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的中国故事,基于她在中国生活四十年的亲身经历和亲眼观察。
赛珍珠(1892—1973)是一位在双语环境中长大,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1938年,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以及她的传记杰作”。其获奖作品有《大地》《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
赛珍珠终其一生热爱中国,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赛珍珠是著名的小说家,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抗日战争方面同情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外交部网《中国外交史上的今天》周恩来)赛珍珠从小就把中国看做是她实实在在、每天接触的世界,而美国是一个靠猜想和简单化的形象堆砌而成的地方。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倾其毕生精力,宣扬中国文化和文学,抨击排华法案,支持中国人民的人道事业。赛珍珠的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生命之旅
赛珍珠的中国生活,乃至她对中国人民的热爱都源自她的父母。“我的父母教我尊重中国人,甚至崇敬他们,因为他们有伟大的历史和悠久的古代文明。”(The Conversion of Missionaries: Liberalism in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07-1932, Lian,Xi.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7, P.16.)赛珍珠的父母赛兆祥和凯丽是美国南方长老会信徒。他们于1880年7月8日结婚后,立刻启程前往中国。“打从前往中国那一刻起,就是五十年纯粹的幸福了。”(《赛珍珠作品选集·战斗的天使》, 【美】赛珍珠 著,陆兴华 陈永祥 丁夏林 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赛兆祥在来中国的旅途中就开始学习中文。到达上海后,他们被分配到杭州、苏州等地。这几年的生活给赛兆祥的最大感受是,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太过封闭和奢华。所以当他和凯丽在1883年搬到镇江时,他们选择生活在中国人中间,而不是在封闭的外国定居点内。1890年,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之后回国探亲。这期间,女儿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西弗吉尼亚州。
赛珍珠四个月大的时候,经上海来到江苏淮安清江浦,从此开始了她在中国的人生之旅。1896年,赛珍珠一家搬回镇江。“有一个姓孔的先生教赛珍珠文言,而她母亲教她英语文学。她喜欢阅读,年仅七八岁时就读起了中英文学作品。”(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CONN, 1996. p25)1901年,一家人暂时回到了家乡西弗吉尼亚州,9岁的赛珍珠有了她的第一次美国经历。1910年,赛珍珠进入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就读,1914年毕业。虽然她本打算留在美国,但在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后,很快就回到了镇江,“1914年到1917年在镇江崇实女中和润州中学教授英文。”(《再见赛珍珠》,徐和平著,江苏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第22页)1916年,她邂逅了一位康奈尔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农业经济学家的约翰·洛辛·卜凯。第二年,他们举行了婚礼,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随丈夫一起住在安徽宿州一个农村。她开始熟悉农民的日常生活,十年后,这个村庄成为她写作中国故事的主要背景。
1901年 赛珍珠(左一)在镇江的全家照
1919至1934年的大部分时间赛珍珠和卜凯生活在南京,南京也成为赛珍珠中国之旅的终点站。卜凯和赛珍珠都在金陵大学任教,平仓巷3号(现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西侧)成为他们的家。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可以说这里是赛珍珠扬名立万的地方。赛珍珠在金陵大学时期,一方面致力于教学和写作,另一方面协助卜凯进行中国农业调查。赛珍珠的女儿卡洛尔出生于1920年,但不幸的是智力有缺陷。1921年赛珍珠的母亲去世,她将父亲接到南京,并为他在金陵神学院谋得教职。1934年,为了躲避日本侵华的战火,赛珍珠遗憾地离开了中国。她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中国物品,其中有绸缎衣袍、玉雕制品、陶瓷器、青铜小雕像和字画卷等,还有最珍贵的创作《大地》时用的写字桌。
二、文学作品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评价说:“赛珍珠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通过简单但却有力的描述,她将自己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文化的热爱融成一种丰富的文学遗产,受到亚洲和西方人民的一致认同。”许多西方人士对中国加深了解,乃至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阅读她的作品开始的。即使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也没能例外。布什自称是赛珍珠迷,曾主动要求访问赛珍珠故居;原来,在1937年底,刚上中学的布什偶然读到《亚洲》杂志上赛珍珠的文章,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10月18日,他来到南京大学,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20世纪20年代,赛珍珠开始撰写文章,在《民族》《中国记录者》《亚洲》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1921年,赛珍珠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就着手为她书写传记,从而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23年,赛珍珠的第一部专业作品是一篇题为《也在中国》的文章,后来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1924年,《论坛》上发表了她的《美在中国》。赛珍珠将美国和中国的美作了对比,将美国的美定位在它的自然风景,而中国的美存在于一个古老文明的艺术和工艺之中。1926年,赛珍珠的短篇小说《农夫老王》在《中国记录者》上发表。赛珍珠笔下的老王是他无数同胞的真实写照。1928年,小说《革命者》发表在《亚洲》杂志上。《革命者》可谓是《大地》诞生的前兆。
