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秋,是因为秋的美、秋的韵、秋的柔、秋的实。而今年的秋,更增添了秋的思。学子的呼唤,唤醒了尘封40年的思念。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原气象系)1972级同学毕业40年聚会就在这深秋的季节里举行。
2015年11月6日,来自北京、上海、青海、贵州等10个省(市、区)的39名同学(其中7位同学与老伴同行),怀抱着归心似箭的心情,从祖国各地来到最熟悉、最亲切的南苑宾馆(72级男同学曾经居住两年的八舍、九舍)报到。
曾以为,今生已无缘相见,只有将遗憾埋入记忆中;曾以为,欢声笑语中的学友,会一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曾以为,梦境中一张张最熟悉的面孔,会像天上的彩云渐行渐远……。是同学的热切真情与渴望,终使我们40年后再聚首。
星转斗移,冬去春来。光阴40载,说长则太长太长。说短,又很短很短。40年前,学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音容笑貌,同学的举手投足,大操场上的追逐,课堂上的肃静,寝室外的梧桐树叶绿了黄,黄了又绿……,这一切,我们都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但是,仅仅这第一次聚会,我们却为此等了40年!40年太长太久。当年我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意气风发,而如今我们却一个个满头白发,满额“五谱”;当年我们一个个壮志凌云,踌躇满志,而如今我们却一个个光荣退休,安享晚年。
我们这代人,人生经历丰富而多彩。我们是新中国诞生的见证者,是三年困难时期的踏足着,是十年“文革”的亲历者,是上山下乡受教育者,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响应者,是改单开放的受益者,更是“工农兵上大学”的先行者。1972年的春天,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是最温暖的春天,是改变命运的春天,是我们有幸成为南京大学同窗学友的春天,也是我们40年后,思念着、期盼着今天重返母校聚会的春天。
40年,毕业40年,我们拼搏在高山、海岛、边陲、荒漠……,足迹踏遍广袤无垠的大地、海疆,撑起过祖国气象事业的一片蓝天。
40年,毕业40年,我们忙学业,忙家业,忙事业……,相互间,连打个电话,问个寒暖,敍个长短都很少很少,有的甚至一直未曾谋过面啊。
今天,就在今天,我们终于见面了,在阔别40年的母校,就在我们全体男同学当年起居过两年的南苑宾馆(九舍、十舍)!来啦,来啦!这一天我们终究等来了。“小甘子,你好”!“老蒋,你好”!同学们见了面,一个个无比兴奋与激动;握手,拥抱,问候……,一个个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开心与喜悦;“身体好吗”?“老师好吗”?“家人都好吗”?一句句关切的话语,发自每个同学的肺腑……
这次同学聚会,得到了母校母院的热诚欢迎,两天活动内容紧凑丰富。
11月7日,全体老校友,参观了母校仙林新校区。校大门两条电子标语牌:“南京大学欢迎你”,“热烈欢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七二级同学毕业40年荣返母校”。让全体老校友内心感到无比温暖和亲切!
