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1993级举行毕业10周年聚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5-15浏览次数:1747


新闻系1993级举行毕业10周年聚会

    十年,岁月刻上了每个人的眼角,再见面时,互相看着,竟有了些许逝水流年的沧桑味道。
    今年,93级好多系都搞了十年聚会,新闻系也不例外。由于从事职业的原因,新闻系的学生毕业后一直挺散的,天南海北,都忙碌着。平常大家也很难得聚在一块,只是有时出差了,个别同学能碰个面。因此,南京的同学早早就开始筹备这事,希望着能让更多的人来。毕竟,十年一次,也不容易。8月份开始,南京的同学们就开始筹备,分头联系大家。把当年的名单拿出来,梳理一下,才发现,十年过去了,变化真的挺大的,国内国外、新闻广告、投资机关和大学,散了一片。在国外的,李雪艳在美国,陈琳是中央电视台驻比利时记者,王蓓蓓在德国求学,任书剑在日本求学。国内的,新闻战线占了一大半,段志敏在北京《京华时报》,余珊珊在《北京青年报》,王晓宁在《中国旅游报》,耿堃在《天津日报》现借调到奥组委当新闻官,宋国庆在山东《齐鲁晚报》,朱剑在《陕西日报》,吕枫在《无锡日报》,邓力在苏州电视台,谢娟在金坛电视台,王琴在《南京晨报》,徐嵋在《江苏工人报》,刘念在大厂广电局,李亚彪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张志杰在宁波《现代金报》,冯春鸣在《宁波日报》,林英梅在《厦门日报》,巫伟在广州《南方日报》。还有一部分同学转行了,如黄雷在北京做投行,刘海在上海日本电通广告公司,汤淳在上海一外企,徐冰在江苏省移动,王飞在江苏邮政,于慧在南京医药公司,李明在南大新闻系当老师,周静娟在无锡国税局等。还有一两个同学和大家都失去了联系。
    本想着国庆时能聚会的,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没能来得及。后来就定在10月28日,特地等十七大开完了,估摸着大家那时都有空了。但挺不巧的,因为部分同学走上了领导岗位,刚好有事没能成行,在国外的也赶不回来,再加上聚会那两天全国起大雾,好多机场都停飞,使得不少同学没能来成。不过,来的同学聚在一起还是挺开心的,大家看到了十年前的生活,也看到了现在母校巨大的变化。
28日早上,第一个安排的就是去浦口校区。作为浦口校区第一届的学生,对那里自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青春最好的两年都留在了那里。大家的记忆中,当年的浦口校区并不算太小,只是荒凉了点。楼也不多,6幢宿舍,一幢大的教学楼。而这次来,让所有同学都吃了一惊。高新区的路好多了,当年不少地方都是沙土飞扬,水泥路都没几条。校门口变化不多,只是当年的火炬餐厅不见了,门口多了不少小摊和黑车。
    一进学校,感慨更多了。变化大了。当年的那幢教学楼已显得破旧了,周围立起了无数新楼,新的图书馆好漂亮啊。老教学楼的大平台,是大家记忆很深的。大学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我们在这里入校,第二年也在这里接过新生。学校里新建的宿舍区食堂更让同学们眼红,比我们当年条件强多了。后来很多新的宿舍楼,就跟高档小区一样。宿舍的管理也不一样了,都是物业公司。有人戏称,要在这里租个宿舍住,又便宜又好,也不用感慨房价飞涨了。
    虽然学校的新变化让大家感叹、开心和自豪,但大家更乐意的还是在当年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寻找记忆。老的教学楼里,大家想起了那年夏天太热了,考试时有人中暑,然后学校提前放假;宿舍楼边,大家忆起了,刚进校时有一天女生留在男生宿舍,大家聊天到深夜被老师逮到的狼狈;食堂前,大家仿佛又看见班上同学在这里的行为艺术:灵魂出窍的场景;操场边,大家十分开心地怀念在边上池塘抓龙虾甲鱼的乐趣;还有龙王山上的桃子,黄狗……十年后再来,这里又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了。
    下午,到系里和老师座谈。十年的岁月,好像在这些尊敬的老师身上都没留下什么痕迹。丁伯铨老师、宋新桂老师,刘源老师,夏文蓉老师,蒋旭峰老师……见到他们,真的很亲切。老师们也很开心,当年的学生都长大成材了。大家在一起回忆着过年的事情,每一个学生被老师记起时,都是笑声一片。刘源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系里十年的变化,真的是欣欣向荣。从一个系变成学院,有三个系,从一届只有两个班几十号学生变成几百号,从几间小办公室变成一层楼,而且马上就要搬新的大楼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来的同学们很自豪。晚上师生在当年毕业时聚会的南芳园吃饭,不少人都喝高了,开心的。
    两天的时间很短暂,同学们约好,下一个十年我们还会再回来。

 (叶俊)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