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千里来相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30浏览次数:1794


在我们1956级南京大学化学系同学中,二班有一位身材不太高但是弹跳力奇强,特别酷爱足球运动的宋千里同学。他当年是学校足球队的著名守门员,同时又能拉一手小提琴,所以是我们年级的文体活跃分子,在男生之中小有名气。在校读了一年半之后,为备战高校全国运动会,到上海足球队集训,一年之后按当时的规定可以回原校或转学去其他学校继续求学。结果他决定继承家业,转学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去贵州山区某矿从医服务多年。又回二医读研究生,既有化学的根底又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他,以后从事遗传医学的研究工作,与国内海家家合作多年颇有建树。退休之后,他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

但是我们1956级的校友通讯录内,连续5次一直列有“宋千里,暂时联系不上”的字样。

2012年,我们年级钱清芬同学也随子女去加拿大定居。居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一次社区活动中见到一位上海老乡宋千里。两位校友居住地相距有20分钟车程距离。或许是校友的情谊感动了上帝,两位50多年之前曾同窗求学的校友,在同一天去参加同一个华人的社区活动。休息时相邻入座,两位老人很自然地攀谈起来。来自上海,曾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1956年入学。几句话使二人一脸茫然,常常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的二人怎么毫无“印象”。50多年岁月早已使人从青年变成白发老人,只有乡音使他们闻声而来,经过交谈,竟是同一大学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同学。那时我们用苏联的参政书,在180人的大教室内,靠木椅上的一块板记笔记听讲,化学课在东大楼,数学和物理课在西平房上课。当时读书气氛浓,社会活动少,一个班的男生与另一个小班的女生,很少认识也不奇怪了。不过“宋千里”三个字的大名在钱清芬的脑海里勾起了回忆,因为他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校友。真是乡音未改鬓毛衰,有缘千里来相会。

宋千里校友找到了,宋千里同学要回沪探亲了,喜讯传回上海,又传到了国内外。与失去联系50年的校友相聚的日子到了。今春上海阴雨连绵不断,2014年3月11日却露出难得的阳光。上海同学会秦征坚、马树方热心安排难得的聚会接待活动。南京、北京、广东、淮安等地多位同学委托上海同学代表大家致意,欢迎宋千里、杨逸莉夫妇。外地的校友也赶来了,有北京返沪探亲的张筱园同学,和特地从常州赶来参加接待的张振芳同学。

欢聚活动在上海顺风大酒店进行,活动气氛热烈,回忆往昔,畅谈阔别。现实版的穿越时空,大家瞬间年轻了60年,仿佛是又回到了南京大学校园,回到了东大楼,回到了学生第一宿舍,回到了大操场。回想当年在南苑第一宿舍与第二宿舍之间草坪上设置的“大鸣大故”讲坛。宋千里同学动情的讲起了班上团支部书记徐婉之帮他避开与右派分子言行沾边的劫难。纵论今朝,相约再聚,有说不完的母校情节与同窗情谊。秦征坚同学拍摄了宋千里单人照、聚餐集体照,还制作了两个小型视频,一个是聚餐视频,另一个视频是各位同学向钱清芬和宋千里夫妇致欢迎词、祝福词,和宋千里夫妇的答词。

宋千里与大家同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加上当时功课忙活动少,除了同一个小班之外,相识的同学不多。可是同窗的情谊,母校的情节一点不比大家少。这时南京校友冯广达同学正在鼓楼医院治疗,因为是“自身免疫学”疾病,多器官衰竭,病情危重。得知宋千里同学曾经在免疫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发表免疫学论文多篇。又见到宋千里同学热情邀请老同学会面“聊疗”的邮件。于是南京老同学与上海老同学协商后,快递发出冯广达同学的检查报告、诊断书和病情分析20多页,请宋千里同学出谋划策。宋千里同学虽没有见到病人,虽不熟悉委托人的模样,仍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了解病情,并且与上海医学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二医大老同学研究探讨,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及时为冯广达同学疾病治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深受家属的衷心赞赏。

57个年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从不谙世事的青年,经历各种风雨为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现在都变成了耄耋老人。四个小时的相聚瞬间即逝,相约下次回沪时再相聚。

回顾钱清芬与宋千里不远万里之外的巧遇,正是:“聚清芬芳忆同学情,策千里马追中国梦。”

    (王绮轩 马树方)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