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飞扬在英伦上空的南大之声――南京大学交响乐团访英演出侧记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5-01-06浏览次数:293




      2004年9月27日晚6时30 分, 中秋前夜。英国伯明翰大学著名的芭?`美术研究所能容纳八十多人的前厅里, 灯火辉煌, 佳宾云集,气氛欢快。伯明翰大学校长 Professor Michael Sterling 正在这里举行招待酒会,欢迎前来访问的南京大学副校长施建军教授及由他率领的南大交响乐团。前厅正面墙上悬挂着研究所基金捐赠者芭?`夫人的巨幅油画,色彩斑斓,雍容华贵;两边的墙上镶嵌着几尊名人浮雕,轮廓分明,栩栩如生。对面是绛红色的丝绒落地窗帘,地面则是平滑光洁的米色大理石。在这暖色调的映衬下,前厅周边几株盆栽的无花果树更显得青翠欲滴。一排玲珑雅致的吊灯高悬在前厅中央,晶莹剔透,璀灿的灯光均匀地洒向四方,柔和、温馨、美妙的气息溢满全厅。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伯大校长开始致欢迎词。他首先欢迎施建军副校长率南大交响乐团到伯大访问演出,然后朗声说到伯明翰大学是南大选择在此举行音乐会的唯一一所英国大学。弦外之音,颇为清晰:伯大为能迎来高水平的南大交响乐团而十分欣喜。接着,施建军副校长致答谢词。他迭句排比,妙语连珠:“音乐是纽带;音乐是桥梁;音乐是使者……”作为施校长的翻译及小提琴艺术爱好者,我充满快乐地英译道:“Music is a link; music is a bridge; music is a messenger…” 在场的南大校友对施校长的致词想必会记忆犹新的,也但愿施校长作为南大交响乐团团长对音乐的诗意诠释能借助英译而沁入在场英国听众的心田。
      还是在春寒料峭的2月我就从南大校友总会秘书长高澎老师处得知南大乐团将出访伯大。从那时起,我一方面和高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协助伯大国际办公室的 Ms Vivian Wu,为两校之间的沟通及南大交响乐团到访伯大尽了绵力。伯大校方对南大的访问非常热情,并由拥有音乐厅的芭?`美术研究所、国际办公室、公共关系办公室联袂安排接待工作和演出活动。9月27日中午伯大副校长Professor Michael Clarke设英国风味的午宴款待施建军副校长等南大代表团一行9人。晚上伯大特邀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市长阁下及其夫人观看演出;同时,伯大校长、校长助理、教务长、物理科学及工程学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音乐系系主任、英文系系主任等学校领导和许多著名学者均出席音乐会。在南大交响乐团抵达前一周,伯大展开了全方位的宣传:报纸、网络、音乐厅季度演出节目表、传单、校方新闻发布,等等。
      27日晚7时音乐会准时开始。我在座位上环顾四周,但见芭?`音乐厅内三百三十三张座位真正地座无虚席:伯大的许多教师和学生都闻讯前来听交响乐;更难能可贵的是南大留英校友也分别从剑桥、牛津、伦敦、曼彻斯特、爱丁堡、华威等各地各校远道赶来了!作为南大校友能在交响乐演奏水平和普及程度都很高的英国欣赏到母校交响乐团的演出,那份喜悦是双重的!观众席上灯光渐暗,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舞台上。 指挥台上吕晓一先生挺拔地站立着,右手高扬的银色指挥棒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随着他指挥棒轻轻一点,洪亮的“交响乐”便从舞台上飞扬出来,回荡在整个音乐厅:小提琴声部的弦乐柔和、流畅,似行云流水;铜管乐明亮、华丽,具有金属的穿透力;而大、低音提琴则音色饱满,丰厚、深沉。随着指挥棒空中挥舞的频率的加快,乐曲的节奏明显急骤起来。少顷,震撼人心的打击乐加盟进来,为整支乐曲增加了力度。观众聚精会神,情绪随着乐曲的起伏而起伏:时而轻快,时而激越,时而雄壮!整支乐曲音域辽阔,声部层次分明,但又紧密交融,抒发着激昂、进取的情感。 一曲终了,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坐在我边上的伯大物理科学及工程学院院长Professor Leslie A Clark告诉我,这是Sir Edward Elgar 的作品:Pomp and cumstance,Op.39-威风堂堂进行曲。用伯大校长的话说:“他不仅是位传奇式的作曲家,而且是伯大首位音乐教授”。显然,对埃尔加的作品偏爱有加的英国听众被南大交响乐团对他作品风格的精确把握和技巧娴熟的演奏所感动,因而掌声热烈!
