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友通讯

闲画杂忆话南园

发布者:XYH13发布时间:2024-03-28浏览次数:10

“南园”是南京大学汉口路以南的校区,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所、食堂、浴室、医务所、粮站都在这一片区。在建设浦口校区之前,这里生活着几乎所有学生和大半数的教职工。其东南角那一块,又被称做“陶园”(最早名“桃园”),与北大的“燕园”有些类似。我1969年出生在那里到1981年搬离。南园承载着我所有的童年记忆。可惜2001年包括陶园的南园大部分老建筑都被拆掉新建高层宿舍楼,原来可以触摸的实景变成无形的回忆。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可以凭空徒手画出有关南园的一些琐忆。


记忆中的七十年代南园地图(黑色为已被拆除的建筑)


陶园在金陵大学时就是教授的居所和办公场地,最南边的两列联排居所(八舍东北方位置,2001年拆除,现为南园三舍),原来每户独居着很多老教授,七十年代初学校倡议每家让出一些房间接纳年轻教师及其家眷入住,这样每单元户就住进了三四户人家。我父亲赵武超是历史系年轻老师,我家被分配进18号单元户,里面住着历史系李教授的家属李奶奶,记得好像名叫汪炎,每天带着老花镜读很多报纸。还有生物系周教授,记得他的儿子周玉峰当年美术高考,那些天到处抓人练习画速写,周玉峰现在已经是南师大教授、著名书画家了。先后同住一门里的还有化学系王瑞老师、物理系戴文芳老师、后勤强勇老师,强勇老师平时文弱少言,当看到他经常在校运会百米赛道上拿名次,大家都惊呆了。隔壁19号住着英国史专家蒋孟引教授,我至今记得七八岁时常在他的书房玩耍,蒋教授经常被四周高垒的书墙埋得看不见人,蒋奶奶会抓大白兔奶糖给孩子们吃。他们楼上住着年轻教师张永桃,张老师比较严肃,小孩不敢跟他哄闹。19号门前有棵斜着长的梧桐树,男孩子都以能爬到树顶再跳下来为荣耀。北边楼西头的董健教授据说能背得整本《汉语成语词典》和《俄汉词典》,惊得我们目瞪口呆。他的儿子董晓是我小学同班的学霸班长,放学路上经常会给小伙伴讲讲外国故事,尤其是苏俄的。最西头的吴天成老师全家向善,常会遇到一些穿袈裟或百衲衣的高僧来家里交流。而打倒“四人帮”时铺天盖地的揭批漫画则成了我最早的美术启蒙。翻围墙上下学(汉口路小学)也是常事。这些画面构成了我童年的主体生活场景。


这是小粉桥5-17号至5-22号的双排联拼小楼,分6个独立单元居所,厨房在前面平房,油烟不影响后面楼房生活区,第三层为阁楼,设计合理


广州路门口的剃头师傅


食堂最贵的菜,可能是八毛钱菜票的“全家福”了,小肉圆、皮肚、青菜等一锅烩,圆胖可爱的老孟师傅常会多打半勺给我。在炎热的暑假,空旷的食堂,会有冰镇饮料架在门口售卖。如果听见食堂后面杀猪叫,小孩子们肯定不约而同奔过去看热闹。至今记得我在作文中写过杀猪的场面,有一句:“那只猪发出杀猪般的嚎叫……”还被语文老师批评了一通。


1516舍建成之前,南楼、北楼之前是一大片空地,堆满了垃圾,有个孙姓的瘸腿师傅带着老伴和小孙子就在露天搭棚做饭,负责处理那些垃圾


肖像记忆


夏夜的南园,抬头可见银河,数流星、盯卫星,还有萤火虫、金龟子、蝙蝠、洋辣子根本不稀奇。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石板槽里一下子发现十几个大蛐蛐,狂喜中就往家里分批捉运,不料被地质系讲师董尚师的儿子董国强当场抓住,原来这是他前一整夜的战果暂存这里的。历史系张之恒老师的儿子张少华是孩子王,头裹毛巾手持竹竿带领一队少年旋风一般,打打杀杀的。乘凉听故事是最妙的时刻,最会讲故事的人记得要数图书馆的李绪铮老师和化学系的王瑞老师。1979年夏,溧阳发生地震,南园里挤满了各家用竹竿、塑料布搭建的防震棚。孩子们是唯恐天下不乱,那个暑假是听到最多故事、作业最少、最开心难忘的夏季。


每天早晨天不亮,都有大批学生围着八舍跑步,脚步声震天响


南园5-19号门前的梧桐树


南园现在的建筑格局,已经跟二十多年前完全变样了。年龄大了怀旧,这些琐碎不经的个人片段记忆,也许能够串联起那个阶段在南园生活过的师生的共同的乡愁般的思绪。所画也多是几个“小人物”,但无意中很可能他们已经成为时代洪流中公共记忆的一滴珠光。


管理开水房的独臂师傅(好像姓陈)


已经拆掉的团委小楼,夏天的晚上常常播放电视、电影节目


    (文、图/出版社 赵秦)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