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西北大地洒青春,不负芳华不负梦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8-07-04浏览次数:1570

张强,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现任甘肃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研究员,第十届甘肃省政协委员,兼任兰州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主任。一个从西北偏远乡村走出来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一个经常出现在国家科技领奖台上的知名学者,他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奋斗之路?
        走进张强的办公室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氛,除了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中国和世界两幅地图而外,其他三面墙全都立着高高的书橱,里面尽是成排的或新或旧、薄厚不一、高低不齐的各种专业或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书籍前面间隔摆放着不少各式各样的奖杯或奖牌,在书柜的一角还叠放着厚厚的一摞或红或蓝的奖励证书或荣誉证书,足足有两尺多高。办公桌上除了成摞的文件和一台电脑而外,还搁着一个已经有些斑驳的地球仪,上面有主人用各种颜色标画的圆圈或方框。办公室里唯一比较显眼的,是窗边的墙柱上挂着三幅他分别与习近平、胡锦涛和刘云山等国家领导人的个人或集体合影。初见张强,就感觉他是个自信而有毅力的西北汉子,他那亮亮的额头上透着他特有沉稳与智慧,从他的谈话中还能不时露出他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张强说,他的童年是清苦但又快乐的,这造就了他自小就乐观与包容的个性。尽管小时候粗茶淡饭,衣衫破旧,但在家乡那条穿村而过的水渠里曾有他赤身凫水的快乐身姿,村前的石板桥曾见证了他从桥头翻着跟斗头向桥后水窝子中跳水的惊险场景,还有生产队的大麦场上似乎依然回响着他与小伙伴们摔跤赢来的欢呼声。不过,最令他难忘的还是他曾像电影里的将军一样,指挥着小伙伴们在大街小巷子里玩“打仗”游戏时的那种酣畅痛快的心情。
        他的求学之路是艰辛但又充满生趣的,这养成了他始终勤奋善思的习惯。在小学时,他因喜欢独立思考,既挨过一些老师的批评,也得到了一些老师的欣赏。尤其,在南京大学求学的三年中,他与导师赵鸣教授亦师亦友,从其言传身教受益非浅。同时,又有机会在这里受教于伍荣生院士和黄士松、余志豪、钱永甫和蒋维楣教授等一批金陵气象名师;教授们所传授的知识浇灌和滋养了他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正是在南京这块江南的科研沃土上,让他那颗曾被经商大潮扰动得已有些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他勤奋学习,认真钻研,练就了扎实的科研基本功。
        张强的人生是自信而又执着的,他用汗水书写着努力奋进且不负梦想的人生篇章。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痴心于服务家乡,爱岗敬业,始终把自己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青春挥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从没有因病或因私请过一天假,即使有病也总是硬扛着坚持工作。加班加点工作对于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的同事或学生们总能看到他匆匆忙忙早来晚归时疲倦的身影。
多年来,张强一直坚持在西北地区从事干旱气象和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干旱防灾减灾技术和陆-气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已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十多项国家级课题或项目。这使他在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沙尘暴发生机理及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集成、旱作农业和生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预警和应对、干旱气候区绿洲小气候及其维持机制、复杂地形城市大气污染机理及其对策措施、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促进了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480篇多,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篇,被SCI收录论文91篇;发表的论著被引用4230多次,其中被SCI收录刊物引用720次,被引频次近年在我国气象领域连续名列前茅,获得国际学术界较高评价,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创新争先奖1项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6项,促进了气象科学技术发展,为政府决策发挥了显著的科技支撑作用。他在有关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29篇,促进了气象知识传播。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发表科技管理类论文6篇。
        他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13人,博士后10人,他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及青年科技人员不少已经成长为其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青年科技骨干。他积极指导、培养和影响本单位或周围青年科技人才,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及在业务科研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和实现个人价值。目前,他所带领的干旱研究团队正在快速发展壮大,已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一个科研与管理双肩挑的专家,他还积极探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推动组建省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国际环境蠕变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形成了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他十分重视科研与业务合作,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气象科技对业务技术的支撑能力。他努力促进西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候变化应对技术发展,显著提高了西北地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能力。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努力寻求国际合作,曾先后去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挪威、瑞典、丹麦、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交流访问,并且与澳大利亚气象局以及美国、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资源提升了我国干旱气象科技实力。
        张强说,天道酬情,岁月并没有辜负他的付出,国家和组织给了他许多自己承受不起的荣誉。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中国产学研创新奖,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和2016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第五批优秀专家和2006年全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还获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和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工作奖等多种荣誉,那一份荣誉都沉甸甸的。张强在国外多个学术团体任副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理事或委员,担任一些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担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和气候变化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还是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及多家国际知名权威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或审稿人。
        张强在事业上的耕耘迎来的是丰硕的收获。2013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家科技奖的颁奖大会,并很荣幸受到了出席颁奖大会的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及合影留念。2017年他又获得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受到了刘云山和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勉励。他的工作事迹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气象报》和《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广泛报道,引起了业内甚至社会各界的较大反响。

  2008年2月18日在甘肃省气象局张强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

然而,盛名之下的张强依然是那样平和而朴实,以往的荣誉对于他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每当听闻干旱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他都会对提高干旱防灾减灾技术有更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那深邃的目光中常常包含着他对干旱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问题的深远思考。他对科研团队确定的发展策略是:“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他常说,做科研工作,就必须敢为人先,争创世界一流,让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人民。张强的科研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书写在大地上,但他的人生理想永远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文/岩松)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