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0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转眼间,从母校毕业已经好几年了。而回望起大学四年,仍觉恍如昨日。
大致说来,一旦涉及到“美好回忆”这种东西,我总会下意识对其“美好”程度打个折扣。因为对于自己所倾向、所思念的人和事物,记忆大抵会自动美化,自带美图相机似的,造成一种因“再也回不去”而异常美好的错觉。
而关于南大外院,在我努力排除这些偏差因素之后,我依然十分确信,待在这里的四年,毋庸置疑是值得回味的,也当得起“美好回忆”。
尽管这些年,人与人的距离,走近又走远。如同说滥了的陈辞,很多人都只是我们生命中的短暂过客,很多事也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但不可否认,外院的这些人和事,远的近的,一起建构了这场美好的回忆。
关于初入校的那天,记忆也还清晰。太阳热辣,心情激动——期待里夹杂不安,彷徨里也有坚定。
那个风风火火的9月,外院就如一个中心,我们的轨迹从四面八方涌来,交汇于这个点。带着无从猜测的未来,以及彼此友好的问候。
之后的四年,和谐又带点热血。
有暖阳里的踏春和秋游,有宿舍里的张狂与笑闹;有篮球场上的激动呼喊,有黑匣子里的戏剧表演。
有图书馆自习的温馨闲适,有蛋糕大赛上的奇思妙想,也有集体军训的呼天抢地,和跑2400米的生无可恋。
偶尔的小矛盾和小脾气也是有的,无伤大雅的矫情和任性难免也会串串门,但作为校园生活的种种调剂似乎也不错。
当然,也遇到了很多美好的人。
温柔可爱、学术大神、温文儒雅、迷糊逗比,种种类型,不一而足。
这些人,都有着南大校训“诚朴”的写照——以宽厚之心待人,以诚挚之心处事。
他们中的很多很多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和令人意外的包容心。开放但不放浪,自由但不散漫,活得充满个性,满是想法。
这些品质是外院氛围的细微体现。它包容着每个个体的主观想法,尊重着年轻的创意,在最大限度内给予其自由生长的空间;也潜移默化地,教我们在随之而来的社会里,不大惊小怪,给予别人充分的尊重,热切真诚地生活。
我很庆幸,在这样的氛围里,结识了一些至情至善的朋友。
他们总是嘴上嫌弃着,一点好话也不肯讲的。在彼此低谷时,他们却又毫不吝啬自己的温暖和宽慰,也从不指责对方的过分任性。要比喻的话,大概是会雪中送炭,但是等天晴时又损得你体无完肤的那一种人。无奈又感动。
当然,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毕业之后,轨迹重新变动,匆匆往四面八方汹涌扩散。而有的人,也只是两个曾经交汇过的点,而后渐行渐远。
然而我很乐意,重新回过头来,去看看彼此的轨迹。
我相信,我们更像是一条条射线,仍然交汇于当初的那个点。身后留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所汇聚成的轨迹,就如同蜗牛爬过的银白色痕迹。
这些轨迹,有的延伸到了壮阔边疆,有的去了国际公益机构,有的仍留在外院读博,也有的正精心经营爱与家庭……而每一种,都是让人心动的样子。
不管理想如何,行业如何,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努力进取的理所当然。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发着光的那种。
而我们也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回到当初的那个点,聊些往日回忆,聊些当下状况,也鼓励着彼此的未来。
也许回忆起这一段青葱岁月,大家都会止不住一边笑着摇头一边无比珍惜吧!
希望我们,都能继续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各自的轨迹里,都能心中有爱,勇往直前!
(文/陈英,本文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百年院庆“外院家书”征文比赛应征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