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南大北园教学区及学校大门的变迁(1957—1963)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8-03-13浏览次数:2058

新建大楼与简易草房并存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原位于四牌楼的前“中央大学”也是当时的“南京大学”校区,送给了“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则迁到了天津路的原金陵大学校区,原南大的文科、理科及地学科与金大的文理科合并,成立了学科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是美国教会在华最早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所,1949年前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学。

坐落于鼓楼高岗附近的金大校区,是南京城内地面最高的区域,金大新校舍从1910年开始设计、动工,于1921年校舍竣工。校舍建筑形式新颖,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宏伟壮观。北大楼、东大楼与西大楼是教学大楼。三大楼之间是一大片草地。分布于西边的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辛壬楼是行政办公楼和教师宿舍,这大群建筑物是金陵大学的主体建筑,南边还有一座美观而优雅的金大图书馆(坐南朝北),其对面是金陵大学校门(见照片)。金大校门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单体建筑,建于1930年(1964年新建教学大楼时拆去)。进了金大校门的左边是金大的礼堂,解放前是基督教会的礼拜堂,其内部装饰精致典雅,天花板每块都是彩绘的松鹤图案,至今仍然显得富丽堂皇。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十分重视新成立的南京大学,列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新的校区内,除了原金大的校舍外,又新建了东南大楼和西南大楼。这两座新大楼,1953年由南京工学院建筑专家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于1955年建成。集办公教学于一体的新大楼,亦是民族形式的大屋顶,体量大,庄重而美观,比金大原来的建筑更加气派新潮。当时各个系的办公楼是这样分布的:甲乙楼、丙丁楼和戊己庚楼是学校党政机关,辛壬楼是教师宿舍。物理系在北大楼,化学系在东、西大楼,数学天文系在天文台楼,地质、地理和气象系在东南大楼,生物、中文、外文和历史系在西南大楼。声学楼是1959年建成的,当时是国内高校中水平最高、最先进的声学科学实验楼。南大校园,绿化得很好。校内林荫道栽种了许多银杏树和雪松,地面全是如茵的草地,一年四季绿树与繁花交织,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确实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原金大的田径运动场是个标准规格的运动场,场中央是足球场,植有草皮,供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场东侧是原金大的体育馆,供体操、篮、排球运动之用,虽然不太大,但也很实用。

1950年代初期,国家的经济建设全面上马,又处于抗美援朝的战争时期,政府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南京大学的办学规模算是很大的了,校园教学区及学生宿舍区已有较大发展,在校学生约4000人。随着大学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近千名学生入学,教学用房十分紧张。学校里只能用较少的经费,在新建大楼旁侧的空旷地方,盖上几处草棚教室,例如:西草教室(今“知行楼”地块),南草教室两排(今“蒙民伟楼”地块)。别看这些外面简陋的茅草搭盖的草房,室内空间较大,冬暖夏凉,室内能坐百多人,学生坐的是“扶手椅”,没有课桌。每个系的基础公共课,基本上都是在草棚教室里上课。教师认真讲,学生专心听。例如地理系系主任任美锷教授(后来是中科院院士)当年就在草棚教室给全系一百多名新生上“地理学概论”课,效果很好,很受学生的欢迎。后来学校又在运动场的西边(今“田家炳楼”地块),盖了两排较宽大的“西平”教室(即用砖瓦盖的简易阶梯教室)可供大课教学用,也可用来做学术报告。

美丽的南大校园中,大楼与草房并存,这是时代发展中的“一幕”,是一种过渡现象。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仍是时代的需要。 

新校门在曲折中诞生 

位于斗鸡闸的小洋楼造型别致,格调高雅,以前这里是原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何应钦的官邸,院子被高墙围起来,院内绿树浓荫,花草繁茂,可谓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确实是一块宝地。1949年以后,这里是南京军区政委唐亮上将的住处,大门常常关闭着,有士兵守卫。此处高雅的洋楼紧挨着南大校园,致使南大的临时校门只好退到它的北面,以便给部队首长及其家属留出个通道。当时南大的校门是临时性的,用木条订成板壁,再搭建成牌坊式的大门,上边贴有“南京大学”四个红字,校门两侧只有竹篱笆作为围墙,校门内外的道路都是碎石铺成的,还没有柏油路面。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逐渐增多,南大校园亦要随之扩展,因此,南大校园与斗鸡闸洋楼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尽快解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南大校领导通过省、市领导与南京军区领导反复协商后,终于得以妥善解决,军区让出这所洋楼给南大使用,这幢洋楼后经几次外部修缮与内部装修,更加典雅美观,作为南大接待中外贵宾的接待室,并是南大外事办公处与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顺便提一个“插曲”:原来何氏官邸的大门口东南方向,建有一处军事暗堡,是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工事,四周有枪眼,很隐蔽,战时可发挥其防御作用。这个地块划归南大后,占地约十多平方米的这个庞然大物必须尽快清除掉,于是学校邀请部队工程兵用炸药爆破掉,然后填平,费了不少功夫,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

斗鸡闸洋房回归南大后,校园扩大了,临时性的简陋校门被拆掉。随后首要的任务是要建一座正规的、永久性的、壮观的南大校门,于是邀请建筑专家设计校门方案。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精心施工,争分夺秒,建成了一座新校门。位于汉口路的南大新校门,灰白色调,造型新颖,体量高大,庄重巍峨,十分壮观,很有气派,与历史悠久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南京大学非常匹配。

新校门建成后,两侧的围墙也正规地砌起来,校内的道路铺成了柏油路面,两旁植上法桐树和银杏树。校门外面两旁各植上四棵雪松。每逢校庆和大的节日,大门楼还会悬挂起四盏大宫灯,增添了喜庆气氛。如今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再来细细观瞻这一经典建筑,依然是一派“王者之气”,令人景仰!

时光逝去,一代又一代的南大学子,返回母校后总是在母校大门前合个影,或者一个人,或者三三两两,或者集体合影,以作纪念。“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这一发光的信念,将永远激励着南大的莘莘学子激流勇进,争创业绩,多作贡献。

    (文、图/地理海洋学院郝庆祥,1957级校友)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