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不改,初心不忘——记哲学系1977级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座谈会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8-03-08浏览次数:2078

1978年3月2日,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南京大学哲学系1977级学生召开了第一次班会。未央树色春中见,茂苑莺声雨后新。78名青年济济一堂,共同展望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2年1月4日,作为1981届毕业生,南京大学哲学系77级学生们召开了大学最后一次班会。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年们带着老师们殷切的期望,再度启航。

……

2017年10月28日,时值重阳佳节;历经四十年峥嵘岁月,南京大学哲学系77级系友再聚南京,共叙殷殷别情。

作为四十周年聚会策划人之一,系友黄文虎说,“这次聚会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77级的同学们已经走过大半人生,我们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好好思考一下,四十年前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到底给我们这一代学生带来了什么,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什么。”

28日下午3时,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77级第一任班长宋林飞主持。“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首先要感谢党和国家的伟大决策,使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美好的大学梦。其次要感谢将我们带入哲学殿堂的老师们;在大学四年的光阴里遇见了最好的老师,他们殷切的教诲带给我们的受益终身无穷。”

宋林飞介绍了参加本次座谈会的老师:当年负责77级招生、至今仍记得每一个学生籍贯的班主任胡福明老师,当年的党总支副书记潘洁老师,总是激情昂扬的林德宏老师,教授西方哲学的戴文麟老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步惜渔老师,还有也参与了当年招生的倪君岵老师。

宋林飞说道,“考虑到老师们的身体状况,没能把他们都请来,但没到场的老师跟我说,他们心里非常记挂着大家!在这里我也代表全体同学向各位老师表达我们的感激和思念!今天是重阳节,但仍不免一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叹息。我们深切缅怀那些已故的老师们,还有5位已经去世的老同学。虽然时间无情地流淌,但我相信77级师生的情谊会越发厚重绵长!”

胡福明老师被邀请第一个发言,但他接过话筒后却幽默地说道:“从前是老师教学生讲得多,今天该大家教我了!你们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而我们在干什么呢,我退休已经十五年啦!我能说的只有看电视、喝茶、抽烟……所以是你们来教育我们的时候了,应该让同学们来讲一讲各自的工作与感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应该互相转化的。所以对不起,我不讲了,现在我要听你们的了!”

接下来发言的是潘洁老师,潘老师温和的形象一直铭记在同学们心中。她向大家娓娓道来自己被调动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后的成长经历。进南大之前做过报社农村记者的她,无比感恩这样的安排,南大也成了她自己的“母校”。潘老师将南大对她的教育铭记在心,她说至今已在南京大学度过了64载春秋。关于恢复高考,潘老师说:“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提出要恢复高考。但当时社会的状况很复杂;社会上有那么多青年,年龄差距也很大,工作各不相同;具体工作要怎么开展?怎么来认定考试资格?当时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来报考,就都准许。负责工作的同志又问政治审查怎么办,人这么多?小平同志就说,谁表现好就行,不用管政审。社会上的优秀青年于是就有了参加高考的机遇,就有了被大学录取的机会。在恢复高考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仍要祝贺大家当年作为最优秀的青年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更要祝贺大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秀成绩!”

哲学系原系主任林德宏老师的发言则慷慨激昂,一如当年的模样:“看到大家我很高兴,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个班人才济济;我作为南大哲学系的一个老师,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南京大学、南大哲学系以你们为荣!”

四十年过去,林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改革开放的感慨与对胡福明老师特别的感恩。“全国想到改革开放,就想到了小平同志;南京大学哲学系要想到改革开放,首先就应该想到胡老师。十年前《扬子晚报》一系列报道刊登了胡老师在教学楼讲课的照片,至今我还珍藏着。刚才潘老师讲述了她在哲学系的成长,我也要感恩南京大学,感恩哲学系,特别要感谢胡老师。是他推荐我参加自然辩证法教材编写,是他推荐我参加全国科技哲学会议,是他创建哲学系的科哲教研室,是他推荐当时还只是一名讲师的我与夏基松老师进入教研室,是他带领我们学习马哲。可以说,胡老师是我学术的引路人!”

当年也参加招生的倪君岵老师回忆起招生的细节,似乎历历在目:“77级招生的时候,有些同学还在工作岗位上,有些则是应届高中毕业。当时招生都要一个个面审;有些同学的家庭成分不好,还有些苏北的同学来到苏南没有关系。我当时跟胡老师说,不管那些东西怎么样,应该给优秀的同学一个机会。总的来说,招生情况是非常让人满意的。大家都是好苗子,实践证明的啊!”

