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
——杨震
编者按
在迎接120校庆的日子里,在“科学楼寻根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环境校友会秘书处收到了杨震校友的鸿篇巨制,在环境校友会公号进行首发和连载,感谢大家的关注。
杨震师兄是南大环境科学系1983级硕士生,他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得以瞻仰那一代宗师们厚重而又飘逸的背影,让我们得以回望那一批大牛师兄师姐们鲜活而又泛黄的青春。我们以伟大的南大为荣,南大以杰出的你们为荣……
感谢杨震师兄的投稿,感谢孙成教授的联系、完善和补充。
南京大学是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镇之一。在最近的中国软科评价中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名列全国第二,在近年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一直处于前三的位置。
作为南京大学环境学科最早的研究生之一,本人有幸目睹了南京大学在环境科学研究所基础上,发展了环境科学系的起步阶段。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文革之后的1978年,正值1975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全球环境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刚刚把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放上议事日程,南京大学抓住时机,开始了环境科学的研究,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并获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当时任命化学系的高鸿教授(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所长,许廷官(后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许鸥泳老师(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首任系主任)具体负责,时称“两许”。
刚成立的环境科学研究所设在南京大学的东北楼,这是原来南京大学放射化学教研室所在地。当初的几个学科,环境化学来自原先的放射化学教研室,学术带头人有裘家奎(曾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许鸥泳、王连生、田笠卿、王晓蓉老师等;环境生物专业,有丁树荣、金洪钧、孙超白、周凤帆老师等;环境地理方向,有黄瑞农、刘育民、严蔚芸老师等;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方向,有肖楠森、薛禹群老师等;大气物理方向,有王彦昌、李宗恺等;噪声物理方向,有孙广荣、吴启学等。其中,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在东北楼建了新实验室,其他专业方向都留在原先的系里。
1978年环境化学、环境地理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后来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左玉辉教授就是1978年入学,师从黄瑞农老师。1982年环境生物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8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环境化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增设环境管理与规划专业。
曾经听刘育民老师讲过一个故事,环科所成立初期,许鸥泳、丁树荣、刘育民三位副所长去国外考察。三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丁树荣老师睡觉打呼噜,许鸥泳老师就猛抽烟,刘育民老师只能同时忍受呼噜声和烟味的“双重污染”。
最初的环境科学研究,主要是参加国家环境科学方面的攻关项目,包括常州市环境质量评价、模式和环境容量研究;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气扩散模式及应用;攀枝花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湘江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等。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后又积极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中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之初积极开展国外环境科学、治理工程与管理技术的引进与介绍,翻印了不少国外的环境管理、环境标准与环境科学类的文件与书籍。当时环科所在东北楼还腾出几间办公室作教室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培训人员,在四川省的攀枝花市更是通过做项目连帮带教为该市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培养了初始骨干。
考取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于1978年入读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大学本科论文跟着陈懿老师(后来的南大代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从事从甲醇转化为汽油的研究。陈老师当时刚刚从美国进修回来。他给我照了人生中第一张彩色照片。当时南京还不能洗彩色照片,底片是寄到美国洗了再寄回来的。
1981年底,我给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元老袁翰青先生(1955年中科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写信询问报考化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袁老回信说他年事已高不再招收研究生了,建议我报考中科院科学史所潘吉星老师的研究生。我给潘老师写信后一直没有收到回信。直到1983年回校读研究生之后有一次路过南大传达室,收到了潘老师寄到我大学邮箱的回信,原来他出国访学去了。
1982年初,研究生报名截止日快到了,我看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招收12名研究生,有6个出国名额,就报考了有机所。1982年4月考试,考外校研究生的考场设在南师附中。第二天下午考完后骑车回南大。骑到山西路附近一个路口,从巷子里窜出来一辆自行车。我一下没刹住,把那人的自行车撞坏了。我当时身上没有钱,许诺一定给那人修车。和我一起去考试的同学上来帮我解围,告诉那人我们是在南师附中考研的南大学生。考研的第三天上午是最后一门有机化学,8:30开始考试。8:00的时候,那人找到考场,把我拉出去给他修自行车。8:40左右回到考场,全然不在状态。考试结果出来,其它4门都及格了,有机化学57.5。后来收到有机所的来函,你的考试分数虽已达到我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但因名额有限,不予录取”。
本科毕业之后,我到金陵石化公司工作。1982年9月,中国化学会成立50年纪念活动在南大举行。中国化学界的头面人物几乎全部汇集到了这里。我所在的金陵石化研究所领导李宛工程师(已故南大高分子学科创始人李景晟教授的女儿)派我参加会议,并到会议上去邀请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教授、长春应化所副所长黄葆同教授(后来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到金陵石化作报告。当时我已准备1983年再次考研,我的同班同学盛光遥1982年被录取为许鸥泳老师的研究生。我在那几天会议期间向他了解了环境化学专业的有关情况,决定报考许老师的研究生。
1983年所有化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一门综合考试,涵盖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化学学科。分数出来,我6门总分387分,上线了,综合考试是全系第二名,但是英语58,无机57。两门不及格,能不能录取?许鸥泳老师的爱人严爱珍老师是我大学时的本科专业英语老师,曾经去过她家。拿到分数后的星期天上午,我来到许老师家想打听一下情况。敲门进去,田笠卿、王连生老师也在。三位老师正在讨论环境化学专业研究生复试名单。许老师告诉我,我是专业第一名,肯定复试。
复试的时候看到,环境化学专业另一个复试的是我大学同班的李振滨同学。他报考了物化专业秦关林老师(后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代表)的研究生,转到裘家奎先生门下。他从外地来校复试。当时学校安排外地复试考生住在学校浴室,晚上要等浴室的客人走光后才能在躺椅上休息。
这样,我于1983年秋季成为环科所环境化学的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