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师生情 ——物理系1972级半导体物理专业举行入学45周年师生聚会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7-11-07浏览次数:2090

4月22至25日,正值春暖花开的四月,物理系1972级半导体物理专业的同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校,在南京大学举行入学45周年师生聚会,并以此纪念母校建校115周年。

4月23日上午,天气晴朗,同学们一大早就聚集在学校大门口,大家几乎忘记了年龄,情不自禁地摆出各种姿势,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深情交谈,三三两两与学校大门这个南大标志性建筑合影,留下美好的瞬间。

9:45,老师们陆续来到学校大门口,同学们仿佛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热情地迎上前与各位老师打招呼,师生们拥抱握手问候,争前恐后地与老师合影,场面热烈感人。随后,在当年毕业照合影的原址上拍摄了珍贵的2017年师生情集体照。

10:30,师生座谈会开始,班长潘久宏主持会议,他介绍了到会的16位老师,同学们为老师的到来热烈鼓掌。

团支部书记王玉梅同学首先发言,她说:虽然班里的同学大多数已退休,但是仍然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的恩师们,没有忘记同学情。今天,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用一颗感恩的心,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她的提议下,全体到会同学起立,向敬爱的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同学对教育自己多年老师的敬意和感谢。

夏德平同学说,小时候盼过年,今年的4月22日就是我盼的年,盼是为了和在座的老师见面,盼与在座的亲如兄弟姐妹的同窗相聚。物理系老领导欧阳容百说,一个月前接到聚会通知,我天天盼啊,今天与大家见面,非常高兴。

座谈会上师生畅所欲言,笑声掌声不断。师生们沉浸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回忆当年物理系的领导和老师们在宿舍门口敲锣打鼓地欢迎同学们进校的场景。赵秀成同学说,“这次聚会的时间真是太巧了,再过一天,也就是4月25日,是我们当年入学的日子。这次聚会,能见到这么多老师,看到老师身体这么硬朗健康,感到很高兴很欣慰。更让我激动的是,那么多老师还记得我的名字,真是觉得有点受宠若惊。在校期间学到了业务知识,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方法,我们每个同学都终身受益。”赵秀成同学从合肥工业大学调到安徽省中行从事科技管理和项目攻关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进人、培训、业务系统化开发,使安徽中行及所辖十六个地市分行的主要业务实现了电子化,为安徽中行电子化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中国银行总行突出贡献一等奖”的嘉奖。

黄端祥同学向老师同学们汇报了自己受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研究所委派,来到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学习,毕业后返回二十一基地研究所从事核武器参数测量工作的情况。他多次执行核试验测试,圆满地完成任务。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黄端祥同学说,作为一名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应用在核测试工作中,是他得心应手地圆满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他衷心感谢老师和母校。

廖正炯同学毕业后,回到了四川省绵阳市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兵器工业部五十八所),从事计算机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硬件开发。这项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太吻合,但是物理系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不久就适应了科研工作。他参与实施的126厂(冲锋枪)的加工中心项目,兵工物质计算机管理(全国兵器物质局,大小库联网管理)系统,兵器工业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获得部内成果一等奖。后到该所技术质量处,从事全所计算机和科研设备生产、仪器的维修和国防计量认可管理工作(所里的进口设备仪器他可以维修到芯片原片级),为祖国的兵器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华。毕业42年后,廖正炯同学第一次回到母校,他感慨万千,作诗一首,抒发自己回到母校、见到老师和同学的心情:

南大三月草青黄,

有园品茶齿留香。

分别半世情犹在,

年近古稀鬓已霜。

促膝谈心感师德,

临风把酒敬同窗。

依依惜别再叮嘱,

多多保重体健康。

参加聚会的刘耘同学说,在毕业实践中,老师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陪伴同学走进工厂和实验室,没日没夜的进行课题的设计及实践。正是由于老师的精心培养,我们的学生生涯才画上满意的句号。

郑有炓院士、陈坤基老师和袁仁宽老师回忆了当年上课和工厂实习的情景。郑院士激动地说,那时的集体是最团结、最和谐的集体,师生亲如一家,一起学习,一起搞科研。通过到工厂实习,书本上很神秘的概念知识得到了深化,学生的毕业论文后来刊登在南大学报上。郑院士说,十几天前听说你们班的同学要来,我说一定会参加。那时师生建立的感情,经过45年的历程,还是那样热烈亲切,令人难忘。郑有炓院士当场叫出了许多同学的名字,同学们为他的精彩讲话鼓掌喝彩。

物理系老领导王永新、欧阳容百讲了话,他们说,师生关系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分别几十年,仍然互相挂念惦记。这次见到同学非常高兴,非常感慨。45年前,同学都是小姑娘、小伙子,现在都进入60后、70后,老师们也进入80后、90后。今天与同学们在一起,感觉自己好像年轻了10到20岁。希望同学们保重身体,过好每一天。