倪老师也和大家讲述了当时哲学系与部队合作办解放军干部班的故事,这个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许多当兵的上不了大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里老师经济困难,很多人入不敷出的问题。“我一共待过三个大学,南大、人民大学和南开;后来我从北方来到了南大。在南大能静下来做些学问,人也比较好相处。”

教授西方哲学的戴文麟老师追忆了当年上课的情形。“77级和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就是课时增多了。文革期间,我们西方哲学不受重视,受到各种条条框框限定;在77级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多变化。当时的欧哲课是每周4个课时,讲两年;我负责从古罗马讲到中世纪,我讲了10节课。我当时觉得讲得是非常舒畅!77级同学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真的精神让我感到很高兴!再就是课余时间,大家也很积极地进行讨论。我记得当时有几个同学自发地成立了西哲小组,经常跑到我的宿舍来和我探讨;这种感觉和文革时期很不一样。这些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今天再次见到胡福明老师,戴老师非常高兴。他说,党和国家在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都奠基于解放思想后新的思想路线的提出。“我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思想路线,这也是我们衡量一切方针政策的标准。新的成就会越来越多,但是思想路线不可动摇!”

最后发言的是步惜渔老师。“恢复高考招生非常重要,不然中国文化无法再传承,人才无法再继续培养,科技也无法继续发展。缺少文化知识,对青年一代是一种摧残。孔夫子讲有教无类,如果没有高考,就无法实现;穷苦的孩子就没有机会。所以这是一个维护社会正义的举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同学们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好青年。”步老师和大家讲起了当年招生的故事,有一位身体有缺陷的同学令他印象深刻;他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招生的老师们,于是亲自把录取通知书交给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现在大家就是值得我学习的‘胜于蓝’!”

步老师向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现在大家基本也都到了六十出头的年纪,有的也已经退休了。十九大刚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计划,我希望即使退休的同志,包括我自己,在思想上要为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学习,跟紧时代,能出力就出力,能发热就发热,能放光就放光,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随后同学们纷纷发言,共话当年求学故事,畅谈毕业后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

留校任教的童星说,工作中时常会激励自己以老师为榜样。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实事求是,以培根的名言“真理不是权势的奴婢,而是实践的女儿”与学生们共勉;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避免停留在过去的成果反复宣教。如今作为一名老师,自己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一些也荣登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科学者榜。他说:“我很高兴自己没有辜负我们系老师的培养!”

周文彰讲到了自己与南京大学之间深厚的缘分。“我可以说是三进南京大学;第一次是读本科,第二次读助教进修班,第三次是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南京大学任教。”他回忆了本科时在南大哲学系学习生活的几个片段:

“第一个是初来报到的时候,看到我们庄严的校门,看到在南园里忙着接待新生的老师们,我感到很激动,那是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踏进了新的阶段。报到后不久,胡老师代表系里来看望我们新生,走进每一个宿舍。当时第一次见到胡老师,他的那种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个是老师在讲课时的极大的热情、渊博的知识也十分难忘。当时百废待兴,没有教材,很多教材也不能再继续使用;往往我们今天上的内容都是老师前一天才刚刚印出来的,我们的教材全都是讲义。我们就拿着这些讲义,对照已经出版的书来学习,内容十分丰富。正是这些讲义为我们进入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基础。第三个印象是在胡老师的文章刊登出来之后,有一次在校门口碰到胡老师,和他聊起这篇文章,我问胡老师是不是约了稿,为什么是“特约评论员”身份;胡老师当时一字一句地说:为了提高文章级别。当时的对话都还一直记得。胡老师这篇文章带来的思想解放的力量,一直使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

最后一任老班长陈平回忆起开学第一次班会和毕业时的那场座谈会。他对今天这场聚会上能再次见到老师和同学感到十分高兴。“我至今还记得毕业那天匡亚明校长来看望我们77级同学,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是国家的栋梁!’四十年来,我们一直遵循着老师们的教诲;毕业后我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尽力做好各自的工作,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黄文虎深刻指出了高考恢复四十周年的意义。“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要铭记什么?我认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这种方法论使得我们能够迅速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第二个我想就是扎实的基础功夫,我们在南大的四年里,从天文地理到经济法律,扎实全面地打基本功,基础牢了,才能继续往上求索。还有就是如何做人。南大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勤勤恳恳读书学习,清清白白做人做事。虽然我们行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但南大的教育铭记在心。”

