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情侣路的南大人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0-03-26浏览次数:1320


2019年11月23日,珠海澳门两地联合举办了首届“最美海岸·珠澳同行30公里徒步活动”。有4万多人参加,很多人是以单位、社团、老乡、家庭名义参加的。这里面有几位老朋友,包括我,则是用了一个共同的记忆来报名——南京大学珠海校友会。
       徒步活动是在珠海的情侣路上进行的,它的名字可能是世界唯一的,它也被誉为全世界最长、全中国最美的海滨观光路。相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李姓老领导和夫人来到这里散步,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在得知这条路尚未正式命名时,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夫人,不禁触景生情,向陪同的珠海同志建议“就叫‘情侣路’吧”。
      从此,珠海的这条美丽海滨路便有了一个最浪漫的名字,尤其在那个还比较保守的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否则,可能也就叫海滨路、滨海路,或者香湾路之类的了吧。而这条路的故事也与南大人有了近三十年的不解之缘,后来听说这位老领导的孙女也读了南大历史系,据说就是他极力推荐的。

南大人和情侣路的渊源很深,30公里的路程,仿佛是在讲述着近30年来的缘分,我们一行人沿着美丽的情侣路步行,从北往南,似乎在重演着从南京到珠海的南下历程,许多往事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珠海市破天荒地推出科技重奖计划,给予科技人才每人价值一百万的重奖。当年,中国还处在“万元户”的时代,所以一百万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是一位叫迟斌元的先生,他是南大生物系1957级的校友;那时,他是不折不扣的全国风云人物。迟先生创办的企业,当时就在离情侣路不远处,步行几分钟路程。1992年邓公南巡珠海,视察的第一站就是他的企业;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只要来珠海都会去看他的企业。1992年适逢南大九十周年校庆,那时我还在南大读书,我记得迟先生还回母校做了一次演讲。在那之后的几年,有一批南大学子慕名前来珠海发展,也包括我在内,这和当时珠海的“科技兴市”政策以及迟先生的获奖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在获奖一年多之后,迟先生一手创立了南京大学珠海校友会,注册地址就在他的企业里。至此,南大人在珠海有了自己的组织。迟先生对南大感情很深,我记得企业里有很多员工都是南大的,包括他太太。那时候珠海校友会的活动,要么是在他企业里举办,要么是他出资赞助。

沿着情侣路行走大约一半路程,便到了野狸岛,著名的新地标日月贝便在这里。每次路过野狸岛的桥头,我都会想起一位老先生,刚好十年前的这个月,我有幸和他在这里偶遇。
      那是2009年的11月,南大珠三角几个地方校友会第一次联合举办活动,参加活动的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在这之前,时任副校长施建军带队到广东交流,珠三角几个地方的校友会负责人借机相聚,于是珠海校友会发起倡议,邀请兄弟校友会一起去珠海的海岛上组织一次校友活动。
      时间最终定在了2009年11月的一个周末,这是珠海气温最好的时候。中午,校友们先在野狸岛上吃饭,准备下午从旁边的香洲码头集体乘船出发前往东澳岛。因为要等外地的校友赶来,我就和另一位校友站在桥头等候,手里举着一面南京大学的校旗。
       正在等待时,忽然有一位中年女士匆匆忙忙地跑过来,我还清楚地记得和她的那段对话:
      ——您好,请问你们是哪里南京大学的?
      ——我们是在广东这边的南大校友,今天在这里聚会搞活动。
      ——哦,我和父亲是过来这边旅游的,他看到校旗特别激动,一定要让我过来问问。他是南大毕业的。
      ——哦,那过来吧,欢迎一起参加我们的活动!
      ——不行,很遗憾,我们是跟团的,只有十分钟时间下来照相,马上就要走了。
       她手指向不远处马路边,那里停着一辆旅游大巴车。我问她父亲为什么没下来?她说你等着,我去试试看他方不方便过来。过了一会,只见一位老先生在她的搀扶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了过来。老先生不太能说话,但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就像刚刚睡醒,喝了一杯茉莉花茶的感觉。
       时间很紧,中年女士帮我们拍了一张照片,互留了联系方式,就离开了。
       那时,我只知道他叫高鸿。
       回到集合的地点,我把刚才的偶遇告诉了高澎老师,他是时任南大校友总会秘书长,专程从南京赶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他惊讶地看着我说,怎么会这么巧,竟然能遇到高老先生!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这位高老先生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院士,前中央大学校友会第一任会长,高澎老师说高老先生早已退休,但他对中央大学、南大特别有感情,一直订阅《南大校友通讯》期刊,如果哪一期漏了,他会很认真地来索要补上的。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高鸿先生出生于1918年,1943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先后担任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终身教授,全国首批博导、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掰手指头一算,那天我们见面的时候,高老先生已经81岁高龄了。
       高老先生的闺女叫高苓,没过多久,她就把那天的合影通过电邮发给我了。她说这次旅行父亲很开心,没想到在这么远的地方能够碰上南大人,“您们的南大校旗,就是父亲首先发现,他非常好奇,吩咐我上前了解情况”“父亲感到很亲切也很惊奇”,父亲年纪大了,行动越来越不方便,本来不打算下车的,但是只要他看到南京大学四个字,马上就会很有精神。
       是的,这次相遇实在太神奇了,他们只有十分钟的停留时间,如果我们时间错开了哪怕一点点,或者大巴车停得远了一点点,可能就遗憾擦肩而过了。这次偶遇,可能是他老人家旅途中最大的惊喜和收获吧,同样也是我们的。
       那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各地来的校友们也非常开心,大家在那面我举过的校旗上都签了名留作纪念。我通过电邮试着问高苓女士,可否请高老先生也补签个名呢,我把校旗邮寄过去?因为在我看来,他也是参加了我们这次活动。高女士回复说:“父亲因过去长期致力于电极汞的滴定研究而汞中毒,导致他后来长期双手颤抖,无法正常书写签字。现在他已尽量不签字留名了。我已将您们的要求告诉了父亲,只要您们对他的歪歪扭扭字体不见怪就行。”
      我还是把那面校旗邮寄去了高老先生的南京家里,我说不要紧,只要他老人家愿意,哪怕一天划一笔也行。最终,高老先生还是很认真地签了名,非常难得的是高女士用相机拍下了他签名时的那一刻。邮寄回来的时候,高女士还附送了一本书给我,那是高老先生九十大寿时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老师们为他出版的《志庆集》。
       我一直小心地保留着这面校旗,我想着它一定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一定寓意着什么。这是一次奇妙的偶遇,珠三角南大校友的第一次聚会活动,竟然能不期而遇到前中央大学校友会的第一任会长,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吧,也可能只是因为情侣路太美了吧,所以校友们会来这里聚会,游客们会来这里拍照。
       那次是我和高老先生的唯一一次见面,2013年高老先生驾鹤仙逝。