      如果说在英国演奏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受到欢迎是顺理成章的话,那在英国演奏中国作品照样搏得满堂彩则意义非凡。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深受全国广大听众喜爱的经典名曲,但由一支中国大学生交响乐团在英国演奏还是第一回。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党古月同学一袭湖蓝底碎花长裙,亭亭玉立,文雅娴静,落落大方,显示出南大交响乐团小提琴独奏演员良好的气质和舞台风貌。当长笛引导的前奏在高音区清亮地滑过之后,党古月优雅地运弓拉出一串动人的音符。台下所有听众凝神屏息,倾听着那抒情、悠扬的琴声;其中的中国听众更是为那凄美的千古爱情绝唱所深深吸引。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同窗共读、相识恨晚的喜悦到‘别时容易见时难’的缠绵悱恻,从违抗不公命运的激愤到以身殉情的悲壮,波澜起伏,情感丰富而又曲折,特别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党古月以纯净的音色、精心的细节处理来凸现凄婉的爱情主题。在演奏欢快与悲戚等对照鲜明、情感大起大落的乐段时,她运用快弓、拨弦等技法,衔接自然、顺畅,一气呵成。尤其在表现祝英台相思之苦、无奈之痛时,她的演奏或轻柔,或凝重,委婉、细腻,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而弦乐、铜管乐、大、低音提琴、打击乐等声部气势恢宏的协奏着重渲染欢快的场面和悲壮的情绪,立体地烘托出独奏所表现的乐曲主人公孤独、失落、惆怅、无奈、悲愤的情感演进。整个演奏刚柔相济,成功地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曲式和配器来再现中国家喻户晓、历久不衰的爱情传奇。当党古月手中的小提琴再现主题的最后一个音符悄然凝固在空中时,全场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仍然陶醉在指尖和弓弦之间流淌出来的中国情韵之中。五秒钟后,如潮的掌声将整个音乐厅淹没了!南大交响乐团精彩的演出扣人心弦,给出席音乐会的中英听众带来了真正的美的享受。在接下来的中场休息时,伯大音乐系著名的意大利巴罗克音乐和亨德尔研究专家 Professor Colin Timms 对我说: “说真的, 弦乐比我们学生的还要好。”
      曾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师从法国小提琴演奏大师热拉尔布莱(Gerard Poulet)教授的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家刘育熙教授曾说过:“小提琴只是世界文化的一个载体,我要用它来表现中国的灿烂文化与民族精神。”南大交响乐团在伯大演奏的《梁祝》是中西合璧的成功之举。许多英国听众并不熟悉《梁祝》的背景,但仍被那具有中国民乐特色的旋律所打动。在听完《梁祝》后伯大英文系系主任对我说:“very emotional!”(非常动人!)  确实,和经千年流传、润色的‘梁祝’故事一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像千年酿造的美酒,醇香迷人!在南大交响乐团当天演奏的曲目中还有许多中国乐曲:《茉莉花》委婉抒情,美妙动人;易芳馨同学弹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气势磅礴,一如黄河在壶口瀑布的咆哮奔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抗击日寇的决心和伟力!当最后一曲演奏完,指挥率全体演奏员起立向听众致意时,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彻整个音乐厅,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指挥吕晓一先生三次谢幕,欲罢不能!我身临其境,怦然心动;那热烈的场面至今仍不时在脑海里回闪。在拥有世界闻名的梅纽因小提琴学校的英国,在英国文化都市伯明翰, 南大交响乐团出色的演奏倾倒了听众,为南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当轻松欢快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奏
响时, 台上的器乐和台下的掌声互相交织,汇成了欢乐的海洋;“音乐是使者”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阐释。最后,南大施建军副校长和伯大麦考尔?斯特林校长在掌声中双双走上舞台和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握手,并面向听众集体留影。
      音乐会的听众带着缭绕的余音渐渐散去,可我作为“客居”伯大的南大毕业生仍然站立在芭?`美术研究所的门前,和母校的老师、同学们握手话别。皓月当空,树影婆娑,寂静的校园里行人已少,南大交响乐团的车队更显得引人注目。汽车已在发动,引擎声划破夜空,昭示着新的征程。车队渐渐远去,可我心里的希冀却在升腾:南大交响乐团定会‘更上一层楼’, 中华民族的旋律必将传遍全球!

  (罗健)

      (作者系我校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现为苏州大学副教授、伯明翰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南京大学英国校友会召集人)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