欧阳老师还介绍了南大物理系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他强调说,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看到同学们在物理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行各业成为了专家领导,很有成就,非常高兴。

最后,潘久宏介绍说,为了使分别42年的同学能尽量多地回母校相聚,大家动用了各种手段,请公安、电信、居委会帮忙查找,通过蛛丝马迹,寻找同学的踪迹。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班里同学的共同努力,全班有32位同学参加了聚会,邀请到会的物理系原领导和老师共有16人。前来聚会的好多同学克服家庭困难、身体不适来到学校,徐海同学年逾古稀,走路蹒跚,拄着拐棍从淮安来到南京,与分别42年的老师同学相聚。一些因故不能前来的同学再三请同学们向老师表示敬意,向聚会的同学们问好,并表示一定参加母校120周年校庆聚会。

在宁期间,同学们在鼓楼校区和老师们合影座谈聚餐,参观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老门东历史街区,晚上游览了夫子庙。第二天参观了仙林校区,下午参观了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从1972年到2017年,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姑娘小伙,已是奔七或奔八的古稀老人。可是不管岁月怎样流逝,同学们回想起初入南大那三年半的学生生活,老师们对我们投入的满腔热情和关爱,至今历历在目。同学们回忆那时的师生情谊胜似亲人,整个校园是一派生机勃勃团结和谐的气氛,学生以学习为荣,老师以教学为荣,大学生活和学习永远铭记在每个同学心里,成为同学们人生旅途中最难忘怀的篇章。今天我们同学中有的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各级行政管理的市长、厅局长、处长和基层一线的教师技术员公务员。虽然我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各自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这次聚会,同学们出钱出力,捐资捐物,各尽所能。在宁同学联系住宿,落实开会地点。为了解参观景点的路线,还先行去踩点考察。外地来的同学还带来家乡特产,给老师、同学品尝。原田径队的同学们,利用聚会间隙,看望了90岁高龄体育部朱海涛老师。

这次聚会时间虽短,但却是最动情最温暖的聚会。无论何时何地,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中。

    (王玉梅、庞桐柏)


附:

母校情丝

母校百年校庆,一百一十年校庆,我都因故未能参加,一直引以为憾。所幸在母校115周年校庆、又是我们入学45周年之际,班级组织相聚南大,这一次,不该,也不能错过了。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重新踏上南京的街道“近乡情更怯”。熟悉的街名,陌生的街景,在陌生中寻找熟悉的曾经。42年过去了,不变的只有那熟悉的母校大门、那错落有致的宿舍楼宇,那曾经踯躅的树荫小道已然大变了模样。恍若归乡的游子,又如久别的恋人,记忆的涟漪在脑海中翻腾,激动而又忐忑,遥远而又甜蜜。

离别了42年,重又站在当年的宿舍楼前,望着四楼的窗户,思绪飞扬。曾经,那扇窗内的空间承载了我和我的室友3年半的生命时光。那时的我常常探出身子在窗台上整理晾晒的衣物,如今,窗外的空调外挂机已经替代了记忆中的横七竖八的晾衣杆。好巧的是:此时恰好一位女生探头下望……,一瞬间,我似乎觉得自己穿越回了当年的自己。“你好,校友!虽然我不再年轻,但我仍是你的校友,我们拥有同一间寝室。”

昔年的同窗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只能在那苍桑的面容里寻找当年的痕迹。当年的帅哥靓妹,如今都已儿孙绕膝。再见当年老师,恭敬地一鞠躬:我来看望您,看望我的母校。重温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42年前,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南大的校门口,与老师们合影,告别我们的大学时光。42年后,我们再次站在校门口,与老师们再次合影,共同感慨42年的时空跨越。尽管我们头顶白发,额满皱纹,站在这里,站在老师们面前,我们仍是学子,仍有一颗感恩的心。“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您当年的学生。曾记否,常常提些傻傻的问题,又时而卖弄一点小聪明……”。时隔42年,我来了,来看望我的母校,看望我的师尊,重温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离开南大时,我们是20多岁的青葱少年,这里是我们人生的重要拐点。42年的光阴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或辉煌,或坎坷,亦或平平淡淡,我们中的一些人早已是“长”、是“总”、是“款”、是“师”……,但我们聚在一起,只有一个名称“同学”!我们互诉衷肠,只有满满的关切,深深的祝福。我们从内心散发出亲切与关爱,没有一丝的攀比,没有官民之分,没有贫富之别。此刻,我们跨越了42年的时空,我们的心依旧年轻,我们的友谊依旧炽烈。

“相见时难别亦难”,短短3天的相聚后又要天各一方,各奔东西了。留个电话吧……加个微信吧……发个邀请吧……终归,还是要分离……

再见!母校!再见!校友!同学们,让我们相约在120周年校庆吧!

    (马丽华)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