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物·口述

我的南大往事③︱小左蛙:荒郊里绽放的00年代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7-07-14浏览次数:1450

 今年是南大建校115周年 ,NJU上海读书会特别邀请了80、90、00和10年代就读南大的校友,以“我的南大往事 ”系列文章来回味青春岁月,记录时代进程,见证南大发展,也祝母校南大越办越好!


荒郊里绽放的00年代

小左蛙

 

本文作者:小左蛙 ,南京人,天蝎座,喜欢吃甜食,04级戏剧专业本科、08级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现在上海广播电台工作,是个热爱戏剧的独立剧评人,同时兼任读书俱乐部戏剧兴趣小组组长(这年代组长是最大的官^_^)。

进趟城不容易,家乐福是我们的桥头堡 

 
 

00年代的南大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应该是在浦口呆过三年吧。 每次进城都要坐很久的高新线,在长江大桥上堵一会儿以便充分观赏长江大桥风景。在长江大桥的另一头迎接我们的就是DuangDuangDuangDuang——第一大超市家乐福了,相比于浦口校区超市的小和贵,每逢周末到家乐福采购的南大学子可能有一个营。然后在对面的大娘水饺吃点就拎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回去了,感觉到了大桥南路就是进了一趟城。  

其实晃晃悠悠的公交路上多好,可以慢慢的想很多事情 ,从前慢,这个就是马车的情调了。不过要避开高峰期,要不那趟车能让你提前体会到早高峰地铁的威力。

那些年我们坐过的高新线,吃过的小饭馆 

 

高新线坐到南大正门也可以,直接去教室方便。或者再往下坐一站到后门下车,那进宿舍方便。南大里面有山路山坡,我们二舍就在教育超市的对面小山坡上,我们住的还是边套,多个明亮的窗户。四个舍友团结最紧密的时期就是浦口的三年了 ,周围也没什么租房或者宾馆,连个电影院都没有,晚上只能回到这里。


到了鼓楼因为外面太精彩,再加上人也大了钱也多了课也少了事也多了,大家便越来越忙。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就那么几家,点来点去的菜就是酸菜鱼、梅菜扣肉、油焖茄子、玉米烙啊啥的,而且做菜水平和鼓楼旁边的小饭馆不能比。

 
 

学校的基础建设 

 
 

二舍往东面走是临时房盖的图书馆,那里面的书和南大实际馆藏比少太多,不过对于刚结束了应试教育的我们来说也算是大开眼界了。后来盖好了新图书馆,那一根根高大的白柱子跟国会似的 ,我们又已经搬走了。

往西面走是力行馆 ,旁边一块凹进去的盆地是体育场 ,体育场旁边有块荒地,夏天蚊子之野是倾倒多少花露水也不能避过的雷区。力行馆是社团活动的地方,跟剧院似的留下过许多能演善唱的身影。在这里经常登台露面的是唱流行歌特别好的啦、校花校草啦,那就是浦口周杰伦、四舍章子怡,风靡学校的明星人物。

宿舍楼的年头有所不同,我们中文系住的就是最老的,物理系住的就是最新的,经济系住的半老不新吧,就靠着力行馆不远。我在楼下徘徊过,因为我喜欢的人住那里。我还在去澡堂的路上撞见过他,提着一个小篮子,里面放着毛巾洗发水沐浴露,穿着拖鞋头发湿乎乎的,那个就是我见过的小鲜肉吧 ,洗过澡的男生真好看。

 
 

六七八食堂 

几大食堂对于客户的割据也依据宿舍楼的地形而划分。六食堂 因为靠着教学楼,所以中午人流量最大,楼下是菜,楼上是面条。挨着六食堂的是清真食堂,正好在一个山坡上,那边还有一大排的海报宣传栏写着社团活动啦、各院系学生干部选举情况啦等等,一路各种颜色的大字报。翻过山坡草坪是相对最新的七食堂 ,那里宽敞点,世界杯播出的时候男生都集中在二楼看球,不时传来一声震天响的喝彩。八食堂 最不常去,饭菜没什么特色路程也远。

