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谋划,从发布征集资料和筹款消息算起,先后经历了七年多时间,《金陵大学画传》终于在2021年3月由北京的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它与另一本《金陵大学建校130周年纪念文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它凝聚了多少金陵大学校友及其子女的心血,是金大人为金大历史所作的最后一搏!
金陵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今天的南京大学最重要、也是最远的源头之一,其精神财富已经融入了南京大学的血脉之中,赓续百余年并将指引后人创造更新的辉煌。
《金陵大学画传》全书逾40万字,珍贵图片逾400余张。图文并茂,文图互证,其史料价值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一幅金大办学六十四年的教育画卷,也是一部奋斗创新的史诗。尤为珍贵的是,它补充了以往很多史实资料的不足,例如抗战西迁华西坝的资料,还原了多年以来南京国际安全区创建的真实情况。
一
两位编者,一位叫孙建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一位叫李永泰,高级工程师。他们都是金陵大学教职员子女,孙建秋是中国摄影技术课程的开创者、奠基者孙明经教授之女;李永泰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主任李小缘教授之子。他们是地道的所谓“金二代”。
2010年,孙建秋教授刚刚完成《金陵女大》画传出版工作,考虑手中还有大量的金大图片如何处理,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到各地访问金大校友,征集资料。2015年7月,孙建秋给病中的金大南京校友会冯致光会长去函,表示准备出版一本《金大画传》,以庆祝金陵大学建校130周年。校友会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了将编制《金大画传》的消息向校友们公布,上海金大校友会负责人朱守一校友抢在《金陵上海校友通讯》最后一期(2015年11月)出版之际刊登了这一消息。校友们得知此事,纷纷寄来图片资料。编撰开始,孙建秋邀请李永泰参加编辑。
两位编者,孙建秋在北京,李永泰在南京。他们从通知校友征集史料,特别是老照片资料,还有募集必要资金开始,分工合作。北京那边,得益于孙建秋的父亲孙明经保留下来的大量图片资料,同时汇集各地校友和校友家属寄赠的资料,她还专门去美国耶鲁神学院查找图片和他父亲孙明经的资料。南京这边,是金大原校址所在(今天的南京大学),由金大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衍生出来的学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南京,金大校友及其“金二代”在南京也较为集中。所以,在南京寻找文字和图片资料,走访校友及其家属,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一开始编写的是农学院一章。李永泰乘地铁走访了南农大和南林大,结识了校友鲍世问等老师。在他们的指导引领下,渐渐熟悉了南农大的校园、南农大的历史,更认识了许多农大人,有不明白的就问他们,还有校史馆可供参观拍照。如此渐渐形成了农学院的章节和文字,也征集到许多珍贵图片,尤其是南农大档案馆支持的最多、最宝贵。
有了农学院章节的写作经验,顺手推及其余十多章。全书以概述开篇,接着分别介绍文、理、农三个学院,即金大所谓的“三院嵯峨”,再加其他部门。随后,作者用心打造特色章节,就是在校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意义的“举校西迁”、“西部科考”和“安全区”三章,最后加上校园生活及校友情谊,将校史概括其中。这其中,得到诸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三十多位校友和六十多位校友子女个人资料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孙明经子女发来的清晰而有义意义的照片。
因为分处南北两地,两位主编主要依靠电脑交流,一个章节至少来回六七次往返修改才能定稿。据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赵国方先生说,他曾为筹备2018年“金陵大学建校130周年”活动在2017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拜访孙建秋教授,了解《金陵大学画传》出版进度。他说,“看到孙老师的案头堆满放大的照片,墙上也有挂着的,孙老师在一一仔细辨认照片上的人;那样严谨认真,我深受感动!”孙建秋视力本来就差,还在埋头做伤害眼睛的工作。
本书对于史料的发掘考证,举两个例子。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仍在9月中旬开学。当时政治系马博庵教授(见《金陵大学画传》60-61页,下同)正带领学生在苏州实习,不料,日寇在10月又开始发起新的进攻,苏州失守,南京告急,马教授只身回南京向学校报告敌情(199页)。11月下旬,金大虽然决定西迁,可这时已无船可租,怎么办?马教授决定回老家仪征看看,结果好不容易租到一艘江轮“长沙号”,就是11月25日金大是生从南京动身西迁的那一艘,由裘家奎、孙明经两位老师领队,主要是理学院师生,还挤上许多逃难的非金大师生,人称这是东方的“诺亚方舟”。可遗憾的是,马教授在租到船后赶回去接家眷,待家眷接来时船已开走,从此马教授再也未能回金大。金大人不应忘记马教授租船的功绩。为了核对历史,编者找到马教授现已高龄的女儿马宝章进行确认。
第二个例子是,通过详细的图文资料,证明当年是金大教授率先发起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其实也是他们将难民区坚持到最后的。为了核实这件事的前前后后,他们找了许多人,如在校友、陈裕光校长之女陈佩结处,找到她姑父杭立武的文集,上面记载他在金大校董任上,于1937年10月就邀集在宁各西方友人及侨领,会商应对日寇紧逼南京之策,倡议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保护未及撤离之民众。后该委员会在是年11月22日成立,德国人拉贝被推为委员会主席,金大教授史迈士推为秘书,金大历史系贝德士、林查理等亦被推为委员。
二
《金陵大学画传》正式出版后,仍然以南京和北京为基地,分发寄送给各地相关校友。曾经为此书捐献资料和经费者,按原承诺每位可获一本,许多支持资料的单位、个人亦获赠书。遗憾的是这段时间太长,许多校友等不及看到成书已经离开人世了。
许多读者得知出版消息后,通过网络或到书店很快购到。如济南的叶惠生先生,年近九十,南京人,他说:八年抗战,我一直没有离开南京,父亲在鼓楼医院化验室工作,是鲍恩典(书中287页)的学生。而鼓楼医院(金陵大学医院)又是难民区之一,所以我们一家人当年都搬进鼓楼医院居住。当时医院内的各条路上住满了老百姓。院长谈和敦(美国人)、鲍小姐(鲍未婚)等人对保护难民和大批妇女不受日本鬼子的欺凌做了能做的一切。我感叹亡国的悲哀凄惨、对成年后几十年的和平生活的知足。对这本书,我爱不释手、非常珍惜,书下垫一新手帕,生怕损污。
一位武汉的金中校友谢金才,曾提供编者许多图片。收到书后,立即回复:“书,今天收到了。我立即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对每一张照片都认真看了,甚至用放大镜看了)。这么大的工作量,两位编者辛苦了!”
校友谢启文从沈阳发来的信件说:此书实为金大树碑立传之作,以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生动反映了金大的来龙去脉、历经坎坷而发展壮大的奋斗经历、对科学和社会的巨大贡献、为祖国培养的大批杰出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要归功于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孙明经老伯当年高瞻远瞩而为我们留下的。两位编者付出的辛劳也功不可没。
虽然这种拾遗补缺有其局限性,虽然两位编者当时年岁较小,金大结束时才是中学生,但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抢救历史,义不容辞!他们觉得历史总是后人来写的,好比不同时代的人来写早已逝去的孔夫子一样。以这样的形式呈现金大历史、让后人记住金大人的奋斗,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我们认为,参加编写是一种责任,也是荣誉,不能推辞。我们在想,这不就是金陵人的一种金陵情怀吗?几十年过去了,但金陵情仍在!现在看来,出版这本《金陵大学画传》是对金陵大学的很好纪念!
(文/李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