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是南大地理系1958届毕业的老同学相互联系沟通近况的不定期刊物,从1997年起持续办刋至今已有17个年头,累计达70期,已选辑成两册合订本(第三册正在选辑中),这份刊物的起始和发展,记证着《老同学》情系老同学、老同学心牵《老同学》的真情实意。
1997年11月杭州举办首次同学聚会,到会同学近50人,这是毕业分配后近40年的第一次同学相聚,大家激动又感叹:想当初少年意气、风华正茂、胸怀大志、报效祖国;可如今两鬓霜白、脸露皱纹、似曾相识又难相认。短短四天的欢聚忆当年谈经历、议人生讲老年,真是无话不谈,有的同学促膝谈心畅谈别后40载直至深夜。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分别来临之时依恋不舍,每个人心中发出一个共同的愿望,盼望今后再聚,并能继续联系彼此沟通。经过倡议讨论决定日后出版一份《通讯》,以联络和沟通彼此,并推选出以杭州金庆明、北京赵令勋和高维明、南京洪昌仕、徐桂卿五人组成编委。出版地先后从杭州转至北京最后定在南京。这本《通讯》就是《老同学》刊物的前身。后经筛选讨论正式命名为《老同学》并定期出版,又请海洋二所书法家苗育田先生为刊名书写“老同学”3字。“老同学”作刊名,符合实情,贴切实际,反映的是真情实感,40多年的风风雨雨路遥途漫、经历、岗位、机遇各不相同,但相处不变的关系是老同学,同学间没有隶属关系,不分职称职銜高低,有的只是融融的同窗情。其他华丽和诗韵的刊名都无此贴体。《老同学》是同学们自己创建自己出版的刊物,为全体同学服务,她成为大家发表意见的讲台、互通信息的桥梁、感情交流的场所。《老同学》催生与筹划了多次聚会,为2000年北京聚会、2002年百年校庆、2005年无锡聚会、2008年青岛聚会和2012年校庆110周年等诸多聚会及其他小范围的多次相聚发挥了宣传与组织策划作用。《老同学》有一个非常特殊又意想不到的功能,就是发动大家查寻到数十年一直无讯息的老同学五人,使老同学大家庭更为壮大。《老同学》为母校100周年110周年校庆、为潘菽老校长塑像落成等大型活动进行详实报导,为母系任美锷院士、杨怀仁、张同铸、宋家泰等老教授逝世追悼会均给予现场描述。同学们对各位师长逝世纷纷发表悼念文章,对他们在各学科贡献和高尚人品予以颂扬。《老同学》刊物薄薄通讯厚厚情意、连着大家系着众人,她得到同学们的厚爱与关怀,使之茁壮成长、越办越好,真正成为聚会后不落幕的再相逢。大家盼着她想着她,成为同学联系畅通的鸿雁,成了慰籍心灵的声音。该刊物不仅寄给五八届同学们而且赠送给《南大校友通讯》和南大北京校友会会刊,有多篇文章被分别转载。有的还慕名索要而赠送给师兄和师弟们。《老同学》是在同学会的领导下编委中有一人为执行主编,负责约稿、审稿、排版出版、邮寄等项工作,分片都有通讯联络员。所需各项费用,均由同学们自愿乐助,也有校友赞助及辅以课题资助,并有专人负责各项财务收支,每年在期刊中公布。
为了更好办好该刊物和开展同学间的活动,根据退休后地域分布,分成北京片、南京片、广州片、杭州片、上海片、成都片等,每片推选专人负责组犒,每片每年逢年过节或择月开展联谊聚会活动,使同学们平时在小范围得到充分联络和交流,加深同学间的情感。同窗共学的老同学是最好的朋友,人们需爱情、亲情,还需要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的到来,怀旧心态孤寂心情与日俱增,对往事的追忆,对老同学的思念友情,对生活的充实渴望更为突显。南京同学韦德琏因病手术,在她病后康复时写了一篇《真诚感谢》的文章,表达对同学们的关爱、照料、问候和鼓励的深切感激。老年人需要有老伴、老本、老窝还需要有老友,而老同学这位老友友情是牢固的、纯清的、可信赖的。中科院长春所的裘善文同学,在夫人及子女陪伴下到北京求医,远道而来不知如何安排,此时却得到了在京同学的适时帮助。