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上海同学就提议,2016年是我们进入南大物理系学习60周年,应该回母校团聚。2016年春节后南京同学聚会时,商定将在2016年10月23日到26日,在母校举行入学60周年返校团聚活动。聚会筹备组在曹天锡同学带领下多方联络积极准备,得到生活在国内外的同学们热烈响应,纷纷表态要来参加。
如今我们都是耄耋老人,大家翘首盼望进入南大60年后的再次返校团聚。女同学们尤为积极,提前一天到达南京,先举行女同学座谈、聚餐。全年级健在且有联系的女同学共16人,来了11人,约占总数的七成,其中3人分别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回来,可见热情之高。大家在一起,唧唧喳喳,笑声不断,仿佛回到了60年前同窗女友的青春时代,亲密感情油然而生。
10月23日是规定报到日,但北京的姚隆卿、蒋兴国、林达悃,上海的魏光普,常熟的孙坤保、杨企尤,加拿大的邹志仁分别提前几天来南京,就是为了回母校多看看,多跟同学交流。南昌的陈志恒家中有事无法准时报到,不顾辛劳,连夜坐车于24日一早赶到南京,前来参加年级大会。南京的陆懋权刚刚动过手术,还在恢复期,不顾身体虚弱,在其爱人陪同下,来看望大家,并参加半导体专业的活动。同学们参加这次团聚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共有75位同学和家属参加,其中,国外回来的6人,外地的37人。
一聚会交流
24日,在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上午9时年级大会在知行楼一楼报告厅召开,庆祝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60周年。大家欢聚一堂,追忆同窗生活,交流60年来的人生感悟。85岁的大姐刘湘娜同学主持大会,首先请物理学院王伯根副院长、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闵建洪书记分别介绍两个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去年南大物理学科百年庆典情况;大家为母院系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期盼母院系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作出更大贡献。
接着同学们自由发言。来自上海的许赛卿同学先发言介绍上海同学情况和她的近况。她从上海科大退休后,被嘉兴佳利公司聘用,先后研发成功几十种不同介电常数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用于制造小型化电子器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终身成就奖。她说,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由于南大物理系给了自己扎实的基础教育。
然后,北京的姚隆卿同学代表28位北京同学向大家问好,介绍北京同学情况和自己的近况及人生感悟,最后跟大家分享了他精心制作的北京同学聚会的电子相册。
随后,88岁高龄的老大哥曹天锡同学发言,他是调干生,全年级年龄最大,他说我们1956级同学是响应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扩招进校的,1955级不过50人左右,我们这个年级一下招了6个班,200多名同学,这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需要,而且我们是南大首届五年制本科。尽管政治运动多,物质条件差,但我们不忘进校时立志“向科学进军”的初心,努力学习,打下厚实的业务基础,坚持完成学业任务,直到毕业。事实证明,我们同学大部分是很优秀的,很多同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孙坤保同学曾担任常熟市副市长。我们中还有两位同学:吴培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张裕恒(中国科大)都成为中科院院士。
会间,参会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上午会议结束时,校友总会向每位同学赠送了珍贵的“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册”。中午,吴培亨同学在南芳园餐厅宴请参会同学和家属,席间欢声笑语,祝福之声此起彼伏,60年的同学友谊尽情释放,大家也非常感谢吴培亨同学的深情厚意。
下午继续大会交流,从德国回来的查雪琴同学和无锡的张明同学先后发言。
查雪琴说,很庆幸60年前能进入南大物理系,在这优异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了做实验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参考资料、理解归纳、得出答案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为后半生的科研和工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去德国慕尼黑的德国广播技术研究所进修,顺利通过关于欧共体听音室的标准草案面试,免做见习生,自己直接选题做研究,就和研究所的其他研究员一样独立工作。后来,所里声学部门的领导说,中国人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比德国人差!在研究所工作了半年,和一位德国同事合作发表了论文,被国际电信电联(CCIR)提出的听音室标准建议列为两篇参考文献之一。
张明同学也在会上谈了自己的“忆往昔―聚会有感”。五年的南大学习培养了一代有为的青年。当年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一穷二白的面貌而忘我地劳动,远不是今天的“早九晚五”,而是不分白天黑夜,哪天都是晚上10点之后离开实验室,奋斗不止。60到80年代,事业上有承上启下的重任,生活上有父母孩子的重担,艰难中挺过来了,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值得我们骄傲自豪和欣慰。这次聚会中,熟悉的老同学畅谈彼此经历,感到十分高兴,看到很多杰出的同窗好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受到极大鼓舞,由衷向他们祝贺,祝大家幸福、安康、长寿。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机会,交流更充分,聚会随后改为按专业分组交流,大家畅所欲言,非常活跃。同学们在畅谈中归纳出我们年级有几大特点:
1.跟共和国一起成长。我们一般1950年上初中,新生的共和国诞生不久,当时政治清明,党的威信高,在良好的社会风气熏陶下,我们少年时代清纯而向上。“为人民服务”、“建设新中国”的口号深入到我们的内心,大家做事自觉、责任心强。
2.在国家“向科学进军”召唤下进入大学,激起了我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教育、国防等事业,尽管经历的政治运动多,但大家积极响应郭影秋校长“坐下来,钻进去”的号召,刻苦学习,仍然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
3.师生关系融洽,在老师言传身教、循循引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起研究攻关,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与能力。
