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先驱,佛学长者——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先生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9-05-23浏览次数:1642

在江苏南通的通州湾禹禝庙北侧,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叫“海滨耕读处”。那里长眠着中国的一位教学先驱,佛学长者,我们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江谦先生。几间瓦屋,几株翠柏,默默地陪伴着先生的英灵。
       江谦,字易园,号阳复。原籍徽州婺源,却与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通州成了他最后的归宿之地。他幼时聪颖,5岁即能读书,13岁能作诗文,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就学江宁文正书院时,拜于张謇门下,深受张謇器重。嗣后,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

光绪二十八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聘请江谦作筹备工作,后为师范学堂的堂长、校长。他以“两汉学风”治理学校,以知行合一之学熏陶后生,以能耕能读为校训,开办农场为实习场所,矫正空读风气。弘扬务实精神,倡导俭朴学风,与日籍教师一起倡导教学改革,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先生常从工薪中抽出一部分扶助贫困学生,家用不足时则由其夫人汪氏织巾所得贴补。先生又精于文字音韵之学,他由英文切音,发明阴阳声母通转规则,创设音标一案,著有《说音》,为注音字母的先声。当时的学部设国语统一局,知他有此专才,想请先生主持其事。先生辞而不受。通州师范学堂在其精心主持下,校誉日著,远方各省皆以公费派生来校学习。先生在通师任校长长达14年。安徽优级师范欲聘他为教务长,他因寄情南通,也婉言谢绝。
      宣统二年(1910年),先生被推荐为江苏省议员。辛亥革命后当选为国会议员。
      民国3年(1914年),时任江苏省民政长的韩国钧委任他为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在推辞不了的情况下,江谦乃答应就任其职。韩国钧欣然起立鼓掌。先生就任伊始即提出到全省主要学校看看,韩省长欣然允之,拟电各县长招待。而先生则认为,这既多事又看不到真实情况。就轻装简从,只带一名随员,不预通知,随到、随看、随谈,看毕即走。故悄然来往,无送迎应酬酒食之忙。三个月时间,先生视察了沪、宁、苏、常等地的办学情况。后江苏的行政设置有变动,撤消教育司,改为第三科,先生则重回南通师范代理校长。
      1914年8月,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就前两江师范学堂旧址勘察校舍,筹备开学。此校即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之前身。至今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仍尊其为首任校长。(编者按:此前三江师范学堂时期缪荃孙、陈三立任“总稽查”,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李瑞清任“监督”;名为“校长”者,自江谦先生始)1915年1月,先生聘请从美国归来的郭秉文任教务主任,李叔同(弘一大师)为国画音乐教师,陶行知为国文教师。8月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招收国文、理化两部,录取学生126人。9月10日行开学仪式。先生就任校长后,校董事会议定他工资500元,他自定为200。令在场的人十分感动。
      先生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训(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开全国教学风气之先。认为办学应以理想为先,以精神教育为前提。他认为训育(即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与训练,其要点有三:第一目的,要养成国民的模范人格;第二方法,要渐次扩张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观念,使之自觉地向所定之目的前进;第三程序,学生对自己之品性行为负修养之责任,对同学之品性行为负规劝之责任,对本校校风负巩固培养之责任,对本校之附中、附小等附属单位负协助责任。
      先生是硕儒而非道貌岸然的师长,他严慈皆备,主张“启发式”教育,反对“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强调启发学生的自觉自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南高学生来自苏、浙、皖、赣等省,水平悬殊,故规定新生均先入预科,对较差学生单独编班,特别辅导,一年后入本科,而成绩突出者可跳级,不及格者可重读。江谦也很注重笔记,把笔记列入成绩,要学生笔记时务须记大意而少记词句;要求课后通过阅读自修,再记上自学心得,用想象力阐述自己的感受,用判断力抉择要义,加强记忆,随时备教师查阅,给以打分。江谦还说:“以强健的身躯行教育事业,这就是南高体育教育的宗旨。学生用脑过多,非教育之幸。”故南高招生,必请中西医作严格体检,体格孱弱者,概不录取,不论何科学生,体育列为必修。学生晨起后,一律要作米勒氏呼吸运动。学校设置各种体育会、队,开展各种运动、技艺、球类竞赛。1916年即开设体育专修科,把体育列为科学和必修的学科,又倡全国之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先生就提出了“调整师生关系”。他要求教师改变只管授业的状况,倡导关心、接近学生,尽导师的全责;要求学生尊敬老师,组织学生主动看望老师。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一种新型的“尊师爱生”风气逐步在南高形成。
      1916年,由先生作词,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应运而生。词曰: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一腔爱校热情写作了这首骚体歌词,充分体现其教育理念,又把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点出;气势巍峨,文辞流畅,自有大家风范,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潮澎湃。制谱者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一位集戏剧家、文学家、音乐家、书画家等于一身的奇才。由他谱的曲,浑厚而有力,朴实而悠扬,很好地契合了歌词。2001年,这首老校歌被定为南京大学的校歌,至今被我们南大学子传唱,延续了近百年的薪火和文脉。
      1919年,先生积劳致疾,因病辞职。治校3年,成绩卓著,由省长韩紫石报请授予三等嘉禾勋章。
      先生回乡养病后,一心向佛,成为净土信徒,先后皈依谛闲、印光两大法师。经修心养性,习练静坐却病之法,病体痊愈。此后,先生博览典籍,研习佛学,精进不懈,不断开悟。他觉得自来讲佛法者,不是厌世之辈,就是迷信之徒。他们不知佛法的本原在与世界所发生的关系。真正的佛法应该重“入世”,投入现实社会,为解救众生而不遗余力。佛学在思想体系中与其说是实现修行解脱的手段,毋宁说是处理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方法。其注意点并非专在哲学及宗教等玄理方面,乃在解决社会及人生人群人类学等全体问题。因此他创立了“儒佛一宗”学说。民国23年,与李锦堂设佛光社于杭州、皖南等地,各省分社林立,入社者达万余人,为国内有数的佛教团体。十余年坚持印布社刊、宣扬佛教,普渡众生。当时菲律宾华侨佛学团体邀请先生去办佛儒学校,先生以年事己高而辞之。
      先生作为南通大有晋盐垦公司的股东,在三余镇广运乡分得有200亩红田。1935年他从婺源迁居三余镇广运乡他儿子江有朋建的“江家仓”。该处四面环水,天高地阔,四围苍翠,自称其居所为“海滨耕读处”。此后六、七年中,除任重三中学校董事长外,家事不问,丧妻不娶,一心向佛。宅上灯火闪烁,香烟缭绕,晨钟暮鼓,佛号声声。在此期间,各地纷纷邀请说法,先生曾在南通、海门、金沙、二甲、唐闸、常乐、四甲、三余等地发表演讲,弘扬佛法,精进不懈。为了造就佛教人才,先生还在狼山创立了佛儒合一研究社,后改为灵峰学社。他的演讲由专人记录,被编成《江易园演讲录》和《江易园居士讲演录》。他的演讲录,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以自己学佛的经历来劝化人们,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当时信佛学佛的人基本上是三种态度:一是出世法,一心想修炼成佛,飞升西天;另一种是厌世法,逃避现实,悲观厌世;第三种是入世法,注重修身养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世界大同。先生的修行就是这种佛儒合一的入世法。他认为佛教信奉的“四大皆空”是教你豁达大度,一切随缘,不要为了名利地位去钻营拍马,也不要因为“空”而消极遁世,悲观厌世。人生应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正如他在偈诗中所写的那样:
做日和尚撞日钟,
悟到钟声总是空。
大千世界依空转,
莫悟空时不撞钟。

