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友通讯

江波:让国人吃得更健康更营养,让国际了解中国食品科学

发布者:吴迪发布时间:2025-01-08浏览次数: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健康、更营养,他长期从事生物技术制备功能性配料以及生物技术对食品性质的改善。他当选中国大陆首位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和国际功能食品学会会士,在国内外食品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专注讲好中国食品科学故事,提升中国食品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他长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出访近50个国家/港台地区100余次,担任多份中外文期刊的重要编辑职务。他就是南京大学化学系1978级校友、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波教授。



  艰苦求学励心志,专业转型创佳绩


  1962年,江波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军人家庭,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的四年里,江波在无锡江宁机械厂担任化工处理的技术人员。1986年考上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研究生,硕士阶段攻读粮油科学与工程系粮油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微量金属元素氨基酸方向的研究,师从刘当慧教授。1989年硕士毕业后考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师从三位中国食品科学奠基人丁霄霖、王璋、许时婴教授,攻读食品工程专业的博士。1993年博士毕业后,江波留校任教至今。对于专业、对于研究,江波也曾有过迷茫,从化学专业的研究转向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他来说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一场机遇。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当时食品科学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为了响应时代号召、发挥自身长处,江波选择了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

正是在博士阶段,江波开始了对功能糖和食品酶学的研究。《固定化黑曲霉生产低聚果糖的研究》是他的博士论文,这也是他的第一个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如何更好地制备低聚果糖,实现工业化量产,成为江波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和攻关,江波团队采用食品酶法生产低聚果糖(以蔗糖为原料)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业化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于1997年底在云南实现了国内首个低聚果糖的工业化生产,产品被国内外多家著名食品企业应用。在与其他研究者和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是低聚果糖,他在国内起步研发其它产品,无论是市场占有量还是产量,都已位列世界第一,为中国的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回头再看专业转型,江波认为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今天,他还在不断探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功能性糖、氨基酸及其他功能性配料、功能性组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十年来,江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SCI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次。他还曾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长,团结和带领学院与部门师生,聚焦国家需求,协同创新,加强食品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努力取得引领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的重大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了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在全国食品学科的领先地位。

2017年,江波当选为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IFT Fellow),不仅成为当年当选的8位IFT Fellow中唯一一位来自非美国本土的科学家,更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成立于1939年的美国食品科技学会拥有来自111个国家的3万余名会员,是当今世界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大的组织,在领域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21年10月,在第十三届国际功能食品大会开幕式上,江波当选为国际功能食品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atraceuticals and Functional Foods,ISNFF)会士,成为我国国内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自2018年起(2020年空缺),该学会每年评选出4名连续入会超过十年、在功能食品方面做出极其突出贡献的学者为会士(Fellow)。而在此之前,该学会自2009起,每年评选一名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授予其突出贡献奖(Merit Reward)。江波由于在无锡组织承办了当时被学会称为“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大会之一”的国际功能食品学会年会,已于2015年获此荣誉,也是国内首位、至今唯一的获奖者。

江波先后当选为两个国际食品科技界学会的会士,是对其在食品科学与技术尤其是功能糖和食品酶学所取得重要成就的高度肯定。


  教书育人守初心,国际交流担使命


  无论在科研上取得多大成就,行政职务有多忙,江波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本分,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育人宗旨,曾被选举为校教代会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主任。他对言传身教,受益终生有着切身体会。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江波曾受王璋教授帮助很多,师恩难忘。在2013年第十届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交流大会特设的“纪念王璋教授学术研讨会”上,江波专门作了题为“The Candle is Burning”的开篇演讲,用“mentor”(人生导师、良师益友)来形容王教授是“一个真正的学术大师、生活导师”。他把恩师比作蜡烛,“The candle is still burning,lighting and shining.”(蜡烛仍然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照耀前途)。如今,江波教授自己也成为了蜡烛,先后直接培养了30名博士生和65名硕士生,指导优博论文1篇。

在课程教学中,江波非常注重教学改革。在他主讲的《食品化学》课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大量应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方式讲解食品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同时采用案例教学,用生动易懂的实例和通俗的语言讲解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对食品颜色、风味、质构和安全的影响。他不仅主编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化学》,更是耗费巨大心力,专门翻译出版了世界食品科学权威教材、美国学者费尼玛(Fennema)主编的《食品化学》和美国学者帕克(Parker R.)的《食品科学导论》。他通过自编教材,引进国外权威经典,不断提高食品学科专业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我国食品学科的人才培养与世界前沿水平的接轨。

