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1985级企业管理专业全体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的大喜日子。为了不耽误聚会,我让女儿提前为我订好了高铁票和住宿宾馆,提前一天到达了南京。聚会当日,我更是早早地来到相约聚会的集合地点——南京大学门口。第一个遇到的是班长樊继胜,喜悦之情难以表达。在母校大门口,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接着一位又一位同学的到来,并合影留念。然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成群结队地、正门宽阔地大步走进母校的校园。“热烈欢迎南京大学商学院85级企业管理校友毕业30年返校”的巨大横幅影入眼帘,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地在横幅下合影留念。之后,大家在樊继胜的带领下,走进校园到处观看,并在母校的地标性建筑北大楼前的草坪上合影留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走到运动场时,正好赶上母校在举办老年运动会,有八九个同学放下手中的背包,不由自主地走到百米赛跑的出发地排成一队,班长一声令下:“各就各位,预备,跑!”这些同学象离弦之箭向前飞奔,速度之快丝毫不减当年。此时此刻,大家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在校学习的美好时光。
三十年风霜雨雪的洗涤与苍桑岁月的磨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同学的情最真,同学的意最浓,同学的爱最无私。三十年来,我们虽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有的甚至失去联系,但是,我们始终惦记着同学之间的真挚与祝福。恰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彼此的思念和相聚的期盼,始终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牵挂。
我相信,聚会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无比激动,感慨万千!三十年悠悠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想当初,我们这些同学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浪漫、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那时候,我们青春似火,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朝气蓬勃,充满了理想与激情。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那时候,我们每天沿着熟悉的小路奔向草坪、教室、阅览室和运动场。那时候,我们每天为知识的难题潜心思考,为人生的各种问题争论不休。那时候,我们为女排的胜利吶喊,为中华的振兴放歌。
三十年的一幕幕再次回放,有多少难忘的情景栩栩如生。这一幕幕都是那么记忆犹新,早己在我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当年,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我们85级是母校召收的第一届企业管理班学生。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教室、宿舍都供不应求,夏天天气炎热,宿舍里没有空调,睡不着觉,大家都跑到楼顶上睡觉。宿舍里至少要住6个人,除了上下高低床,其它什么也没有,没有衣柜,没有学习桌,更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都到房间外的公共卫生间。教室特别紧张,每当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所有教室都人满为患,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座位,需要背着书包到每幢楼的每个教室转悠。尽管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们怀揣着求学的梦想,渴望多学一点知识,多长一点本领,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国家、造福人民。从走进校园的那刻起,同学们整个身心都扑在了企业管理这块沃土上。老师们博学多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能把深奥的管理理论诠释得通俗易懂。同学们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课、做笔记,课后到教室里时常学习到深夜。相信参加聚会的同学们都不会忘记那段寒窗苦读、发奋求学的日子。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岁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思想奔放的岁月。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们青春的记忆,校园里的每栋建筑、每条小路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教室里的灯光让人怀念,老师的声音让人怀念,食堂的饭菜让人怀念,门外小吃店里的炸酱面让人怀念。
弹指一挥三十年,三十年来,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当年求学的老校区,宽阔优雅,树木葱郁,花团锦簇,生机勃勃。校园内各式各样的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教室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宿舍里不仅整洁舒适,安装了空调,而且带有独立卫生间,配备了衣柜和学习桌等用具。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功能更加健全,母校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特别感到自豪的是,在参观了母校所建的仙林校区后,我们更是由衷地感到惊叹!三十年来,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母校于2009年9月建成了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仙林校区,是母校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建设的国际化新校区,人文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母校一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建设标准最高、现代化程度最高、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新校区之一。这里不仅综合设施全面,而且拥有一流的教学、生活等设施,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完善。
在走遍了母校的每个角落,留下美好的合影,参观了仙林校区后,我们分别在晶丽酒店和南芳园酒店聚餐,并在安中楼1312室座谈。聚餐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当年的杨忠老师、陈传明老师、成志明老师和杨东涛老师共叙师生情谊。是老师们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大智远见、精力培育和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母校一批又一批国家发展的精英和栋梁。
三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的同学可能历经艰辛沉浮于宦海仕途,终于崭露头角,事业有成。有的同学可能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过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静生活。有的同学可能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投身商海,充当了商海的弄潮儿,靠自己的勤奋、智慧发家致富。还有些同学可能终身留守在自己家乡的热土上,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家乡的建设。无论大家从事什么职业,其经历是坎坷还是平坦,我们毕竟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三十年的风霜雨雪,把我们这群曾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变成了两鬓染霜的成熟中年。岁月的苍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淳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这次聚会,我感慨万干。一要感谢母校——南京大学,它以独特的气场、深厚的功底、充满活力的文化给我们的个性和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为我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敢无比自豪地说:“我毕业于南京大学”。二要感谢老师,从老师的身上我们获得了心智的滋养,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让我们一生都充满了力量。三要感谢同学,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让我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三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由衷地祝愿,今天的相聚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珍惜天赐的缘分与艰难岁月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愿我们的友情象长江水一样绵延不断、源远流长,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愿我们在人生的中年谱写更加辉煌美好的篇章。
祝愿母校蒸蒸日上,光彩夺目!祝愿老师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长命百岁!祝愿同学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最后以一首小诗结束我的聚会感想:
大学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南大院。
青春己逝白发现,岁月流转情依然。
举杯畅饮尽狂欢,忘却人生苦与难。
酸甜苦辣都尝遍,昂首挺胸排万难。
走进母校到处看,学子疑惑窃窃谈。
相见笑容如花艳,分别泪水湿衣衫。
但愿你我心相连,幸福安康到永远。
期待他日再相见,八五商院企管班。
(文/禹启全)
致那些在一起和没在一起的日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年别离,风霜雨雪,君如何?今年是我们85级企管毕业三十周年,恰逢伟大祖国七十华诞,我们相约回母校团聚。我们从大江南北汇聚而来,我们从长城内外飞奔而来,我们满怀思念,满怀感恩,扑到母亲的胸怀!
