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短暂,友谊永恒 ——记生化专业1967届毕业50周年聚会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7-11-07浏览次数:2024

5月的南京大学,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松柏刚劲挺拔、青翠欲滴。南大生化专业1967届(因“文革”永远定格为“生化四”)的同学们从海内外各地,回到阔别50年、久久思念的母校,祝贺母校115周年华诞,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实现全班同学毕业后的第五次聚会。

一进校门,当我们第一眼看到校园里悬挂着“热烈欢迎一九六二级生物化学专业校友毕业50周年返校聚会”的横幅,禁不住热泪盈眶,一股暖流顿涌心头,如游子归来,投进了母亲的怀抱!

在匡亚明老校长的塑像座基上,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正好表达了“生化四”同学们的心声。我们是光荣的南大学子,在南大校园6年不平凡的日子里,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教会我们安身立命,报效国家的技能;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母校教会我们懂得正直和坚强,懂得责任和担当;教会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永不退缩;教会我们开拓创新,永远进取。在南大,我们学会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母校留给我们的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50年来,我们以自己是南大学子而自豪。全班同学在海内外各自的岗位上,坚韧不拔,勤奋拼搏。经历了风雨和阳光,经历了坎坷和挫折,但困难面前从未低头退缩。一步一个脚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血书写了各自可歌可颂的无愧人生。今天,面对母校我们可以坦然、无悔地说,“生化四”个个是好样的,没有一个孬种。“生化四”学子们为母校深深祝福,祝福母校更加繁荣兴旺,青春永驻!祝母校再创辉煌!

2017年5月15-17日,是一段美好的日子,“生化四”在南大“知行楼”、“南苑”宾馆相聚,其后还游览了金陵新景“牛首山”和“大报恩寺”。大家无比激动,感慨万千,享受了满满的幸福。同学中,有的是从天涯海角归来,有的是50年未曾谋面。当天南海北的26位同学们陆续汇聚来时,同学们或相拥而泣,或热烈鼓掌,或开怀大笑,或促膝而谈。大家不谈官职,不论成就,只有说不完的友谊和祝福。

旅美同学吴世宣和俞贤明毕业后第一次回班。当年的英俊少年,如今已满头银丝,故人相见不相识!同学们对他们最多的嘱咐是“常回家看看”,下次聚会一定要回!旅澳同学王耀风尘仆仆,又一次从悉尼飞回来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奔波于五湖四海,在学术海洋中孜孜求索;现在,大家希望他多关爱自己,卸下事业的重担,把身体调理得棒棒的,下次看到更健康的他!阔别多年的尹葆康和冯钧带着夫人自山城重庆荣归故里,昔日的药界翘楚,见到老同学还是那样的亲切、热情、诚恳、热心。刚刚病愈的徐通为每位同学精选了小礼物,还特意带来了因身体原因未能赴会、但始终笔耕不辍的周桂青同学的多篇近期新作。正如他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对生化四的热爱,对同学的真诚的、细致入微的关爱,他办事的热心、用心和细心,令人感动和感激。看到刘荫鸿、谈德瑜、吕剑华和傅雄等同学克服各自的困难回来参加聚会,真是不易,大家佩服他们一贯的坚强积极乐观,什么困难都压不倒的精神,非常感动,他们的精神将影响、鼓舞我们每个同学。

身在加拿大的徐璧文因临时有事未能赴会而深感遗憾,大家想她、念她,“遍插茱萸少一人”!她身在万里天涯,心却片刻未曾离开此次聚会,她为大家精心制作了“相聚短暂,友谊永恒”的有声影集。从第一帧29位华发老者今日在母校大门前的合影,回溯到50年前,那一张刻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字样的生化四毕业合照。从那时起,30多名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的学子,汇成了今天“生化四”这个大家庭。影集让我们又一次打开了记忆的闸门,55年间的奋斗和拼搏,激情和友情,牵挂和祝福,幸福和自豪感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谢谢璧文!你心中有大家,大家盼你回“家”再聚。

这次有六位同学携夫人同回班上,嫂子们与我们一起聊天、歌唱、旅游、合影,其乐融融,亲似一家!

相逢是首歌,半个世纪后的相聚,更是一曲激动人心的欢乐颂!5月17日晚,两大桌生化老人,品尝了母校南园餐厅的味道,追忆了50多年前天真烂漫的大学时光,放声高歌了生化班歌。

与以往历次聚会最大的不同是,照相、录像成了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得益于高科技的智能手机。室内、室外或旅途、景点,无处不留影;聚餐时、依依不舍分手送别时,无时不照相。几乎人人当“摄影师”,谁都想把老友的笑容,幸福的瞬间留下来;想再一次把张灯结彩的南大校门、青藤和红星相映的“北大楼”照下来。大家激动着、兴奋着、简直乐成了老顽童。谁也说不清一共照了多少(若按人均30张计,至少会有上千张吧)。最为珍贵的是29位同学集体在南大门口的合影。除了正襟危坐的集体照,还有三五成群的各种组合照,……其中最宝贵的莫过于50年前在同一个农场锻炼、在同一个工厂劳作的各个组合,那是真真正正的曾经“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啊。一帧题为“南京大学生物化学67届校友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下留影2017年5月”的照片,居然让我们魂游鼓浪屿。哦!原来那是当年在澄西湖军垦农场锻炼的五名同学与鼓浪屿旧景的合成照片。历历往事,记忆犹新。当年我们毕业被分配到盐淮、大西南、浙南山区等全国各地,都经历了大学生下放锻炼的艰苦考验,在安徽澄西湖、在泰州红旗农场、在浙江北湖农场、在张北高原(坝上),……“战天斗地,触及灵魂,接受再教育”。在人生旅途中,有那一段艰苦生活垫底,走遍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可以压倒我们呢!那段难忘的经历,是我们的一次磨砺机会,是我们脚踏实地走过的足迹,已经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今天合影时,又重温这段经历,我们有资格为之自豪和骄傲!