与此同时,先生对儒家的“慎独”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推崇。他在《山居》诗中写道:
千人万人不热闹,
一人独居不寂寞。
行有千山作迎送,
坐与众流相唯独。
       诗中流露了他既不离群索居,又不同流合污的入世法要。进而提出要在矛盾复杂的社会中经受磨炼,修成正果。他在《火里莲花偈》中写道:
谁解莲花火里栽,
百千烦恼任它来。
莫图清静山中种,
被火烧时萎不开。
       他的演讲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比喻生动,引人入胜,显示出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佛学的深切体悟。
       1941年,江谦一家及受业婿游有为等迁入上海,住在号称“江南茶叶大王”的婺源籍徽商郑鉴源家。一边静修一边著书立说,所著《绕音》驰誉中外。此外由上海中华书局、苏州弘化度、上海佛学分局出版的江谦佛学专著《灵峰儒释一宗论》《佛儒经颂》《东坡禅学诗文要解》《阳复斋诗偈集》等,计有17种。
       1942年4月10日,江谦病逝于沪上,后归葬三余居所。享年67岁。

笔者是南大中文系1969年毕业的学子,我很惭愧,在校时不知南大的首任校长是江谦先生,更不知道先生最后的归宿之地竟是我的故乡南通的通州湾。特撰此文以作纪念。

    (沈志冲)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