进了校区,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谈一路照相。感觉新校区就是高大上!高品质、高档次,大气派、大视野,充满一流和现代化气势。一条条平坦的校园大道,一排排整齐的香樟树,一栋栋敞亮的教学楼,和谐的布局、幽静的环境,让校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大气科学学院新大楼会议室,原院党委书记暨72级校友王晓如主持了聚会启动仪式。院党委书记潘益农副教授全面介绍了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和未来发展前景。尤其是当大家获悉母院最近一两年,在全国同类学科评比中,先后获得第一、第二名的喜讯,更是为母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会上,张土祥(原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巡视员)、甘惠泉(原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和王国祯(原青海省气象局纪检组组长)三位同学代表大家发言,真诚表达了对母校和母院的衷心感谢,真诚祝愿。王国祯同学热情地将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的《风起沙飞》、《风迹云踪》等六部专著赠予母院并发表了感言。
全体校友为表达对母校母院的深切感情,在学院门前,认领了一棵象征着执爱和思念的香樟树,举行了简朴的揭牌仪式。
11月8日,全体校友重游母校鼓楼校区。八角楼、大礼堂、图书馆、外宾接待室(何应钦公馆)、东南大楼、101、302教室……一切是那么地熟悉!是那么耳熟能详轻车熟路!很多同学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径直走进教室,体验学生生活,再当一回学生;有的还走上讲台学当老师,全身心投入,完全沉浸在回忆之中。
聚会期间,校友们还参观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游览了刚刚开放的牛首山佛顶宫和玄武湖公园。
相聚难,别也难。二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又要分别了,难舍啊!相互祝福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来的时候,张庵同学写了首诗《相约四十年——写在聚会母校的路上》,情真意切!离别之后,王国祯同学写了篇感想《终身难忘》,意切情真。特一并附上。
相约四十年
——写在聚会母校的路上
秋风将紫金山上的树叶
涂抹成一张张红色请柬
需要请柬吗?
我们是您的游子啊!
您是不是在责怪
责怪我们离开得太久
这一别竟是四十年
四十年
每次回眸1972年的春天
我们把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
虔诚地种在
南大这片土地上
看着它生根、发芽
从教学楼到8舍
再从8舍到图书馆
像个织娘
用脚步的丝线
将一千多个日夜
穿成难忘的珠链
那本破了的《气象学》里还夹着
溧阳农场五七路
禾田间烈日挥汗
那张发黄的《天气图》上还标着
“临汾旅”夜行拉练
匍匐刺杀射击瞄十环……
啊!
四十年
毕业四十年
天南地北奋博在台站
撑起过事业一片蓝天
尽管我们天各一方
但却共同见证了共和国的
风舒云卷
今天
一声轻轻的呼唤
就忍不住奔向您——我四十年梦里的花园
我来找曾经种下的心
尽管还有苗的青涩
但这激动的情绪
就像当年被大家推荐
我猜想着每一张面孔上的鹤发童颜
是否还像从前
恩师还会不会夹着书
不苟言笑地走过窗前……
四十年的思念啊!
竟比快车还飞速
拉着我向南,向南,一直向南
我的母校
我来了
离您渐近
我的渴望却慢慢变成胆怯
怕欢乐之后又要分离
怕分离后重又天各一方
相聚意味分散
谁言潇洒惟苍松
更见风流展红颜
鹤发童颜永不老啊!
相约下个四十年
南大再见!
(原气象系72级二班 张庵)
终生难以忘怀的四天
为了参加毕业四十年同学聚会,提前一个多月我便开始准备,早早地买好了广州至西宁、西宁至南京的火车票。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两眼一闭,撒手西去,时间长的也就是两个四十年多一些,短的就无从预报了,哪能不珍惜呢?11月5日那天早晨,天还没亮,我和老伴便冒着飞舞的大雪出门了。经过30多个小时的等车、挤车、上车、下车、步行,6日14时终于到了南京。俗话说近乡情怯,重返阔别已久的母校,与分别了多年的同学们聚会,不知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
当我看到南苑宾馆门口上方热情洋溢的欢迎横幅的时候,心里的喜悦之情不胜言表。然而当一位女生突然大声喊出“王国祯”三个字的时候,我懵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更为糟糕的是我竟然没认出这位女生是谁,只好满脸堆笑,连连点头致意。与匡本贺同学握手的时候,问他老伴来了没有,他笑着指了指那个喊我名字的女生,“那不是吗?”大伙哈哈大笑起来。范士琦是系里的美女,多年不见,比以前富态多了。
见面会上,听着同学们的自我介绍,望着那一个个略显沧桑的笑容,我极力搜索着记忆中的影象,努力使他(她)与40年前的他(她)融在一起,但遗憾的是除了几个当年接触最多,毕业以后曾见过面的以外,其他的显得是那样地陌生。不由百感交集,慨叹岁月无情。
“返回母校,与老同学欢聚,就等于寻回了过去的青春年华,找到了当年那风华正茂、飒爽英姿的面容。”毕业后留校工作的王晓茹同学如是说。