聚会结束后,生化专业学长,原南大生化系主任张洪祖老师、生化所金由辛教授,生物系学友陈伟民、陆兆南夫妇和邱鸿士同学加入了我班微信群,“生化四”欢迎他们!生化群里更加生气勃勃,大家心怀家国天下,关心热点话题,交流养生保健知识,互相关心、鼓励鞭策,传递着友谊,传输着正能量。仿佛又见50年前的学生时代,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采。这个群就是我们“生化四”的精神家园,她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大家要更加用心血灌浇她,呵护她,让她繁荣茂盛。

这次聚会,正值南大师生都忙于校庆,我们的老师大多年事已高,我们不忍打搅。我们追念已仙逝的、尊敬的郑集老先生、朱德熙老师和包世同老师。我们不禁回忆起郑老在55年前我们刚刚跨进生化专业时的迎新讲话;和23年前首次聚会时,时年96岁高龄的郑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感谢谢家极老书记、肖信生老主任、袁玉荪、金以丰、徐贤秀、吕慧梅、朱婉华、曹幼琴老师及张媛贞、甘兰若、丁漪、刘宾等各位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培养,感谢所有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祝福敬爱的老师们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筹委会应同学们的要求,邀请与我们相处六年的尹松林老师参加这次聚会,尹老师因家事未能成行,特地打来电话祝贺聚会并问候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感谢和敬意,并向老师汇报了聚会盛况,赠与老师新的“合家欢”照片和联系方式。

全班同学对黄为一、董雪吟、俞汉、卢佺、何新霞等同学为这次聚会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们大多身体不好,有的是带病工作,有的累病倒了。其实何止此次聚会呢,几十年里,黄为一等驻宁同学以“生化四”的名义参加母校母系的许多校友活动,捐赠树木,捐郑集塑像,看望老师;送别离世的师长和同学,等等。每次活动,他们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经费、场地、食宿,旅游、交通、安全,迎来送往。会后,制作、分发大量的信件,照片或影像资料。在大家心里,黄为一是我班每次聚会的主心骨;董雪吟是我们的秘书长、大管家;俞汉对所有同学一贯热情红似火,给人贴心的温暖;谈德瑜和何新霞在同学聚会、校友会工作始终满腔热情,竭尽全力。南京同学是我班的“大本营”,没有他们经年的、真心的辛苦付出,何谈“生化四”在23年间,一共5次完美的聚会!全班同学再次感谢他们!

大家特别感谢同级学友陈伟民、陆兆南夫妇,从“生化四”第一次聚会起,历时23年,他们每次参加我班的聚会,和我们一起操心出力,一起分享友谊和快乐,他们对同学们的体贴和关爱令人感动。

为什么“生化四”永远那样有凝聚力?青葱岁月时,正值我们的共和国遭遇非常困难的时期,我们抱着“学好生化,报效国家”的最朴实的信念聚到南大。在校6年,两千个日日夜夜,上铺下铺,朝夕相处;一起打排球,一起唱班歌;图书馆里一起“抢”座位,课堂里一起如饥似渴求学问。在特殊的年月,我们毕业离校,但终未向命运低头。我们心里想的是,就算做一棵小草,也要向着阳光努力地生长;学习松柏的风骨,就不惧怕严寒和风霜雨雪;是金子,就要努力让自己发光。“有志者事竟成”,铸成了“生化四”这个集体。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集体,当年“文革”的派战拆不散我们;天涯海角、大洋大海隔不开我们;悠悠55年的甘苦岁月反而将我们的心拉得更近。正因为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奋斗,大家对“生化四”才充满了感情,如同学生时代,如同对自己的家人,互相的牵挂,互相的激励、爱护和帮助,互相的信任、理解和包容,演绎出了一段同窗情深的佳话。

同学是什么?同学就是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是同甘共苦、共同奋斗过的战友,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手足同胞!“生化四”就是我们这样一些同学共同的家,回家的感觉真好!“生化四”的同学感情,就像一坛好酒,她由全班同学同心协力酿成,珍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如今这55年的陈酿,滤去了杂质,越加弥久醇香,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们都已年逾古稀,最小年龄为72岁。就是说,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三的岁月,身在“生化四”这个集体中,感受着“家”的温暖,享受着兄弟姐妹般醇厚浓郁的友谊。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幸运,难道不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南京大学,你寄托着我们永恒的骄傲!

再见了,亲爱的“生化四”同学们,永远珍惜同窗情谊,保重身体,让我们这个幸福的大家庭永远和睦兴盛!期待着下次聚会,大家能“走得动,来得了”,“一个都不少”。后会有期!

    (生化四)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