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棚食堂饭菜香-南京大学校友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1-21浏览次数:1938


走进南园宿舍区,一座高大而美观的后勤综合大楼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二、三层楼是学生餐厅,里面窗明几净,全新的餐桌椅整齐排列,上楼有电梯,夏季有空调,真够现代化的了。每当我经过这座餐厅大楼时,脑海里经常浮现出五十年前的校园景象。现在的南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经有两座较大的草棚食堂,供全校四千多名大学生用餐。

所谓草棚,那真是名副其实,用粗大的毛竹竿捆扎成牢固的建筑框架,屋顶铺上厚厚的稻草,既不漏雨,又能挡风避寒,看上去外观土得很,实用上却非常环保。食堂的桌子凳子都是木制的,没有刷漆,不很齐全,就餐时许多人站着吃饭。也许习惯了,大家没有一点怨言。别看学生食堂外形简陋,而食堂的管理与服务质量却是一流的。首先列列菜谱吧:低价的炒菜每盘三分—五分,如烧青菜、油渣烧萝卜、炒豆芽、炒土豆丝等。中价的炒菜每盘一角、二角,如茭白炒肉片、番茄炒蛋、包菜炒香肠、洋葱炒猪肝、盐水鸭、虾皮烧茄子、杂烩豆腐等。高价的炒菜每盘二角五分—三角,如红烧肉青菜底、红烧狮子头、红烧猪爪、红烧鸭块、熏鱼块、油爆虾等。高价的优质菜,价虽高,但味香,很受学生欢迎,经常抢购不到。有些学生动脑筋,组成“互助组”,排队时你帮我代购甲菜,我帮你代购乙菜,两全其美,既节省了时间,也饱了口福。当时食堂售饭菜统一使用南大膳食科印制的“南大饭菜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的劳动人民家庭,而且享受国家的助学金。助学金最高额是每月十二元,由学校发给南大饭菜票,供学生就餐之用。按当时的生活标准是可以吃饱吃好的,当然也要自己计划好,不能天天大吃大喝,得俭省些。食堂炊事员师傅们,勤劳干活儿,认真操作,想办法改善伙食,常变花样。虽然是大锅炒菜,但依然是色香味俱全,价廉物美,可口宜人。即使是1960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油副食品供应不足,肉食更是很少。南大食堂的老师傅们动脑筋,想办法,素食荤做,例如:把胡萝卜切成碎片,裹上面粉在油锅里滚炸,盛到盘子里就成了香脆可口的“油爆虾”,以假乱真,真是妙极了。

2012年是母校南京大学百十周年校庆的日子,也恰好是我大学毕业50周年的日子。1957年9月,我怀着十分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跨进南大校园。北园教学区,绿树掩映,草地如茵,教学大楼、图书馆、大礼堂基本上都是民族风格的“大屋顶”建筑,庄重典雅,瑰丽多姿。校园环境幽静而美丽,真不愧是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学子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周年,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起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种形势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办好高等教育。首先建设好教学大楼和实验室,学生宿舍也不能低标准,尽可能地完善,让学生生活十分方便。学生浴室天天开放,有热水供应而且是免费的。1957年夏,郭影秋校长来南大任职,这位当年曾征战疆场的老将军,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新官上任并不是大兴土木,而是维持现状,原有的草棚食堂和草棚教室继续使用。百年大计,树人为本,把办学经费用在急需之处,确保教学和科研正常运转,尽快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又红又专的高质量的人才。郭校长经常到学生中走访,与学生交谈,鼓励大学生要发奋读书,“坐下来,钻进去”,学好本领,建设祖国。1961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根据发展的需要,校领导决定拆去草棚食堂,在南园新建一座坚固宽大的二层楼学生餐厅(即现在的“南园教学楼”)。新餐厅宽敞明亮,可供几千名学生同时就餐。1962年6月,在这座崭新的餐厅里,郭校长亲自主持了盛大的宴会,欢送62届几百名各系的毕业生。校、系领导和教师代表与毕业生欢聚一堂,人人笑逐颜开,个个心情激动,当时热烈而深情的场面,五十年后我仍然记忆犹新。大学毕业之际,我写过一首小诗:“金陵园圃百花开,春风化雨育英才;又红又专人辈出,感谢园丁勤栽培。”就以此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郝庆祥/文、图)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