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抗战校史,回顾母校辉煌

《渝都续弦歌》口述采访拍摄记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6-06-09浏览次数:1286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年,也是南京大学之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抗战西迁办学78周年暨胜利东返复员70周年纪念年。

历史上曾名渝州的重庆简称“渝”,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于此,得别称“渝都”。为挖掘和还原母校抗战迁渝办学的真实历史细节,从而深入地反映南大传承的中大精神,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三女学生王昕桐、孙雅雯、沙心悦、卢安琪组成了“家·春秋”口述史影像纪录片《渝都续弦歌》采访摄制组。

该摄制组先进行了初期策划,然后由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提供了历史资料,再通过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的帮助,进一步完善了资料的收集和口述史短片的构想。

该片的立题构思是:将视角放在采访当时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就读的学子身上,通过他们口述其亲身的经历,真实了解知识分子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反映国立中央大学抗战西迁及其在重庆的抗战教学和学生艰苦求学的生活,挖掘出潜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存状况。

完成影片总体构架后,采访组便开始联系能接受采访的中大老校友。由于岁月久远的原因,抗战时期曾就读于重庆中大的老学长而今多不在世,在世者又大都年迈体弱、思维迟钝且表述不清,不能进行口述采访。因此,联系上尚较健康又能接受正常口述采访的重庆时期的中大老学长,实在是不容易。可见,在特殊的庆典和纪念之年,如能拍摄出由中大老学长真实口述的、纪录那段难以忘怀的抗战校史影视片,显得尤其珍贵。经过努力,最终联系上能确保接受口述采访拍摄的4位老学长,完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联络工作。

南大校友总会赵国方老师曾带领校友口述史采访小组于2015年暑假赴江西南昌和湖南长沙采访抗战时期曾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的老学长,相关的影像无偿提供给《渝都续弦歌》采访摄制组剪辑使用。接下来,在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彭黎明、赵文恺等负责人的联系和帮助下,摄制组前往抗战陪都重庆,采访拍摄了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重庆民生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卢国纪(92岁,中大土木工程系)和吴季良(96岁,中大经济系)、杨建恒(93岁,中大社会系)老学长。中大老校友都高兴地接受了后辈学子的采访拍摄;他们以自己曾亲身经历的抗战求学生活为口述背景,回顾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沙坪柏溪名扬渝都、嘉陵两岸弦歌不断、欧美原版基础教材、国际同步高质教学、环境艰苦校舍简陋、饭中泥沙戏言“八宝”、耳闻警报躲避空袭、课余江畔苦思故乡、煤油灯下发奋攻读、同仇敌忾为国而学、国难当头学子有责、投笔从戎远征报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对卢国纪老学长的口述采访拍摄,是在重庆民生公司接待室进行的;该公司与南大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卢学长的父亲就是民生公司的创建者、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卢国纪学长深情地回顾了其父亲在日机轰炸中大在宁校园、日军逼近南京的危急关头,安排民生公司的船队给予中大烽火西迁鼎力相助的难忘情景;回顾了同是中大学子的哥哥在高年级时参加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抗战胜利后重回中大完成学业的感人国难家事。卢国纪学长当年曾同时考取了迁渝的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迁昆的西南联大4所大学,但他最终选择了在中大就读。因为在卢学长心中,中央大学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正如他在接受口述采访时所回顾的那样。

除了对老校友的采访拍摄外,另一个拍摄重点是中央大学重庆办学旧址。在重庆校友会赵文恺校友陪同下,摄制组对沙坪坝区今重庆大学A区松林坡处中大本部旧址的中大礼堂和中大迁渝纪念亭进行了拍摄;还对两江新区地铁6号线上的中大柏溪分校旧址进行了实地拍摄。卢国纪学长还安排民生公司的员工陪同摄制组,前往北碚参观瞻仰了“作孚园”,深切缅怀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中大的溯江西迁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重庆人民和中大师生爱戴和怀念的卢作孚先生。

完成采访拍摄并后期制作而播出的影片,以亲历者的叙述为主线,呈现了最鲜活的历史细节原貌;以旁白、历史影像图片作了宏大的群体背景的补充。影片体现了宏大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对话,通过亲历者的叙述展示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不是全然的恐慌、压抑和扭曲,大学仍然保持着日常生活的平和生动,坚守着学术的清澈乐趣。

在影片中,通过老学长的口述我们看到,重庆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大名师云集、英才辈出,顶着日机的轰炸越办越强,发展成为当年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为强盛、名冠亚洲的著名学府,谱写了抗战迁渝办学的光辉篇章。

通过影片我们感到,当下的南京大学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气质,可以从国立中央大学的这段历史当中去追根溯源。缅怀迁渝历史,传承中大精神,雄创南大未来。我们深信:母校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定会成真!


    (彭黎明、王昕桐)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