4.适逢三年困难时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差,大家克服困难,互相帮助,养成了不畏艰难困苦、相互学习协作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这样在青少年时代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正如姚隆卿同学总结的:毕业后我们分往各地各行业、各种岗位,大家艰苦努力,在低工资、低收入而又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几十年,尤其“文革”内乱结束后,各方面技术人员“断层”,那时我们都是各自专业的中坚骨干,我们身上都有不轻的担子,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国防军工、大中学教育、国民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有其各自的优异成绩。有幸在退休后,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惠及到我们,我们物质生活无忧,看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精神愉快。所以说,我们这些人,上对国家对人民,下对父兄对子女,我们是无愧的,我们也是无悔的。我们是值得骄傲的一届,我们是给南大争光争气的一届。他的话,说出了我们同学共同的心声。
二游览参观
10月25日是个多云天气,我们组织大家游览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公元1412年明永乐帝朱棣下令在南京长干里天禧寺旧址修建的皇家寺院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期间,不幸毁于战火。2010年在大报恩寺塔遗址地宫中出土宋代安放的佛祖顶骨真身舍利、感应舍利、诸神舍利及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大报恩寺遗址列入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我们游览千年遗址、舍利地宫、新修的大报恩寺塔,领略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大家很高兴,纷纷合影留念,不少同学还登上了359级台阶的大报恩寺塔,连老大哥曹天锡也登上了塔顶,真不容易。
26日,我们冒雨参观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先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院办公室主任王惠介绍情况,并带领参观。看到母院系之一的电子学院快速发展感到无比高兴。接着参观杜厦图书馆,看到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座位多多,中央空调,还可上网,感到非常欣慰。对比我们上学时,有天壤之别,我们那时一个班只有两张图书馆阅览卡,大家轮流去,半个月才能去一天。最后参观校史展览馆,看到了学校的辉煌历史,看到了老校长郭影秋和许多老师的照片,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情景。在校期间,每次郭校长给全校师生做的形势报告,都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给同学们极大鼓舞。郭校长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到同学中间来,至今半导体专业同学还保留一张1959年到中山陵春游,郭校长来到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同学中间一起合影的照片。
三尊师爱友
饮水思源,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当年老师们的尽心培养。我们怀念已仙逝的老师,程濬、周衍柏、梁昆淼、蔡建华、孙景李、叶彦谦、李正中,他们美好、令人尊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怀念他们。健在的程开甲、冯端、龚昌德、严志华老师,我们祝他们健康、幸福、快乐。
聚会期间部分同学自发组织看望老师和生病的同学。
22日下午张淑仪老师亲自到宾馆看望早到的声学专业同学,令人感动。
报到当晚林达悃同学邀请杜功焕老师、孙广荣老师和声学专业同学一起聚餐。
25日下午王志超同学带领朱作云、唐士举、邱志一夫妇登门看望冯端先生,冯先生手持拐杖与冯师母一起在门前迎候,一一握手。冯师母说,80多岁学生来看望90多岁老师,并准备了四五种水果和莲子银耳羹招待,老学生们感动不已。4位老学生回忆起当年的师生情谊和多年来对冯先生的惦念,并问候、祝福冯先生。告别前,跟冯先生、冯师母合影,告别时冯先生、冯师母送到门前,再次一一握手。“80多岁学生来看望90多岁老师”一语概括了学生拜访冯先生的意义:一位老师能让他的学生惦记60年,他是多么崇高,多么令人尊敬;80多岁学生们60年不忘师恩,集体拜访恩师,师生情怀多么深厚,意义多么深长。冯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仍不失大学者风度,平易近人热情好客。
26日下午声学专业同学还看望了不方便出门的甘昌明老师。
姚隆卿同学带领金属物理专业同学看望了生病的李齐同学,并做东宴请金属专业同学聚餐。
看望老师是对老师的敬重、爱戴;看望生病的同学是对同学的关怀、爱护。这是我们年级的好传统。
四相约再聚
我们年级的聚会算是多的,近十几年来就有100周年校庆、入学50周年、毕业50周年、入学60周年都举行聚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年级有个核心,就是原来年级党支部书记曹天锡同学,他为人坦诚,平等待人,不乱上纲上线,有错就改。反右派运动中,我们年级打了两个右派,两位同学受到了伤害,曹天锡后来表态:自己作为年级党支部书记,是有责任的,向两位同学道歉。实事求是,知错就改,就得人心。所以,他在年级中的凝聚力强,说话有人听。要搞聚会,只要他一号召,就能聚起来。
3天聚会活动就要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邱志一说,青年时期的同学朋友能在60年后再相聚,人人忘记自己是耄耋老人,个个眉开眼笑,相互亲切交谈,有说不完的话,60年的事,3天怎能说完?“回程火车上老伴对我说,很少见你这样兴奋过,的确是这样,这三天是我晚年生活中最愉快的时光。”
女同学聚会结束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聚会搞得很好,有的说,太高兴了,终生难忘!许多同学反映时间太紧,有许多话还来不及说,意犹未尽。更有的提议,现在交通方便,何不咱女同学相约明年再聚一次?此提议已得到多位女同学响应,正在筹划之中。
耄耋之年母校团聚,同窗好友心潮澎湃,深厚情谊道不尽,说不完。回顾人生,丰富多彩,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母校的培养。让我们祝愿母校更加辉煌,祝福老师们健康长寿,祝愿同学们幸福安康。争取机会,我们再相聚。
我们非常感谢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赵国方副秘书长带领孙俊、阮一宏、陆亦瑶等同事前前后后照应和布置,给了我们热情周到的帮助;还有一些年轻学生,提供了志愿服务。聚会期间和聚会结束后我们年级和不少同学个人给南大校友基金捐款,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感情,也为校友总会的公益活动助力。
(刘法/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