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益壮情愈浓——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届地勘四班同学福州聚会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1-22浏览次数:1783


癸巳(2013)年九九(10月12日)重阳,30多位已寿登耄耋的南京大学原地质系1956届地勘四班的同学,分别从山西、内蒙古、山东、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兴致勃勃地云集八闽之都——福建省福州市,参加一次久别喜相逢的老同学聚会。

此次聚会是由浙江的蔡蕙兰、徐天锡、周位同学悉心组织,由福州的林胜天、张载三、黄福玉同学热情承办的,也是继2005年与2011年分别在杭州、南京聚会后的第三次聚会,在毕业几近60年后能有这么多老同学连续聚会,既令人心情激动又意义非同寻常。

曾教过大家“结晶学”课的母校夏邦栋教授伉俪应邀与会,为聚会增色不少。他热情地回顾了当年大家在校刻苦学习的情况,特别指出:地勘四班同学在相隔几十年后仍能坚持聚会,足以证明对母校深厚的感恩之情,这在校史上是少有的,很值得浓墨书写一笔。他即兴赋诗:“耄耋菊月到福州,只恐春华去不留。风雨三江寻旧梦,夕阳七彩又高秋。”顿时把同学们带回以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的60年的回忆之中。同学们个个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三天的聚会,同学们尽情地交流各自的情况和人生心得,先后参观了三坊七巷等福州市容市貌和名人史迹及船政文化展览,乘船夜游了灯光璀灿的闽江,游览了风景如画的鼓山及绿树掩映中的古刹——涌泉寺,察看了新兴的平潭综合试验开发区。对于众多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嶙峋怪石,刀劈剑削般的山峰和谷壑,以及突兀于大海中硕大的“海天砥柱”等景观,这些“老地质”除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外,很自然地七嘴八舌诠释了其地质成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聚会不失为是一次愉快的地质旅行。

聚会的同学中,年龄最小的77岁,最长者85岁,如此高龄能够聚在一起,确实“很不容易,很是难得”,可喜的是大家步履尚算稳健。交谈中一致认为:我们有幸赶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好时候,以往曾倾力为之做出奉献,现在虽霜染白头,但依然有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夕阳无限好”,珍惜金秋,抓住金秋,老有所为,成为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同窗友谊在,处处显真情”。怀念和重视同窗友谊是组办聚会的动力和基础,既是有胆识之举,也是地勘四班同学具有凝聚力的见证。李均权同学为聚会提供了一定的费用支持,有些同学带来家乡特产让大家品尝,朱耀祖同学已多年行走不便,为了能够与会,坚持由妻子陪同,儿女开车,日夜兼程由济南赶来福州,并给大家带来山东核桃,同学们见面的情景莫不令人感动;身居厦门的龚万英同学眼力受限,远在青岛的单连芳同学专程飞抵厦门再结伴来到福州,同学间的真挚之情可见一斑。正是如此,辛苦了林胜天同学,他跑前跑后把同学结伴、母女相拥、夫妻携手、相搀相扶、体贴照顾的诸多动人情景都一一拍摄下来。三天的朝夕相处,可谓“马不停蹄”一路欢歌。“勘探队员之歌”“歌唱祖国”的歌声屡屡击节响起。大家交谈不断,妙语连篇,不时引起阵阵笑声,都为能与同学会上一面而心满意足,都为彼此身体康健,家庭和睦,子孙绕膝而高兴、而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的刘金美同学,会前突发症状住院,使其欲尽地主之谊的愿望落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都为此感到遗憾。(本刊编者按:本刊付印前获悉,刘金美学长已经不幸去世,南大校友总会发唁电表示哀悼)

这是一次充满真情,有期待、有收获的聚会。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大家都有一股老骥伏枥,不服老的精气神,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怀有无比信心,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并对其充满憧憬。有相聚就有分别,在聚会结束的晚宴上大家变得年轻、情不自禁地活跃起来,有的唱歌曲、唱京剧,有的起舞,有的吟诗,有的讲故事、猜谜语,轮番登场,好不热闹。握手再握手,道别再道别,情意绵绵,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使人油然想起李白《送友人》诗中的两句话,“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好像意犹未尽,不经意间说出一句:期待再相逢!

(王瀛之)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