在担任食品学院领导期间,为着眼一流学科的一流人才培养,江波积极搭建食品学子与杰出人士交流互动的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来培养食品学子人文情怀、志向视野、责任抱负,曾多次主持食品学院育人的特色品牌——江南食品大讲堂。通过邀请国内外食品领域名师大家、行业精英、杰出校友来校讲学,江南食品大讲堂为学生们提供了拓展视野,启迪心智,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难得机会。

江波是一名具有国际眼光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在博士毕业后的十余年里,他多次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科学系和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系进修访学,与国际同行合作开展食品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并积极组织在境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及各类学术活动,2003年至今已组织了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及国际学生竞赛。江波认为,国际学术交流对食品科学非常重要,他说:“在我们的本科教育里有几大要素,其中一个也是国内外高校对本科教育的要求之一,那就是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国际交流为食品科学带来的不仅是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它的背景、它的文化。例如各国科学家对知识产权的看法,各国人民对食品要求的异同,各个国家从原材料到加工、运输以及流通最后进入消费市场的途径等等。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分享、了解很多的信息,从而促进食品科学的发展。”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是通过交流、通过学习和分享,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2017年,江波出任江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为江南大学和食品科学的国际化交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教学上,他大力推行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化教学体系,助力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在高层次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与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他还积极推动了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国外高校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方面,江波在多次组织中美食品学术研讨会及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交流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面,积极促成英-中益生菌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德食品科学领域的长期实质性合作研究,促进了江南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两校的科研人才与科研团队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在江南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与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其他部门、学院共同努力,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食品科学学生竞赛,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了提高了我校食品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当天即在央视的两套主要频道中播出。

作为《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J Sci Food Agric(Wiley)执行编辑和Food Bioscience(Elsevier)的编辑部主任与接收主编,江波充分依托学术期刊这一重要的传播平台,提升江南大学和中国食品科学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由爱思唯尔科技文献出版集团与江南大学合作创办于2013年的Food Bioscience,编辑部设在江波所在的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刊载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报道食品领域新型研究方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内容,是中国食品科学“走出去”的重要传播平台。作为英文杂志的创刊人之一,使杂志成为影响因子4.8(2022年3月统计的实时影响因子),年投稿量达4000篇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参政议政献良策,公益科普惠群众


  1999年8月,江波从加拿大第一次访学归来后不久后,于2002年8月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入党后,2006年5月出任致公党江南大学总支主委,2011年12月出任致公党无锡市委副主委。他还先后担任无锡市政协委员和无锡市人大代表,任职期间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职尽责,为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例如,面对无锡人多地少,难以发展依赖大规模种植型农业产业的现实情况,江波建议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不依赖土地资源的高端农业。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着自己的《新型功能性糖D——塔格糖的生物制备技术》优势项目落户无锡本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生物产业向高端发展。

作为一名食品科技领域的大学教授,江波还勇于担当公益科普的社会责任,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例如,面对如何“少吃油、吃好油”这一健康饮食的头等问题,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滴油不沾肯定不现实,油脂是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可以提供人体所必须的脂肪酸。尤其是植物油脂能够提供不饱和脂肪酸,有的食用油还可以提供功能性和具有生理活性的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每日的食用油摄入量必须控制,建议不高于25克或30克。在选择安全、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时,首先需要关注安全,其次是优质天然的原材料,选对食用油品类很重要,还要注意新鲜,越新鲜就越有营养,对于同一品牌同一种类的油要尽量选择颜色浅的。”又如,对于消费者所关心的如何辨别黑米是否染色以及央视介绍的将白醋滴在生黑米上是否变色来鉴定真假黑米的方法,他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回应,“黑米泡水变色是正常现象,不能因此就说它是染色的。因为黑米外皮中含有一种名为花青素(也叫花色苷)的物质。花青素是水溶性天然色素,溶于水后溶液会变色,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其化学特性使然。如果黑米摆放时间过长,花青素就会逐步减少。而人工色素遇到酸碱都不会变色,只会被稀释。央视介绍的方法是检验黑米真假的可行且简单可操作的方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江波看来,中国的食品科学、食品研究、食品产业以及我们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虽然在在短短20多年里已经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在最重要的创新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食品科学基本上处于跟跑阶段,目前有一些已经进入了并跑阶段,但是真正能做到领跑的还很少。究其原因,他分析主要与我们的研究思路有关,也与我们的自信心以及评估体系有关:“目前的研究者主要还是看国际上怎么做。他首先会自己或者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看国际上有什么新的研究进展,然后就是模仿和跟随别人来做。这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已年近花甲,社会职务也将逐渐卸去,但江波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步伐不会停下,他始终心系民众的饮食健康。他坚信,鉴于食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食品与健康、安全、文化、时尚的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一个食品人都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建设食品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奋进,才能书写无愧于己、无愧于科教事业、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文/顾烨青、刘朗)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