如果以荣获“诺奖”作为衡量标准的话,20世纪30年代是赛珍珠创作的高峰时期。现将她1930年至1938年的年度代表作列举如下,并作简要介绍。
1930年,她的小说《东风·西风》由庄台公司出版。总裁理查德·沃尔什和赛珍珠从此成为朋友,几年后友情发展成恋情。这是赛珍珠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美国人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想起了中国人坚定质朴的性格,以及中国人平和自足的心态。”(《赛珍珠评论集》,郭英剑编,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赛珍珠说:“生我的国家和养我的国家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由的共同热爱。《东风·西风》正体现了这种对自由的热爱和争取。”
1928年 赛珍珠(右一)和卜凯及女儿卡洛尔、詹尼斯在南京的全家照
1931年,赛珍珠第二部小说《大地》的出版,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大地》成为1931年和1932年最畅销的书,并在1931年获得普利策奖。(ABOUT THE AUTHOR to SONS. THE JOHN DAY COMPANY. 1932. BY PEARL S. BVCK)1935年,赛珍珠荣获美国文学艺术学院为《大地》颁发的豪厄尔斯奖章。小说家罗伯特·格兰特给赛珍珠发了奖,表扬她“空前地增进了美国知识界对中国普通人的了解。”1937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大地》在全国公映。
1932年,赛珍珠完成了耗时5年的翻译作品All Men Are Brothers(1933年出版)。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为赛珍珠于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儿子们》提供了近似的背景。由于她卓越的写作成就,1933年,她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提名者威廉·莱昂·费尔普斯在代表校方讲话时说:“在世的作家中数她最擅长于阐释华人的性格。”他还指出,耶鲁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因此授予赛珍珠荣誉学位非常恰当。赛珍珠接受荣誉学位的那一周,欣逢新作《发妻及其他故事》问世。
1934年,赛珍珠被任命为庄台公司的股东,她开始充分利用《亚洲》杂志。她在《亚洲》发表的文章《现代中国的创造精神》,热情洋溢地向中国历史和文化致敬。“她用极度热情的笔墨描写中国人民和风景之美。她说,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最英俊,中国乡村最美丽。”(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 Peter CON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73)
《大地》三部曲
1935年,赛珍珠的新作《分家》出版,它是《大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大地》三部曲被誉为20世纪外国人所写的伟大的“中国小说”,它极大地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毫不夸张地说,赛珍珠是最早以艺术的视角,通过文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土地的眷念。
1936年,《异邦客》问世,它是赛珍珠十五年前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看到《异邦客》取得非凡的成功,赛珍珠马上给父亲写了一部传记《战斗的天使》,并于同年出版。《异邦客》的编辑在序言中表示,“这两部父母的传记是赛珍珠的上乘之作。它们扭转了瑞典学院最终投票的天平,使她成功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颁奖辞中所称的‘传记杰作’指的正是这两部作品。”1937年,赛珍珠给埃德加·斯诺的开创性著作《活的中国》写了一篇评介。她认为这些小说中一流的作品,即便是译文,“也比美国当代一流的小说强,比它们更生动、更质朴、更深刻”。
1938年,在赛珍珠第一本书的出版不到十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书写中国主题作品而荣获“诺奖”的女性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小说”作为获奖致谢辞,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她坚持认为,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
“她(赛珍珠)一生的一百多部各类作品中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中国的深切眷念。”(《告语人民》,晏阳初,【美】赛珍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序言p5)赛珍珠的作品包括小说、故事集、传记及自传、诗歌、戏剧、儿童文学和翻译作品等,但只有《大地》等小说是她最擅长,也是被实践证明长盛不衰的作品。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说:“赛珍珠也许是唯一的一个美国作家,其作品至少部分地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许多年轻的中国人把赛珍珠的小说看做是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宝贵的历史记录,或者说是个‘宝库’。历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提醒人们,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描写中国的最有影响的西方作家。’”
