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校友回忆录——从南大环科所到环科系(下)枝繁叶茂

时间:2021-09-07浏览:317

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

——杨震

编者按    在迎接12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在“科学楼寻根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环境校友会秘书处收到了杨震校友的鸿篇巨制,在环境校友会公号进行首发和连载,感谢大家的关注。

杨震师兄是南大环境学科1983级硕士生,他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得以瞻仰那一代宗师们厚重而又飘逸的背影,让我们得以回望那一批大牛师兄师姐们鲜活而又泛黄的青春。我们以伟大的南大为荣,南大以杰出的你们为荣……

感谢杨震师兄的投稿,感谢孙成教授的联系、完善和补充。


后续环境研究工作与成果

1986年9月,我回到化学系,在戴安邦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五月校庆前,环科系办公室通知我,我的硕士论文被提名为“南京大学第二届新星科学奖”。这是当时南京大学研究生的学术最高奖项,每个系每年评出一篇博士论文和一篇硕士论文,但是环科系还没有博士点。我成为环科系成立后,第一个获得新星科学奖获得者。同时我的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前排右四为曲钦岳校长,右三为研究生院院长冯端院士,左三为前代校长郭令智院士,第二排左二为本文作者。

从南大化学系毕业以后,我又回到环境科学领域耕耘多年。先是成为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第一个博士后,出站后到南京理工大学担任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曾先后在日本国立农业环境研究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发表论文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引用,并被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评为评审专家。1999年我在SCI学术榜源期刊发表的论文篇数名列全国环境类第一。

在我职业生涯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南大环科系和其他校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在南京理工大学工作期间,担任了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我回到南大,去向王连生老师请教环境科学与工程的课程设计和安排。王老师告诉我,他已经从教研室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了,现在的教研室主任是韩朔睽老师。他把韩老师叫来,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环境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像这样的讨论进行了好几次。现在我回南京时,还是喜欢住在鼓楼校区南苑宾馆从小粉桥拉贝小院门口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80年代王连生老师住在那个院子时,我到他家去请教的情形。

章蕙珠老师在国内最早进行废塑料催化裂解制备汽油的研究,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进行推广。我到南理工工作时,章老师已经退休。我拜访了章老师,和她一起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放大,先后拿到了苏州高新开发区和北京一个再生资源公司的项目。章老师还找来了江苏省化工设计院的退休院长在工程放大方面给我们进行指导。1995年夏天,南京市有关部门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时,想建一套废塑料炼油装置,就找到章老师和我。那时学校已经放假,章老师和我在实验室进行各种参数的实验。一个月后,催化专家出身的原江苏省副省长吴锡军带着南京市副市长张连发和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到我实验室观看了章老师和我演示的实验。

1997年冬天,章老师、我和另一位老师到北京进行废塑料炼油的中试试验。中试厂房是在顺义县荒郊野外的一块空地里。我们住在工棚里,外面风呼呼地吹,晚上睡觉时床上铺了电热毯,第二天早上脚还是冰凉的。我们三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几个星期,成功完成了中试试验。

1997年年底,我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一个环境中硫循环的课题。我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引用的几篇论文都是这个领域的。我就打电话给王连生老师,问他知不知道这个项目是谁建议立项的。王老师告诉我,是中科院环境生态中心的杨文襄老师和沈济老师。我就给这两位老师写了信,介绍了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表示愿意和他们合作去申请这个重点项目。1998年大年初二下午,我接到沈济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去北京和他们详细讨论这个项目的申请。到了生态中心,我了解到这个项目是由庄亚辉老师提议,杨老师和沈老师牵头建议立项的。沈老师告诉我,他在南大读书时是和王晓蓉老师的先生袁传荣老师(南大原副校长、我的结构化学授课老师)是同一个寝室的,而准备做这个项目具体工作的张晓山是和我同届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生。更巧的是,我和沈老师、张晓山在那里讨论的时候,碰到了我们化学系七八级储少岗同学。他当时是环境生态中心徐晓白院士的博士生。1998年6月,我开始了在美国大气海洋局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年底的时候。张晓山发 E-mail告诉我,这个项目批下来了,要讨论具体的执行步骤。遗憾的是,我当时在美国的工作刚刚开始,我无法回国保证每个月的工作时间,只好退出了这个项目。

几十年来,我也一直关注着南大环境学科的发展,看到南大环境学院已经成为南京大学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并且在南大最早拥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十年代后期,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孔令仁老师被任命为环科系副主任。我在化学楼碰到他向他表示祝贺。他只说了四个字,“小系小系”。2005年回南大,拜访我仍在环境学院工作的老同学孙成。他正好与几个南大校友聚会,就带着我一起去了。大家一起聊到南大各学科的发展前景,都认定环境学院是当时南大各学科中上升势头最快的院系之一。听说这几年环境学院的科研经费都达亿元以上,名列学校第一方阵;论文质量数量都列于国内同行前列,人才队伍更是应有尽有,人才济济。

2018年10月,我和我同学在南大北园散步时,年近80的邹惠仙老师看到我,一下子就把我认出来了:“这不是杨震吗?”感恩老师的惦念,但内心不禁感慨“人是物已非”,人还是那个人,环境学科的发展已成“日新月异”之势了。


文中人物简介


高鸿,陕西泾阳人,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常务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 中国环境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

高鸿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教;1948年2月回国进入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到西北大学工作;1997年担任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高鸿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极谱分析基础理论研究。


许廷官,江苏兴化人,1953年9月至1958年8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许廷官同志负责多项科研考察工作,曾先后主持“东海污染环境调查”、“常州城市环境质量调查”等科研项目,担任中国科学院沙漠综合考察队青海治沙队副主任、“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副主编等职务,荣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裘家奎,1898年出生,中国化学家,中国分析化学的先驱。曾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 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三碘甲烷在溶液中热解之研究》,1936年发表于《金陵学报》英文版,为中国早期英文分析化学论文。

《无机定性分析原理》,1947年,是中国学者自主编写的最早分析化学教科书。

《元素与人》,1979年,合著,为中国大陆环境化学早期专著。

《痕量元素与人》,1979年,合著,为中国大陆环境化学早期专著。

《离子选择性电极》,1977年,为中国大陆电化学传感器早期著作。

杨震, 1978年进入南京大学,1982年物理化学专业学士,1986年环境化学专业硕士,1989年无机化学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生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

*日本科技厅重点基础研究员,在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工作。

*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兼兰考斯特大学客座讲师。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在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工作,参加过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环球海洋环境科学实验。在美国陆军部瓦尔特里得医学研究中心工作。

*现任美国美东学苑院长, 南京大学费城校友会副会长, 南京市和扬州市侨联海外顾问,美国“侨报”“海华都市报”大学申请专栏作家,全球最大的科学分析仪器质谱公司之一的SCIEX公司科技创新顾问,再生元(原英特尔)国际科学竞赛评委。

*于1999年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论文名列环境科学类全国第一。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评委。科研成果曾被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次引用,并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曾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发表过文章。

*在省级电视台作为特邀嘉宾点评欧洲杯足球决赛。

*近几年帮助在美国的华人子弟和国内学生申请美国高中、大学、研究生,同时给国内制药企业进行药物分析培训。

邮箱:

ztyang@ymamerican.com       

微信号:

wh78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