那天我到达南京时已是傍晚,下塌在南大的南苑宾馆。我没顾得吃饭,就先独自到校园去转了转。虽然天色已晚,已看不大清景物,我发现校园格局大体未变,尤其那湿润清新的空气还是那样亲切!当晚兴奋得久久未眠。第二天早上,天稍有点儿阴,我又早早起床,在同学约定相聚前,又独自到校园转了一圈。
上午8点半,我们如约在校大门口相会。我们握手,我们拥抱,我们一起拍照,我们一起游校园。三十年,整整三十年了!我们的教室还在,我们的试验室还在,我们的宿舍、礼堂,还有那标志性的北大楼都在!只是满园的树木更加茂密了!正如余光中老校友当年回校的感叹“惊喜满园的青翠,月季盛开”!欢声笑语中,我们话今忆昔,当年在南大朝夕相处的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如在昨日!
四年大学生活,清晨的林间小道,大礼堂前,北大楼下,或晨读,或锻炼;食堂里排队打饭,那喷香的大排,那蜜甜的麻团……阳光明媚的中午,同学们三两躺在草坪上休息,晒太阳……盛夏之日,没风扇,一天冲无数遍的澡。在教室里上课或自习,经常热的汗水湿了本子,不得不拿小手绢或纸垫着。晚上有时在宿舍没法睡,就爬到宿舍楼顶去睡!男同学拿水桶或端脸盆打水,洒了降温,几个甚至十几个,抱了枕头,像排小鱼儿似的,楼顶睡!那才叫个畅快!还有,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苏州、无锡、镇江、扬州等市去调研,好像是承担了江苏省乡镇企业调研课题。在那里,我初次见识了江南乡镇企业的发达,见识了江南百姓的勤劳!那时好多乡镇大街上几乎见不到一个闲人。我在一家乡镇企业里,见过七八十岁老太太在车间剪线头,见过把小孩放在机器旁的毛衣纺织工……
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已年过半百,霜染两鬓,我们的下一代也已大多成人!我们仍然心系南大,因为我们是南大人!在那分别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里,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微信,我们无时无刻不搜索着“南大”的字眼,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南大的成长和变化。我们曾为南大的某些传闻悲伤过,也曾为南大的一系列喜讯自豪过!最近在“学习强国”上我偶然发现一篇关于南大开展主题教育的文章,我兴奋得连忙在自己微信群里转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啊!
又有多少个夜晚,我梦回南大,在那成荫的林间晨读,在那古朴的教室上课,在那如茵的草坪歇息,在那春天满墙绿、秋天一片红的红楼前嬉戏……梦中曾因校园建设,我找不到上课的教室,急得我团团转……三十年千丝万缕的牵挂,三十年罄竹难书的相思,何以万计?
在试验室里,我们学习如何照相,如何冲印相片;在课堂上,我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等政治经济学还能被老师们讲得那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引人入胜!给我印象最深也受益至今的是“系统与控制论”“统筹与规划”等课程,因为它们开启了我们的思维,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和讲座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乐、美术鉴赏,还有弗洛伊德心理学……,尤其那美术鉴赏课,虽然不记得讲课老师的名字了,但永远记得他的每堂课,教室都被挤得满满的,就连每个窗台上都挤满了听课的学生!那真可谓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一颗颗脑袋伸向讲台,如同千万只嗷嗷待哺的小鸟!让我由衷佩服的是,那位老师能把中西方绘画比较讲得那样明晰透彻,尤其能把许多西方裸体名画讲得那样得体,以巨大的背景故事和极高的绘画鉴赏素养引人入胜,领人至雅,让人竟没有一丝儿浑思儿。还有这南大礼堂,这不是一般的礼堂,我们不仅在里面开会,还在里面听讲座,看电影。至今我所看过的世界经典电影基本都是在这个礼堂看的。记得那时,南大经常举办世界经典影片周,一放一周。我当初是一买就是一周的票,大概每张两毛钱。这次聚会,我们特意在礼堂门前台阶上坐着拍了几张照片留念。
还有南大图书馆,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最好的图书馆。四年南大生活,我在那里度过我大多课余时间。每次都借很多书,只是有时借了,到归还期限了,还没来得及读完。临毕业时,恰逢南大图书馆处理国内外友人赠送书籍,我几乎倾囊而买,买了一大堆,大多是英文或繁体字的,我全都带回了莱州老家。当时我可能想,我毕业后没机会再到图书馆来借书了,我可以多带一些书回家读,也算留一条与南大的纽带吧。
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总之,南大是我们青春的乐场,是我们梦想的摇篮!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仙林新校区转了转。这校区我们二十年聚会时我去过,那时新校区还在建设中,建筑没有现在多,绿化树木大多还被木架支着。这次一看,我的乖乖!简直认不出来了!校舍林立,绿树参天,花草满园。我们几乎转了一上午,还没转完。陪我们观看的曾鑫同学说,看来咱们只能看简约版了,如果仔细看,恐怕一天也看不完!
