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出行,第一次独自长久离家;第三次到南京,第一次到南大;第N篇琐记,第一篇关于南大的琐记……到宁六日,深感道阻且长,遂琐记几笔。
虽已准备多日,骤然离津仍不免有些伤感,毕竟从此家乡便只有寒暑。但当穿上“大哉一诚天下动”的T恤,当提着天津校友会送的行李箱走进校园,一位老师在远处便叹道:“这是天津考过来的啊”。当收到天津校友会特制的中秋月饼,津与宁、家与校莫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仿佛家乡潮白之水、海河之水汇入了秦淮之水,让秦淮变得汹涌许多。同时,来自天津的学长学姐热心帮助初来乍到处处迷茫的我,一同来宁的同学们在南大再次相聚,这都让孤身一人的我倍感家的温暖。就这样,这座城,这个学校,渐渐成了新家,而不再是异乡和单纯的求学之所。
在这个新家度过了短短六天,我体味着南京这座城,诚如胡阿祥教授所讲,南京是一座值得我们行走品味的城市,无论是金陵胜景还是文化底蕴、城市性格都值得细细体味。我愿意且喜爱去感受并学习这个十朝都会兴衰沉浮中的坚韧、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生活中的纯真与质朴。在令人流连的杜厦图书馆,在整洁美丽的林荫路上,我体味着南大这所名校,我愿意且喜爱去感受并学习这个百年名校的精神内在,如支持一切可能的包容,如名师大家及校园里每一个人身上的诚朴与达观,以及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家国情怀……
其中,不论是南京还是南大,最让我感动和钦佩的,当是那一份时代使命感与家国担当。“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仅仅是一句“与民族患难与共”便足够,这自然无需多言。再说南大,国家各个伟大转折点上都不乏杰出校友的身影,他们与南大,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这怎能不令人骄傲,并暗下决心誓做一个不负南大荣光的合格南大人!诚如社科大类的老师所言,我辈南大人,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谋的应是国人二三十年乃至更长远的福祉与命运,而非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辈身处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时代,当不附庸、不流俗,当积极不懈地追求内心的坦荡与世间的所有美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既要感谢这个时代,也须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有何理由不在南大如此之好的平台好好学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者常至,我希望自己能在军训中在大学自主的学习锻炼中有所成长。为者常成,我希望通过我辈新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能助力社会发展。因为,如此,方不负南大的风骨与荣光、不负南京的历史与品格,不负时代的养育与召唤。
2019年9月5日
(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