“说得多好啊!”我忍不住小声嘟哝起来,拼命地拍起了巴掌;真的是这样,我深有同感。尤其是晚上聚餐之前,听着陈开喜同学情真意切而又不失幽默的致词,看着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年代,跻身于那流光溢彩的峥嵘岁月之中。
11月7日上午,乘车去仙林校区参观。虽然天不作美,霏霏细雨中透着些许寒意,但是谁也没有在意,一路上兴致勃勃,妙语连珠,笑声不断,顽童似的争先恐后地拍照、合影、留念。会议室里,当大气科学学院的潘书记介绍了母系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思路的时候,大伙儿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2800亩用地,一万九千多平方米的新房,还有1200亩土地尚待开发,这是何等大的手笔啊!倘若将其变成姹紫嫣红、品种优良的花果王国,把宝贵的实践活动推向全国、全球,就像袁隆平院士所研发推广的杂交水稻那样,那该是多大的贡献啊!晚上,在南芳园二楼聚餐,聆听着南大校友总会张秘书长、大气科学学院的潘书记以及当年的辅导员朱锁凤老师对未来的憧憬,联想到张土祥、甘惠泉两位同学会上热情洋溢的发言,我更加慨叹不已!建校113年来,母校先后培养了几十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如果没有造福于人类的强烈的使命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挑战精神,没有先进的治学理念,没有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优越的办学条件,何能培养出那么多用信念支撑理想,以身许国,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有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毅力的栋梁之才!一个多世纪以来,莘莘学子们牢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放眼世界,兼济天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恪尽职守,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骄人的贡献。今后,我坚信母校会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自身的优势,海纳百川,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精神境界崇高,科研成果丰富,学术水平一流,中国特色、南大风格、博大精深、誉满全球的高等学府。
11月8日是星期天,上午8时,校领导薛海林副校长、校友会张秘书长及年已八旬的李可为老师便来到了东南教学大楼门前,等候着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不由让人心生敬意,感慨良多。回到老校区大门口分班拍照的时候,看着同学们那纯洁无邪、大有枯树逢春,再度发芽之势的笑容,我彻底找到了当年的感觉,脑海里清晰地现出了过去那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大气科学是一门研究在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和控制局部天气,减灾防灾,造福人类的科学。我们有幸求学于母校,投身于气象工作,除了感到光荣、自豪以外,也深深感到了所肩负的责任。但是我们已经力不从心了,不知道在有限的余生里还能不能为母校母系的发展尽一点儿绵薄之力。然而在联欢晚会上听着陈新军、洪延超、刘泽明、张庵、宋在萍、张华芳等同学那底气十足,字正腔圆,颇具专业水平的歌声,看着一些五音不全的仁兄俏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挺身而出,引吭高歌,载歌载舞的时候,我的心颤抖了,再一次从杂乱无章的记忆中滤出了往昔的岁月,并彻底地颠覆了原先的担忧。这哪里像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正在奔七的老人啊,分明就是一群头角峥嵘、德才兼备、忠孝两全、永不言老的年轻学子!
11月9日上午,随着一拨又一拨的同学在惜别声中离去,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却给了心灵上以极大的震撼。无论是在返程的火车上,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心情一直无法平静下来。只要一闭上眼睛,面前就会浮现出老师和同学们矫健的身影和生动的音容笑貌,就会想起在新老校区、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那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就会情不自禁地反复品味同学们那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并清晰地定格在记忆之中。
真诚地感谢南京的同学们,是你们美好的立意、善良的用心和辛勤的工作,为大家搭建了一个美好的平台,实现了同学们魂牵梦绕的夙愿。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我不敢奢望下一个40年还能再见,却殷切地期望着5年、10年、20年以后能再次相聚,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王国贞,2015年11月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