三、人道事业
赛珍珠回到美国后,她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活跃在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人道主义战线上。1941年,赛珍珠任《亚洲》杂志总裁,为该杂志写过稿的亚洲名流包括鲁迅、毛泽东、泰戈尔、宋庆龄、胡适等。赛珍珠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通过小说向西方读者介绍一大批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活生生的中国人形象。同年,一个以教育和文化为核心的组织——东西方协会成立,赛珍珠任会长,开展了雄心勃勃的活动:开讲座、发行刊物、制作广播节目、翻译和进行文化交流等。像《亚洲》杂志一样,东西方协会为推广中华文化和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平台。1943年,一个没有中国人任领导的全国性组织——废除排华法公民委员会成立,赛珍珠为主要发言人。她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抨击排华法。5月,赛珍珠在一群中国青年自愿组成的仪仗队的簇拥下来到众议院,在移民委员会发表声明,讲述了撤销排华法的理由。赛珍珠说,中国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美国排华,这一法案的存在是对中国的耐心“莫须有的考验”。1943年10月22日,存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排华法终于土崩瓦解。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赛珍珠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此,中国人民于1941年授予她采玉勋章以示嘉奖。
1931年,日本开始进犯中国东北。赛珍珠对战争的爆发自然是失望透顶。她积极地充当中国抗日宣传员,及时地向她的美国朋友们汇报日本侵略的情况,言辞斥责日本的军国主义文化及其追求扩张的外交政策。
赛珍珠还帮助各种机构为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募捐。1940年夏秋,赛珍珠组织了一场称为“希望之书”的运动,目标是筹集十万美元购买医疗设备和药品。同年11月,赛珍珠就任紧急援华委员会主席。预计目标是,六个月筹集一百万美元,用于各种人道主义救援,包括修建医院,购买药品、粮食和衣物,收养孤儿等。1941年,赛珍珠接受了联合援华会主席一职,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百万美元的筹款活动。赛珍珠在简短的开场白中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对于人们期待世界的民主前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整个战争期间,赛珍珠无论是在写作或演讲中记述中日战争时,她总是以中国的支持者身份出现。1938年1月,她在一家电台评述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借评论之机,赛珍珠直言不讳地指出,毛泽东就是赢家,而蒋介石是输家。1938年7月,她为《红皮书》杂志写了一篇较为乐观的《日本必败》的作品,赞扬中国的耐力和勇气,还描述了中国“设圈套、出奇兵,扰得日军无宁日”的游击战术。1942年,小说《龙子》诞生。与赛珍珠其他几部描写战时中国的作品一样,其情结脉络紧扣历史事件。小说特别描绘了那场屠杀30万中国军民,整个二战期间最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曾是赛珍珠的家园,她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一想到这个美丽的老城被日军炸得满目疮痍,她就分外恼火。但是,《龙子》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因受日本践踏,对中国的哀泣上;它高度赞扬了老百姓不惜一切代价反压迫的决心和勇气。赛珍珠认为,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谱写了一曲新的亚洲史诗。《龙子》就是她奉献给这一伟大事业的厚礼。
赛珍珠支持中国抗战的又一个方式是,她领导中国活动剧社在全美巡回演出,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1945年,赛珍珠应罗斯福夫人邀请到华盛顿参加在白宫举行的“东西方之夜”百名社会名流庆典活动。晚会的核心部分是由活动剧社中国分部表演的节目。剧团团长由中国早期著名演员王莹担任。赛珍珠作为报幕人,满怀激情地向观众介绍了王莹。王莹在晚会上倾注了她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满腔的恨,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唱起了中国抗战歌曲和民歌,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总之,正如赛珍珠所说,中国是她的“第二祖国”。她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兄弟般的感情,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赛珍珠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说:“当我看到中国空前地团结起来反对威胁其自由的敌人时,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钦佩中国。凭着这种争取自由的决心——在深刻意义上是天性的基本美德,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赛珍珠可谓一语中的。1945年,赛珍珠在新泽西海滨终于收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四、结语