大三的时候又盖好一个新食堂 ,靠着金陵学院的,后来更多去那里吃了,环境好种类多,食堂对面有一大片荒地芦苇,看落日非常漂亮。新图书馆、新食堂还有一批新的宿舍里应该算二期工程了吧。新宿舍楼的地下室可以打热水、修自行车,还开了一家水果铺子卖西瓜菠萝也卖零食爆米花花生糖啥的。从整层楼面共用一个洗手间的二舍搬到一间房配一个洗手间一个阳台的二十四舍,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虽然没有空调没有热水,但地方大了总能凉快点。

教学楼里听过的课 

除了图书馆我最喜欢逛的就是教学楼一楼开的一家小书店了 ,里面有各种书、还有磁带、碟片以及笔记本等小礼物小玩意,能够稍稍解决shopping的需求,因为得到了教师们的指点,这家小店进的书还比较有品位。到了鼓楼我就喜欢逛几家旧书店还有万象和先锋。  

教学楼里什么样的教室都有,大的小的扇形的边角不规则的 老师讲课非常精彩之时,神交也会十分欢畅。 我偶有那么一时二刻触碰到老上海的灵魂,总能想起翟业军讲到海派文学的感觉,细腻、纤弱、花繁浓艳、充满物质欲念。到了无锡、苏州尤其是古镇又想起徐雁平说的明清文学里的世家繁茂。刘俊在港澳台文学里说到的白先勇、严歌苓、朱天文朱天心等等我都极喜欢,那时候接触到港台文学还很难,台湾还没有向大陆开放旅游呢,台版书也很难买到,这方面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港台文学和海外文学的自由活泼老练多彩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大学里学到的这些影响着我的生活调调、事物的品味。 如果不是选修了吕效平老师 的戏剧与影视评论,我恐怕还是看见命苦就要流泪、看见大团圆就认为是喜剧的一个人,他对我戏剧启蒙的作用就像菩提祖师在猴子脑袋上拍的那一记,一下子打通了一下子醍醐灌顶,以至于我现在站在其他戏剧艺术院校的人面前还能有一份骄傲和独立。他也是极富个性魅力的一个人,能把你卷入很强的戏剧漩涡中。是他把我们从汉语言文学拽到第一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当时的挑战不亚于吃第一颗番茄,我们这个阵营里本来人就不多,又退缩回去几个。我本来高三的时候就喜欢戏剧,想要报艺术院校的,但还没这么喜欢,碰上了这个事简直是正中下怀,本科之后又读了戏剧戏曲学的研究生。如今戏剧影视专业发展成系,课程越来越专业化、国际化,仙林的剧场成了南京戏剧的先锋地集萃谷风向标  ,让我们早几年毕业的人真眼红。

 

激活南大的昆曲记忆 

当时学校里碰到的一件文化盛事还有白先勇 带领青春版牡丹亭全国高校巡演,俗称“白牡丹 ”。当时可是全国第一轮的巡演,还不像后面看得机会多就不大在意的时候。这么大的学者,名将之后,讲课如此细腻又深入浅出,太具有号召力了。男女主演青春靓丽、舞台高雅大气得让人叹气,真是来听讲座的人和想去看戏的人都挤破了头踩丢了鞋,所有院系的老师学生都想看,不管你看戏的还是不看戏的都想来,一票难求啊。 我感觉很多学生也好老师也好是从这件事以后才知道昆曲、并且喜欢上典雅细腻的她。我们中文系的也才知道,哦,原来南大从中文系的祖师爷爷们起就有昆曲传统的。《蒋公的面子》里最后一幕唱起昆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真是把南大的身份和风雅显出来了。  

 

结语 

浦口这三年使我从一个觉得学习极其枯燥乏味的高中生转变成了读书上课可以自由选择畅快遨游的爱知识有文化的人 ,就像一位老师说的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像大学一样培养,这样的转变早点来多好。浦口的三年还使我从一个情窦没开也不敢开的高中生转变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能独立做主的人。 这样的转变也早点来多好。

       我还没有说到玉辉楼、八角亭、星湖……就已经3000字了,每一个地标对于每一位南大人都有特别的回忆,说起它们就是我们00年代南大人的民谣和诗歌,这段回忆我会封存着,对父母、对爱人、对子女都是封存的,只有对开创了浦口时代、终结了浦口时代的南大人才会开启,这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密码。 百度百科上写着“2009年6月,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结束历史使命”,在这里致青春。  


 

改编自:NJU上海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