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1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教授荣获国际先进材料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IAAM )颁发的2021年度 IAAM 奖章(IAAM Medal)。
5月21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教授荣获国际先进材料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IAAM )颁发的 IAAM 奖章(IAAM Medal),以表彰他在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光子学的电子材料领域做出的贡献,并应邀做了题为 “2D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for Emerging Device Applications (面向新兴器件应用的二维范德华异质结 )”的学术报告。
国际先进材料学会奖章(IAAM Medal)是该会授予先进材料界杰出研究人员和科家的最高级别奖章 ,以表彰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国际先进材料学会奖章(IAAM Medal)是该学会授予杰出研究人员和科家的最高级别奖章 ,由学会根据研究人员近十年在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 所做的工作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评选,最终授予在该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人员 。
国际先进材料学会( IAAM)是一个由全球先进材料领域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 性学术组织 ,成立于 2010 年,总部设在瑞典。该组织聚集了世界范围内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最优秀的科家,致力于为先进材料科学、工程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提供平台,目前拥有来自超过125个国家的50000多名会员。
个人简介
缪峰教授,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入选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并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A层次)等资助。
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0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得最佳博士毕业生奖;2009-2012年在美国惠普实验室(硅谷总部)任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电学性质的基础研究,以及二维材料在信息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二维材料的量子电子输运与物性调控,场效应电子器件,光电探测器,存储器与类脑计算器件等。在二维材料电子输运与信息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项工作在国际同行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8篇)、Phys. Rev. Lett.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引用18000余次;已获授权美国专利9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目前担任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的编委,还担任Nature、Nature Nano.、Nature Mater.、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Phys.、Nature Comm.、Adv. Mater.、Nano Lett.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研发人造视网膜,构建新未来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教授团队将视网膜形态传感阵列和忆阻交叉阵列结合为一体,提出和实现了“垂直结构”的类脑视觉系统,为未来实现类脑机器视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多功能光电传感和类脑计算器件对于研发能够工作在全模拟域的类脑视觉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缪峰团队(https://nano.nju.edu.cn)利用“原子乐高”的技术途径,分别在室温高灵敏红外探测器(Science Advances 2017)、耐高温忆阻器(Nature Electronics 2018)、弹道雪崩探测器件(Nature Nano. 2019)、可重构类脑视觉传感器(Science Advances 2020)、可重构类脑电路(Nature Electronics 2020)等方向陆续取得突破。与此同时,缪峰团队也一直探索忆阻交叉阵列的应用领域,首次利用忆阻交叉阵列构建了一个神经网络系统,用于核心信息处理单元,实现了具有一定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小车(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2020)。
基于这系列工作打下的基础,该团队近日提出,通过将视网膜形态传感器阵列与忆阻交叉阵列结合在一起,可以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垂直分层”架构,从而同步实现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预处理,并高效执行较复杂的包括图像识别、物体追踪、运动轨迹预测等在内的任务。该工作为未来开发三维垂直集成的新型类脑视觉系统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Networking retinomorphic sensor with memristive crossbar for brain-inspired visual perception”(基于视网膜形态传感器和忆阻交叉阵列的类脑视觉系统)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王爽、王晨宇和王鹏飞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梁世军副研究员和缪峰教授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王振林教授课题组、陈坤基教授课题组的实验协助,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以及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被誉为“忆阻器之父”、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Leon Chua)教授在同期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为本文撰写了专题评论文章“A promising route to neuromorphic vision“ 《一条通往类脑视觉的光明之路》,指出“Liang和Miao关于在完全模拟域内执行感算识任务的类脑视觉系统原型展示的工作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蔡少棠教授进一步指出,该工作“为将来探索类脑视觉系统在自动驾驶、智能安防和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可遵循的潜在技术路线”。
来源:TOP大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