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将军夫妻”在全世界都是极为少有的。而在和平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就有这样一对“将军夫妻”——聂力中将和丁衡高上将。在他们组成的家庭里,曾诞生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现代军街制度自15世纪末期起源于西欧国家以来,妻子聂力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二是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夫妇二人分获上将和中将军街,也是绝无仅有的。
丁衡高,中国著名惯性技术与精密机械专家,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61年获前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有关研究室、所技术负责人、主任设计师,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长,中共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委。上将军衔。现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总装备部研究员、微米/纳米技术专业组高级顾问,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第五届名誉会长。
丁衡高院士是我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惯性技术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国家微米纳米技术倡导人。他长期从事制导武器的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平台系统等研制工作,并将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种制导武器和测试设备。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大力倡导并参与开展微米/纳米技术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该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著有《惯性技术文集》、《微米/纳米技术文集》、《微机电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惯性技术验证广义相对论》等。
丁衡高院士1931年生于南京。1957年夏,丁衡高被组织上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攻读研究生,1961年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在苏联学习期间,丁衡高结识了先他而来的聂力。命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遇的机会。
聂力中将和父亲聂荣臻元帅
聂力是聂荣臻元帅的女儿,生于1930年9月,6岁起就寄养在一位农民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派人找到她,将她接到解放区读小学一年级时,聂力已15岁。在苦水中泡大的聂力十分懂事,发奋学习,1955年考入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1960年学成回国。
聂力和丁衡高相识相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同在异国他乡的一所大学学习,互相倾慕对方出众的才华和浮朴的品格等等。此外,还因为丁衡高和聂力的祖籍同在四川省江津县,有了这样一种背景,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个更感兴趣且其他人所没有的话题。
1962年初,丁衡高和聂力在广州幽稚的留园里,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关于这次婚礼,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从来未见过这么隆重又这么简单的婚礼。说简单,是她和丁衡高就那么平平常常地结了婚,日常的装束,没有喜宴也没有贺礼,唯一体现喜庆的是一张大红纸,不知哪位在上面写了一首贺诗,内容却忘了,依稀记得诗里含有丁、聂的名字。说隆重么,也是了不得的,因为有一半的元帅还有许多将军参加了这场婚礼。聂力的婚礼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从那以后我不羡慕婚纱和喜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摆脱传统的现代意识,是真正的洒脱...”
后来,有一次聂力出差到广州,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他们的婚礼,脸上露出无限的温馨和怀恋之情:“那时候我和衡高可以说是革命队伍里最高规格的婚礼了。只可惜未留下一张结婚纪念照。”
抗战时期在重庆,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青木关袁家沟,称中大附中青校;另一部分在沙坪坝,为1942年增设,称中大附中沙校。1946年,青校和沙校随中央大学东还南京后合并,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那时从初中到高中,青校的学生最多时达到1500多人,而条件则艰苦至极:学生住的是竹壁茅屋,一间要容纳四五十人,不通电气,下雨即漏,无雨缺水。每天每个学生只能领到一盆清水,大家笑称这是“四喜(洗)汤”——洗脸、洗脚、洗澡、洗衣服。吃的是“八宝饭”——沙子、石子、谷子、蟑螂老鼠的排泄物等都和在饭里。学校条件如此艰苦,中大附中仍然培养出很多国家栋梁之材,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丁衡高院士,就曾就读于中大附中青校。
丁衡高和同事们在一起
文化名城的熏陶,教师父亲的影响,使得丁衡高院士很早就把做学问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1952年7月,他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勤奋、踏实,很快便受到了专家和组织的重视。留苏归来后,丁衡高一心扑在国防科技事业上,他长期参加并负责导弹的自动驾驶仪、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平台的研制工作。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都总是提着拖鞋到研究室、车间去搞科研生产。
1978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他主持完成的“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器件中的应用”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曾应用于我国中远程运载器制导系统,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器。
他主持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液浮惯导平台系统”,并成功地运用于我国战略导弹潜艇水下发射。1985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些外国舆论称他是“尖端科技和光学专家”、“国防工业专家”。
1986年他组织起草制订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多年来组织领导中国的战略导弹试验、核试验和卫星发射试验及重大国防科研试验项目。
他还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主任,1988年授中将军街,1994年6月晋升上将。
实际上,丁衡高院士的人生之舟也曾历尽风雨,但他选择的是奋进而非消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曾在一个小山沟里的军工研究所一呆就是八年。生活艰苦异常,他的科研成绩却日见精进,“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由此可见一斑。仍在那里工作的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初是丁所长的工作为他们的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直至当下,丁院士依旧思考不止、笔耕不辍,以实际行动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南京大学
内容来源:南京大学校友会、CNKI、网易
图片来自网络
采编:左拙人
编辑:刘晓艺
责编:戴宁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