新校区给我最大感觉,就是宏伟、大气!尤其校中有山又有湖,简直美不可言!只是没有机会体会到如今新校园的生活。陪我们参观的同学说,如今校舍、办公楼条件都比老校区好多了。我相信,如今的配套设施肯定错不了。
不过,我在心里想:新校区面积是大了,办学条件是好了,不知教学质量是否也随之提高了?是不是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了?我不由地想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我由衷希望我们南大,不单大楼高大了,真正的大师也多了。
聚会期间,组织者樊继胜同学说,这次聚会得到了母校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南大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纪念册,让我们写写感想。其实,我的感想本来就有,且有很多。但真要写出来,拿到学校这个层面,还真感觉有点儿力不从心,因为充其量只能算是流水帐式的随想,拉拉洒洒写了一些回忆和感叹。我觉得,既给母校,就不能只谈过去和美言,也总要提点建议或设想,才利于母校的不断进步。姑提几条如下:
1.关于办学方面,要两条腿走路,尤其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基础学科和尖端科学方面,要加强与国际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始终站在相应学科的国际前沿。二要与基层接轨,扎根基层,尤其是应用学科,比如商学院,要多与实际联系,加大产学研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即以我们国家目前基层面临问题为切入点,选立课题,深入基层,全面解剖,由实践到理论。不能只在理论层面打转转。
另外,可否在现在基础上,探索网上教育。一是在校内探索网上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二是可将某些学科或课程,延伸到网上,面向社会,收费或免费。尤其是对于南大毕业的学生,实行再教育,终生教育。不是毕业离开南大就不管了,而要给南大毕业的学生一个继续学习相关课程甚至其他学科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个给南大学生一个继续深层次学习的机会,而且也是加强校友与母校联系的一个纽带。每个南大校友都应是南大在社会上的一个触角,不单继续接受南大的滋养,也要及时给南大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便南大不断壮大。
2.关于管理机制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吸引和留住大师的机制。在这方面,前几年好像听说过,南大有一部分大师级别的老师离开。不知为什么,反正感觉心痛。
3.关于老校区的管理方面,应加强对古迹的专业保护和卫生的及时清理。我们这次本想在老校区好好看看一些古迹,比如赛珍珠故居、拉贝故居等。但在找拉贝故居时,找来找去没找到,只见一旧楼周围一堆堆的垃圾,可谓触目惊心。老校区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古迹不能被脏乱差淹没。再如,北大楼的管理和保护,也应进一步加强。北大楼作为南大的标志性建筑,其意义非凡。除搞好建筑本身保护外,对爬墙虎也应进行专业养护。对北大楼前面的柏树等其他树木应适当修剪,一是避免影响爬墙虎的正常生长,二是避免影响北大楼的整体形象。目前,北大楼正前面的树木就有点儿过高、过密,影响到北大楼的原有形象。
三十年啊,那北大楼的爬墙虎啊,经常伴着同学们的笑声,摇曳在我的梦中。要说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那么那片爬墙虎就是那楼的旗子!就是那座钟楼的灵魂!一年四季更换着钟楼的外衣。这次我惊喜地发现,那爬墙虎今年正好一百年!与那北大楼同岁,已被南京市列为古树保护名录。一百年的沧桑,一百年的风雨,它默默守护着钟楼,默默酝酿着春绿秋红的诗意!我早上独自一人先去看过北大楼,看过那北大偻的爬墙虎,并拍照留念,拍了又拍!何为“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何为“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贾岛老先生啊,您当年可能见到的也是这番情景?三十年后,整整三十年后的我,见了这片红绿相间的秋色也感觉格外格外的亲切,真如见到多年未见的亲人啊!有一种看不够、拍不完、舍不得走的感觉啊!
真诚愿我们的母校南大,越走越好,如这北大楼的爬墙虎,越百年而不衰,日茂日盛!
(文/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