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友杨震:全球气候变化学科先行者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5232

他是南京大学78级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他曾师从三位中科院院士;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他是中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学科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的论文曾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引用,并和他们一起工作。他曾帮助很多在美华裔子弟和中国国内高中学生申请适合他们的美国大学。他就是杨震博士,一个移居美国十九载却依然牵挂故乡、心系家国的扬州人。


年少成名的少年神童


 


熟悉的人提起杨震都绕不开“少年神童”这个词。杨震本人对于这个称呼却认为并不准确,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只是年幼时比别人更努力些罢了。“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对我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天中午坚持阅读父亲带回来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外人眼里的少年神童其实也是每一天努力的结果。”


杨震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那一年他15岁。对于当时为什么选择化学系,杨震说也许只是因为化学分数在所有考分里是最高的。


“我能有这样的成绩,我最感谢的是我的父亲。当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届,也是第一次全国统考,复习材料可以说是一书难求。父亲想尽办法向别人借回复习材料,对方只肯借三天。父亲没日没夜的抄写材料,用了三天时间硬是将复习材料抄写完了。他用复写纸一抄两份,另一份我带到中学给老师。所以说,我能获得这样的成绩,真的离不开我的父亲。”




三名院士的学术传承




杨震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一个年轻人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时,三位优秀的导师一一走进了自己的世界。“他们分别是我的本科老师陈懿,他是物理化学方面的专家,曾担任南大代校长和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我的博士导师戴安邦,他是中国无机化学界的元老,配位化学学科的奠基人;还有我的博士后导师朱兆良,他是土壤农业化学专家,曾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这三位导师都是中科院院士。他们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不敢说传承他们的衣钵,但是能成为他们的学生,何其幸运。”

“三位导师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教育学生的严格训练都为我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幸在求学阶段遇到这样三位导师,可能就不会有我后来的成绩。”


  


年轻有为的教研室主任




1994年,年仅31岁的杨震以杰出青年专家的身份被南京理工大学聘请,入校便是副教授。半年后,杨震升任化学化工学院教研室主任,指导博士生。“那时候的我年纪其实比我的学生们大不了多少,和他们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我在南京理工大学任教的时间并不长,只有4年时间,这期间我很高兴与许多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至今依然时常联系。这4年和出国后的最初几年,作为南理工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我主持并完成了15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两项瑞典国际青年科学基金和一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这些研究中,我和我的合作者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其中1999年发表的SCI源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名列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第一名。”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我的学生们说,名义上我们是师生,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前行的探索者,我们是并肩前行的伙伴,可能在那个阶段我走得稍微快了一点,比他们要远一点,但是我们离目标都还有很远的距离。”


杨震笑着说,“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其实并不是十分合格,因为在学校任教的四年时间中自己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交流学习中度过的。我先是应邀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后来又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聘请为客座讲师前往英国交流学习,在这期间我也被英国皇家学会聘请为客座研究员。现在想来,对于那些称呼我为老师的人我有些愧疚,因为我并没有教给他们太多的东西。


(杨震在2017年特拉华州中国节)




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代的热门话题。二十多年前,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可以说是冷门。杨震从博士后研究时期起主要研究领域就是大气中痕量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介绍说,“我可以自豪地说,在国内我可以算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我的研究方向是还原性含硫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当时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中我发表的篇数占到一半的比例。”


“1995年,保罗·克鲁兹、马里奥 · 莫林和舍伍德·罗兰在关于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及平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的研究论文曾数次被克鲁兹和罗兰所引用。我被邀请在亚洲科联代表大会作主旨报告。同时我还受邀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1997年底,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访问研究结束回国时,我在同一天获得了两个国外研究的机会:一个是从“自然”和“科学”这两个世界顶尖刊物的招聘中胜出的文莱王国大学的客座教授,负责组建新的环境化学实验室。这个职位除了教授工资外,还提供一幢免费居住的独立别墅、一辆免费使用的汽车和子女学费。另一个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学术委员会聘请的、在美国大气海洋局太平洋海洋环境研究所蒂姆· 贝茨博士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职位。蒂姆·贝茨博士凭借他在攻读博士阶段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一飞冲天。那篇论文对全球环境变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理所当然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后来他和别的科学家一起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为他们在全球变化领域的贡献一起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权衡再三,我选择了贝茨博士实验室的这个职位。”


  


热爱生活的业余作者




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我主要研究的方向从陆地变成了海洋,从土壤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变为了海洋变化对全球生态变化的影响。我参加了由克鲁兹博士为首席科学家、贝茨博士为总协调人的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远洋环境科学实验,途经巴西、南非、毛里求斯和马尔代夫等国,获取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考察船上成百个日日夜夜与诺奖获得者和其他顶级科学家朝夕相处,不管在科研还是在人生方面都学到了很多。白天,我们在一起进行从高空到海底的立体科学测试;晚上,各人互相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观看录像,然后到健身房弄出一身臭汗,这样才能在浪涛声中安然入睡。可能是每天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打交道,我对人生突然多了许多感悟。在环境科学学科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总共只拿到过两次诺贝尔奖,一次化学奖,一次和平奖。我能和这两次诺奖的获奖人一起工作,就想抓住和他们在一起的机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2004年开始,我转型主攻药物分析化学,研究的主体也从环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变为人类个体的研究。曾经名列全球销售前20名的治疗妇女更年期骨质疏松的“福赛美”的原料药分析方法,就是由我发展并完善的。如今,我在一家全球行业领头的制药公司担任高级分析化学家,还担任全球最大质谱公司之一的SCIEX公司科技创新顾问。


长期的科研生涯并没有把杨震变成一个书呆子,反而让他更加热爱生活。“我喜爱旅游、美食、体育。我曾在国内的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神州学人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与科学无关,写的都是一个海外华人走遍世界后写下的游记,以及我对各地美食的评价。” 杨震笑着说,自己还曾经在欧洲杯足球赛期间做客江苏电视台与江苏省足球协会秘书长一同作为评论嘉宾点评比赛。


   


心系家乡的广陵游子




杨震说,虽然自己已经离开祖国许多年了,但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一直没有变。“我的孩子在美国长大,但是他们依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我对他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出了家门随便说什么语言,但是在家里必须要说普通话。”


“此外,我现在还帮助在美国的华裔子女和国内已来或想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通过我多年科学研究的丰富积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数据库、定量分析,为他们提供美国优秀大学的数据信息。通过科学家的独特眼光,我能通过公开数据挖掘出不同的大学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再加上从那些学校师生和别的信息来源,然后结合这些孩子的自身特点,帮他们找到想去而又适合自己的大学。几年以来,我帮助过很多学生,还定期在特拉华州和费城地区的华人社区作大学升学讲座。如今我们附近的华人小孩上大学很多都会找我咨询。我在当地华人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近两年,帮助范围扩大到国内高中生。前不久,刚刚给中美两岸3000多家长作了一个关于美国大学申请的在线讲座。” 杨震笑着说,“我还在我们本地的中文学校担任书法老师,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


“扬州是我的家乡,我一直都以自己是扬州人为骄傲。每次回家,我都会在扬州大学和别的大学进行讲座,给大学师生学生介绍国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前不久,我和扬州一家制药厂联合申请了一个项目,可惜最后没有成功。不过我想,我以后会继续给家乡带来新的技术成果,将我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带给扬州企业。等以后我老了,没这么忙了,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回家乡生活。”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