申泰岳激动地说道:“尽管老师们已经白发苍苍,但是你们的思维非常清晰,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激情飞扬!”他问道,同学聚会为什么总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实际上同学聚会就是怀念青春,怀念理想,怀念追求知识的岁月,怀念那段岁月里的师生情、同窗情。在南大的学习使我们完成了人生关键的一步,开启了新的航程,所以永远值得怀念。”

“当社会发展不那么顺利的时候,我们在基层努力工作;当我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的时候,我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把我们放到天空,我们可以成为雄鹰;把我们放到水中,我们可以成为蛟龙;把我们撒在山岗,我们可以成为青松。尽管由于基础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后来的成绩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努力了!回望往事,无怨无悔!”

陈鸣达回忆了当年老师们的风采。胡福明老师直面现实的勇气与胆魄,孙伯鍨老师深邃的思想,林德宏老师讲课时的潇洒自如、慷慨激昂,林仁栋、李华钰等老师的严谨治学。“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勉励自己追随老师的步伐,学习老师的风格。”瞿博荣讲述了当年自己被狗咬伤住院的事情,深情表达了对老师与同学们的衷心感谢。他说自己一生中最感激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恢复高考,一个就是在大学的这件事。“我们班是个很好的集体,没有大家互相的关心,我也不可能走完这大学四年的历程。”王卫平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工作的故事。“每次和美国同事出差回到中国,当他们被问及最喜欢哪一个城市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然后回答‘南京’;然后被问到最喜欢的哪个大学,他们会再看看我,回答‘南京大学’。”

李明表示,南京大学和哲学系给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好的奠基,最大的底气。她说,在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有三样东西支撑着自己走到今天:一是好的学风。当年和老师同学一起,每学一章就进行小组讨论,锻炼了自己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辨能力。大学期间养成的读书的习惯,也一直陪伴着自己。二是哲学系老师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胸怀。三是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发自内心的关爱,那种对学生的大爱无疆。“我长期在高校工作,这三样东西可以说支撑了我一辈子。”

作为87级学弟的现任系主任,唐正东老师也发了言:“南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我们想做的就是不辜负大家共同的期望,努力去把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在历届师生共同打下的基础上,现在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南哲刚刚入选国家一流学科,这是一个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消息。”

最后的最后,话筒又传回到胡福明老师的手上。

“刚才认真地听了各位同学和老师的发言,我很感动。我也只有四点还想再和大家说一说:

第一点,要为人民工作。只要老老实实为人民工作,老百姓就会记住你的。我们做的其实不多,但是却能让大家铭记一辈子,这让我真的非常欣慰、宽慰。

第二点,要保持清白。我们班走出去的同学权力不小,地位不低,但大家能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仍然保持本色、清白做人,这让我非常感动。如果弟子出事,老师会非常伤心的。清清白白的,老师也会替你们感到光荣。

第三点,要抓紧时间多写点东西。各位也已经步入自己的老年,有的已经退休了,但都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有的教了几十年的书,但笔头不能荒废。写东西一定要写真实的,实事求是,原汁原味,不要回避,不要粉饰。你们有工作经验又有理论研究,你们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份量更重。我建议你们多写一点东西,还要继续多做一些事情。

第四点,要好好学习。习总书记十九大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新时期、新时代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很明确,我认真仔细地听了两遍,我妻子又给我读了一遍。大家要认真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思考。”

“同志们,我们再次见面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下一个十年已经不好说了。我最后想告诉大家,要永远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永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

面对着时代的滚滚洪流,历史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盛年不重来,岁月催人老。当年圆梦大学的青年学子满怀激情,前仆后继投入到一个新时代的建设中;回望四十载风雨兼程,如今已是白头斑驳如霜。但时光飞逝带来的不是在回忆中沉沦、不是对过往的惆怅;恰是少年时代书生意气荡开满怀豪情,无愧师恩今朝依旧铿锵激昂。始终与时代共呼吸、与民族同拼搏,四十年后的今天,又是一幅宏图向未来展开。

任年华老去,直面人间沧桑,对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永恒的真理就在于实事求是本色不改,不懈奋斗,初心不忘!

    (文/刘雨轩、陈依婷,本文原载“南京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附:

咏哲学系77级南京重阳聚会

霜落才有茱萸香,

七十随意沐新阳。

耐看最是好秋容,

飞霞满天菊花黄。

(文/邓小文)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