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美的图册 一份热爱母校的赤子心
——记《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同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
朝先锋/文
“南京大学”是崇高的,大家敬仰她,又都想投入她的怀抱,接受她的抚爱。
1954年,一群有幸的青年以第一志愿考入这所令人向往的著名高等学府生物系,接受她无微不至的关爱、教育,成长为一个具备一定知识,能为祖国服务的青年。我们始终感念她,感谢她。毕业50年后,我们以饱满的热精,自己编辑印制了一本《纪念册》,以作永久纪念。
这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册子,承载了满腔热情的回忆并歌颂在南京大学学习生活期间的师生情,同窗手足情,及对母校感恩之情。
纪念册的封面,左边是母校雄伟的北大楼,周围以绿树鲜花衬托。右边是红底金色烫金文字,上面横眉是南京大学,下面是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同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左下角标有1958—2008,在其数字左上角有明鲜的红字50,封面设计主题鲜明,古朴、雄伟、美观、大方,这也是南大的风格,给人以美感。
在“共同理想,相聚南大,四载同窗”部分,是《解放日报》1954年8月15日刊登的“全国高等学校1954年暑期招考新生录取名单(华东区部分),”南京大学栏内生物学系录取同学名单赫然在列。
在“难以忘怀”栏目,大量的图片反映各专业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各种学科的野外实习的情景。我们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是常事,经历着艰难辛苦,时而面对蚊虫毒蛇的袭击,甚至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但个个都以乐观谨慎对待,学到许多新知识,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当年学习虽然紧张、辛苦,但生活却丰富多彩:参加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党团活动,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人们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喜悦和欢乐。
毕业时间已到,“金陵同窗,今朝一别,何时重逢”。同学们与系领导和老师们惜别前的留影,倘有千言万语,一时也难以言表,大家心中都暗暗祝愿对方幸福、安康。
我们不会忘记入学时的校长潘菽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还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民主人士,全国九三学社领导人。潘菽校长调北京任要职后,接任他的是郭影秋校长,也是我们毕业时的校长。学校能有这样的大科学家、大名望的人来引领,是全校师生的荣幸。我们不会忘记1954年欢迎莫斯科大学校长伊•格•彼得罗夫斯基的情景,潘校长陪同他参观生物系,出大楼后与同学的合影。这是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我们能与两位世界级的大学校长合影是非常幸运而难得的,所以非常宝贵,值得永久保存和敬仰。
还有副校长孙叔平,生物系系主任陈纳逊等领导,都是我们永远怀念的。特别是郑集老教授,这位108岁的老寿星,是我国著名的生化学家,我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的先导者之一,衰老化学的主要奠基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任课教授。他在108岁时还特地接受生物系1958届毕业同学代表的拜访,与大家合影留念,并赠给每人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鉴证长寿》;这可说是同学们今生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次师生会面。所以我们编辑纪念册时,特意刊登了郑老先生的养生歌《生死辨》和《健康长寿十诀》,以教导大家重视健康。
“欣相逢、喜相聚”,反映自毕业后同学们在全国各地先后共九次的聚会情况。自1958年毕业,同学们被分配到祖国各地,彼此都没有联系。后在曹流同学等的努力下,先后找到每位同学的地址,并建立通讯网;随后在曹流和在宁同学的努力下,于毕业36年后的1994年有了第一次在母校的聚会。当时气氛非常热烈和亲切,也出了不少笑话,由于年久变化大,不少人认不出谁是谁了,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有的似曾认识,但说不出具体名字⋯⋯见面后大家相互问候,交流工作、生活情况,校系领导和老师们都亲切接待,对大家很关心,问长问短,同学们也祝福老师身体健康长寿。系领导介绍了学校和本系的情况,在参观校园时,看到大批新建教学、科研大楼,令大家兴奋、为母校的发展赞叹不已,也勾起了同学们许多回忆。当年在巍巍的北大楼前草坪上举行班级活动,及手拉手跳集体舞的情景如在眼前,大家纷纷在此摄影留念。继第一次聚会的成功之后,继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本册子印制时,共有了10次聚会。每次的聚会,我们都忘不了邀请老师参加,这充分反映了师生的情谊深似海,同窗之情如手足,友谊与欢乐在这里飞扬,对母校的怀恋、热爱、更是个个赤子心,可贵、可钦!
反应50年每人的变化,看看自己、看看别人,“慈祥的面容,灿烂的笑脸”就说明了,这是个很有趣的设想。纪念册的编后语写道:
亲爱的同学请记住—
记住你生命里这段美好的岁月,
1954.9〜1958.8
一千四百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五十四年前,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考入这所令人向往的著名高等学府⋯⋯我们在这里度过五彩人生中最美好的金色年华,造就了青春的灿烂。毕业后⋯⋯50个春秋,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努力工作,风雨沧桑,极力奋进,绽放着火红的美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就了生命的辉煌。⋯⋯这一本“纪念册”,以记录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及对母校的怀念,作为永久的纪念,⋯⋯愿它能激活你的记忆,回顾历史,壮怀激情;面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我们生活美丽如虹,欢乐如歌。
纪念册全册以强烈的同窗手足情、师生情,及对母校的热爱,感恩、怀念,贯穿始终。正如陈锡欣同学诗中写道:“执手谈心春风暖,难忘同窗手足情。师恩校训润心田,知识力量的源泉。聚首重温慈母爱,欢乐笑语师生情。”
据说纪念册的主编陈锡欣同学,为办好这册子,用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其中有多少不眠之夜,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编辑中,有不少事是他的老伴帮忙做的,封面就是他老伴帮着设计的,真不愧是志同道合的老伴呀!
稿子基本完成后,曹流同学从南京赶到天津,与陈锡欣同学一起从头到尾详细审核,最后定稿。
全册共76页,300多张照片及文字,选用好的铜版纸,找了一家德国进口的机器印制而成。
这本册子能成功问世,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应感谢每位同学,每个人都翻箱倒柜,寻找珍藏50多年的老照片,有的是当年的“135型”照片很小,有的照片已经发黄,有的已模糊不清了,有的同学找到一百多张,有的只有两张,都视为珍宝,用挂号信从祖国四面八方寄到天津,也有用电脑发出的,所有这些照片都要用照像机重新翻拍,再送照像馆去放大洗印。《纪念册》印制后与原照片一起寄回给全班每一位同学及老师和领导。所需经费是全班同学们自觉自愿赞助的,多少不限,经济困难者分文不收。
同学们收到《纪念册》后,大家非常满意,有的同学多次去电再次表示感谢。有的说《纪念册》搞得这么好,是原先没有想到的,太好了,太感谢了。有的以前没有赞助的,收到纪念册后,立即汇款去津。有的说过去对此不太积极,看到后认为非常好,很有必要,内容很丰富,可作教育孙子辈的好教材。别的班级的同学看到后,也想出一本纪念册。别的系的同学看到后,认为这本册子很好很有意义,也想搞。
有的领导看了这册子后说:这册子很好,作为一个班的同学能自己搞出来,很不简单,应该好好看看,好好保存,学校也会好好保存。
有的老师说:在毕业50年后搞出这么好的,有回忆录性质的纪念册,说明你们班很团结,都有一颗爱心。你们做到了,很不简单,谢谢你们。
据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也曾报导过此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