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知,1928年出生于浙江义乌。1945年,18岁的王行知就读于国立英士大学土木系,1946年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9年7月,他考入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凭借优异的入学成绩直接进入英文部三年级(最高年级)学习。
1950年6月,朝鲜告急,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园贴满了革命的海报。同年11月,王行知在革命热情的激励下报名参加了志愿军。那时,正值寒冬腊月,王行知跟随大部队从北京出发,顶着寒冷徒步跨过结冰的鸭绿江。
王行知回忆说:“有一次,我们还是晚上,刚出门就有飞机扫射。白天不能出去,就在家里。”
在朝期间,他负责NewLife报纸的编校和全英文编译,并将其寄送至世界和平理事会,同时担任教化俘虏的工作。一年后,王行知离开朝鲜,奔赴巴基斯坦,在大使馆的秘书组处理文书、翻译公文。
1954年,26岁的王行知回到祖国,在第十一研究所从事制作用于航天事业的云母电容器研究工作。随后,他先后来到成都、辽宁,开启了他的教师生涯。1959至1979年的二十年间,生活纵然艰苦,但王行知依然坚守着三尺讲台。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51岁的王行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近代物理、光谱分析和计算机等课程;1988年转教英语,并于1990年正式离休。
离休后,王行知在浙师大设立“王行知红色奖学金”,并认捐“新东大”座位贡献给教育科研。他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必要保留什么东西。”
对于王行知而言,信仰犹如火光,照亮了他奔走战场、海外工作的道路,照亮了他所工作过的研究所,也照亮了他所坚守的三尺讲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王行知都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着。火光纵使微弱,汇聚之时依然可以在黑暗中为后人指明方向、激起希望。
(文/师达,原载《南京大学浙江校友通讯(2019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