 四

 继续往前走,会路过珠海渔女和爱情邮局。
       每逢有母校老师或外地校友来,我们总会带他们到情侣路走上一段,珠海渔女这段更是必到之地。尤其是晚饭后,那个时间温度适宜,海风暖暖,甚是舒适,珠海本来人就不多,尤其是晚上的情侣路人更少,以前我经常会开玩笑地答疑:可能因为不是情侣的不准走吧,完了再加上一句:南大校友除外。
       走到爱情邮局打卡处,旁边一位小伙子刚刚帮同行小姑娘拍完照,试探地说:要不咱们俩也合个影吧?
       他看了我一眼,显然是准备好了请求帮忙的,我也很醒目地停了下来。
       不曾想那小姑娘还比较腼腆,回道:咱俩是同事,就先不拍了吧。
       小伙子有点失望地说“好吧,那先不拍了”,然后又有点尴尬地看了我一眼。
       我非常想帮他们俩拍上这一张照片,一路走过来,很多次被叫去帮拍合影。那天我身着一件红色南京大学文化衫,这是之前一次活动母校老师带过来的,我想以后他们不一定能记得我,但一定会记得那件显眼的南大文化衫的。小姑娘没同意,有点小遗憾,不过既然两个人能够单独并肩而行,就应该已经开启了成功的第一步了吧。能够走完几十公里情侣路的两个人,不是情侣也会是了。或许,小姑娘期待的就是“那我们就做情侣吧”这句话。如果是南大人,会不会说“咱俩是校友,就先不拍了”呢?
      看着“爱情邮局”四个大字,不由想起,南大人到了这里,一定会有不少信要寄吧?
      这些年来,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经常在校友微信群里见到校友们谈论以前的故事。听到了很多爱情往事,包括在南园小树林的晚上活动、帮女生打热水等等,有些情节只属于那个年代,不可重复了。微信群里很多校友是没见过面的,可能正是因为不熟识,所以才能够放开倾述吧。最近一次回南大,就在我们以前住的南园12舍楼下的广州路商铺,看到了一家“南京失恋博物馆”。站在情侣路“爱情邮局”这里,不禁会想,要是咱们南大也建一个“爱情邮局”,一定能收到很多封来信,那个收信人可能还在南大,可能早已离开了,联系不上,也可能她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怎么样,信还是要寄往南大的,也只能寄往南大。南大,会有人代收吗?珠海情侣路有一个寄信的“爱情邮局”,南大也会有一个收信的“爱情邮局”吗?真想建议一下,哪怕是一个网络的邮局。
      我猜南大邮局里收到的不一定只是爱情,应该还有很多人生的故事,发生在母校的故事,因为这段时期是不可替代的。2012年南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前夕,时任南大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带队过来参加了珠海校友会举办的校庆活动,我们也一起徒步过情侣路。我一直记得他的一段话,他说:中文是很奇妙的,和“母”字有关联的主要有两个词,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母校,连出生的地方都只是叫“故乡”或“老家”。这,可能是对母校的最好诠释。

走到徒步的终点,就是新建好的港珠澳大桥处了。远远地看着大桥,在海平面上延伸至远方,看不到尽头。如今的情侣路还在不断扩建,往北已经有50公里,甚至60公里了,现在,她的最南端又衔接了一座跨海大桥,情侣之路又有了新的方向。
      吕建校长说“校友在哪里,南京大学就在哪里”,今天,南大就在情侣路,南大既是南大人的母校,也是南大人的情侣。南大人和情侣路的故事也在延续,老故事尚未回忆完,新故事已在进行中。
      大海的好处,就是让你一眼看不到尽头,让你产生很多联想,就像面前的这座跨海大桥,你认为它去了哪里,它就去了哪里。可能是香港,也可能是南京。

    (文、图/老窦)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