赛珍珠的中国故事源于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是她扎根中华大地的丰硕成果。人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最有力量,赛珍珠也同样如此。她在中国半生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写作和人道主义事业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这一经历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主题和素材,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自从离开了滋养她成长的这片热土,就再也没能创作出像《大地》那样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这一经历为她树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准则。赛珍珠在中国生活40年,“在美国白人作家中,她是罕见的,她的童年是在作为少数族裔中度过的,这种经历与她毕生对跨种族理解的热情有很大的关系。”(来源http://www.pearlsbuckbirthplace.com/history/biography)
赛珍珠手持为抗日战争募捐的招贴画
赛珍珠的中国故事蕴含着爱与和平的力量。赛珍珠热爱中国,反对战争。赛珍珠从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热爱,正如她在自传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她对中国的热爱是深沉、广泛而持久的:从她通过作品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从早期关注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到后来维护中国人权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等等。甚至在她生命即将接近终点时,还请求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1973年3月6日,81岁生日来临之际,赛珍珠与世长辞。在一个简短的仪式后,赛珍珠被安放于离她住宅几百码处的一棵白蜡树下。她自己设计的墓碑上并没有用英语记下她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方框内用汉字镌刻的“赛珍珠”三个字,她选择了以她早年使用的中文来代表自己。
赛珍珠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赛珍珠作为沟通人类文明的桥梁,穿越时空。对于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传播中华文明,建立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故事,获益于中华文明里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如,2023年5月9日,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先生参访南京大学校园内的赛珍珠故居,当得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是先用中文打腹稿,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他感到很惊讶。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这个特别的地方。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很多关于她在中国的生活和经历,以及她作为中美之间‘人桥’的意义。”
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及赛珍珠雕像
实事求是地说,赛珍珠为东西方的相互沟通奉献了一生。双重文化背景的生活带给赛珍珠的既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与恩惠;也有相伴终生的困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始终是她心中永远的牵挂。同样,中国人民也一直怀念着这位朋友。时至今日,关于赛珍珠的中国故事依然不绝如缕。2003年,镇江市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赛珍珠研究会,在赛珍珠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2009年,赛珍珠荣获“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提名;2012年,南京大学校园内的赛珍珠故居建设为赛珍珠纪念馆,并于2021年入选首批世界“文都地标”;2022年,著名导演吴江创作完成的记录片《大地珍珠》,多次荣获国内外记录片大奖。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赛珍珠故居作为难民收容所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智囊团”所在地,救助了大批难民。这与赛珍珠崇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也许是因为与文学结下的缘分,赛珍珠故居后来又长期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和开展学术的场所。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视频、电影和场景复原等手段,还原赛珍珠丰富多彩的一生。一楼展示赛珍珠的中国之旅,二楼呈现赛珍珠的写作成就和人道主义事业,三楼讲述赛珍珠故居的前世今生。展览的特点是:第一、以时间为主线,重点再现赛珍珠在镇江、宿州和南京等地的生活;第二、以赛珍珠的成就为主体,重点反映其有关中国的作品和人道主义事业;第三、以赛珍珠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为主题,重点表达她“我深爱着中国,并把中国人民当作自己的同胞”(《我的中国世界》,赛珍珠自传,尚营林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这一思想,以及后人对她的称颂与纪念。纪念馆右前方矗立着赛珍珠的一尊半身雕像,她挺直的鼻梁如山冷峻,深邃的目光似水柔情。赛珍珠身体微微前倾,手握长卷,双唇微微开启,仿佛正在细数着她在这片大地上的流年岁月,守望着她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文/杨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