住院期间给予照顾与关怀,据他自己在文中写道:鼎力相助关心备至,如同亲兄弟,使我心灵深处感到同窗学友情谊之深,难却忘怀。有的同学从外地到某处访友、探亲或游玩,都忘不了与当地老同学见面相会,而当地同学也都以热情相迎欢乐相待。周敏同学一直未见其踪影,几经周折打听,最后知晓他在上海,得此消息同学们十分高兴。在2003年6月一天由南京5人受同学会的委托,专程去上海住地探望45年未曾见面的周敏,并送去南大建校100年校庆纪念品。事后南京同学专门介绍周敏的现况,其夫人详情介绍他们的离别分居和调动团聚的经过,并深表对老同学的感谢。事例充分诠解了老同学间之情义,引人思怀。
母校母系的恩情、同窗学长间的亲情、老同学间的友情汇集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情,《老同学》就是这三种情汇集的平台,用文字书写就更能有情有理地把这种激情淋漓尽致地予以表达。《老同学》是由这些情结雨露滋润下成长的,而《老同学》又反过来催化和促进这些情结的发展。每当我们中间有同学故世,编委和同学会总会代表大家在第一时间内给其家属或单位发去唁电,深表悼念与哀思。自1997年以来15年间已故逝的老同学己达14位了。每当失去一位同窗好友,都会令人万分失落和哀伤,怀念又惆怆。现今已是电脑时代,有电脑的同学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资料,逢年过节相互发封电邮表示祝贺。尽管现代通讯发达,但《老同学》的作用仍然无法替代。她已深深地植根于同学们的心坎上。福建陈洪禄同学,他每期几乎有一、二首诗词刊出,对国家大事或个人心得叙发自已的诗意,常年如此以自已实际行动积极支持着他心目中的刊物,愿《老同学》这朵奇葩能长久地技盛叶茂、鲜艳怒放。
我们还出版一册《在校照片选》相册集印刷本。由北京国家地震局高维明同学总编,收集和汇总分散在各同学手中的大学照片,经选编、整理、艺术加工,完成了一册大学四年期间的生活、学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各阶段的照片选集,并加以文字注解,这是一本弥足诊贵的好史册。勾引起无限遐想和深深的情怀,仿佛时光又返回到大学时代,回味浓浓。同学们都爱不择手百看不厌,齐声叫“绝”。
我们已连续印发了6次版本的同学通讯录,内容栏目有各位同学姓名及其夫人或先生、地址、电话、邮编、电子邮箱,根据变更情况不断修正。通讯录也极大地方便了同学间的交往联系。
在谈到《老同学》刊物时,必然会想起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的洪昌仕同学。他是该刊的执行主编,从负责约稿到邮寄至每位同学全过程由他主导。《老同学》能办得如此活跃持久、鲜艳娇美,深受同学们欢迎与喜爱,这与昌仕同学付出的辛勤劳动孜孜不倦的努力密不可分。十数年来,从开始单纯的文章刊登到后期的相片制作使之图文并茂从而更具阅读性,从初期的手工编写到后期的电脑制作,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老同学》至今深受大家好评是老洪认真负责的态度、乐为同学热心服务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办刊思想所致。他无偿为同学服务,为《老同学》这片图文园地默默耕耘。可惜他已于2013年元月不幸病逝,匆匆离我们而去,使我们又失去一位好同学,少了一位好主编,是全体同学的一大损失。
如今《老同学》编辑地点已由南京转移到杭州,由杭州3位同学接过出刊的接力棒,担负起应有职责,继续传承下去,力争能办得更好,不辜负同学们的殷切期盼。
(陈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