生情义永存不变。吴院士——我们的吴培亨老师在繁忙中抽出出差乘车前仅有的那点时间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并一一握手告别。

成长  成熟  成功

    26日,杨明生校长助理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我们谈心交流,在热烈的气氛中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由于当初自己的文化基础比较差,所以很少与同学讲话,记得当时数学老师讲负数时,心里嘀咕着数就是数,怎么还有负数,通过老师反复举例讲解才明白其含义;当物理老师讲每秒米时,心想速度就是速度为什么每秒米⋯⋯。是啊,我们入学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刚考进初中就参加运动,基本上没有上文化课,有的是高三的同学基础很好。我们的任课老师为了不使一个同学掉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辞辛劳地一边又一遍讲解、举例说明每一细节和每一环节的问题,直到同学们弄懂问题掌握基本概念为止。尤其是数学老师周教授,为了给我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专程去中学听课。永远也忘不了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心血。
    张二名同学讲述了自己所属单位37年来的变化过程,他凭着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解决了自己单位卫星天线出现的技术难题,缓解了厂里当时的困境。
    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张树彬同学。他是厂里的技术总监,当时厂里面临绝境,动员全厂职工自找出路,或劝其提前退休。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和家庭,他组织技术骨干四处寻找科研项目,经过几年奋战,终于使工厂走出了困境,带领技术骨干为军工行业研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赢得了军工系统的一致好评,从而使厂获得新生,不但救活了工厂,还改善了全厂职工的生活水平,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工厂蒸蒸日上。目前虽然已退休,但厂里仍然离不开他,还请他回厂为军工、为社会献计献策。
    还有张英同学在研究所仍在继续带领博士生为国家攀登科学高峰;盛家乐同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等等。
    无论是工作于部队,还是工矿企业、机关、学校,我们都认真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总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每做一件事都是让领导放心,得到单位的肯定。虽然我们所处的年代特殊,是政治运动频繁,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时代,但同学们仍然继续刻苦认真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科学。与社会同步、与历史共发展。在这37年的大风大浪中,我们成熟了,变得更坚强、更自信,各自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了不平凡的任务;为国家、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健康  快乐  友谊长存

    相聚结束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相互祝福:多保重身体,多联络,让生活多姿多彩,期待来年再相见。
    张国栋同学的《聚会有感》,抒发了同学们相见与分别时发自内心的感慨。

聚会有感

金秋丹桂飘香季,
师生离别三十七。
今日会聚南京城,
一见如故尽促膝。
感谢恩师培育情,
再谢同学手足情。
祝福大学健康路,
企盼校庆更聚齐。

    最后母校送给我们每一位同学《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一枚;《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和《南大校友通讯》期刊一本。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