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再访抗大化工厂——记寻访溧阳市康达化工有限公司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9-09-05浏览次数:1583

2005年,我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动乱年代的教学改革——忆抗大化工厂》,一晃已整整十四年。早就闻悉该厂已改为康达化工厂且迁溧阳,但一直未有机会造访。近悉抗大化工厂真正创始人即“南大-42”主要发明人周庆立老师仙逝,各种强烈寻访“抗大化工厂”的意愿从心中萌发到爆发了。经多方打听,才知“抗大”已迁至溧阳上兴镇,就在曾经由敬爱的匡校长创办的溧阳分校内。双重的母校情怀,使我非寻访不可。
       2019年1月17日,冒着凛冽的寒风,带上忐忑的心情,我们踏上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此行我约了刘观庆老师(文革前在学校团委工作,并为抗大设计过厂房),张月芳同学(生物系1969届,她曾在果园劳动,后又在那里参加整党工作)。
       我自毕业后,虽从未与康达发生过交集,五十年时光早已物是人非,只想拜访一下,留一个纪念,既完成魂牵梦绕的思念,也告慰周老师在天之灵。
       车行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找到了上兴镇,在镇西见一门楼,上书“南大果园”4个大字,这不就是溧阳分校了吗?我们一下激动起来,一打听,康达化工有限公司就在果园内。董事长张建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素昧平生,唯一的联络“暗号”就是刊登在《南大校友通讯》2005年上我写的那篇回忆文章。张董事长把那篇文章全部拍了照片,再领我们参观了工厂。我问“南大-42”还生产吗,他回答“当然”。五十年久盛不衰,这使我们一行人十分感慨。

“南大-42”是由周庆立老师主持的一个南大和四机部二所合作的国防保密项目成果。接着,张董事长意味深长地说是南大扶持了他们,是周老师数十年来支持了他们,对我也不乏溢美之词。现在康达厂名仍把“南大实验工厂”放在括号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改用“抗大”的谐音“康达”。1979年匡校长复出后,即去其亲手创办的溧阳分校考察。匡校长感慨地对溧阳的同志说,当年办分校麻烦了溧阳人民,我决定把康达化工厂这棵摇钱树(据称八十年代初当时化工厂上缴利税一度达到上兴镇收入的60%)迁到果园内,聊表对溧阳人民的感激之情。该厂迁后,技术上仍由南大无偿支持,周庆立老师每月都去,有事随叫随到,不收任何报酬(周老师七十年代也曾下放果园劳动)。
       1994年,该厂改制,现全称“溧阳市康达化工有限公司”,现有员工80余人,占地面积10200㎡,年产量已超过600吨,产值5000多万元,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有部分出口,在航天航空、仪器仪表、机械造船、家用电器、军事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航天部等贺电、贺信和嘉奖。多年来获国家发明奖、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江苏省优质产品、农业部优质产品等荣誉,“南大”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刘观庆老师1969年曾步行到溧阳果园劳动,夏天被打成“五一六”反革命份子,后经“宽大”处理于1971年回到学校到抗大化工厂监督劳动,还为抗大化工厂设计了新的厂房。
       张月芳同学1969年来果园参加劳动且参加整党办公室工作,是整党办唯一的学生党员,直到1970年毕业离校。此行特别让她高兴的是,她找到了当年的住房并留影纪念。
       匡校长1984年再访果园,行前在电话中约法三章:不准告诉县里领导、不准进饭店、不准上菜市场买菜,只吃农场自产菜,电话中他还给自己点了一道焖蛋——这是当年他生病时房东给他做过的。第二天,他如约而至,当年79岁的匡校长到果园后没有休息立刻步行参观,兴奋地说:“好漂亮的茶果园”。陪同的同志说:“没有匡校长就没有这里的好风光”。匡校长说:“这里没有我的功劳”,茶果园的干部解释道“是南大的硅橡胶(即南大-42)这棵摇钱树让我们有本钱办事了”。这也是他老人家最后一次来果园。
       据张董事长介绍,文革前毕业的很多校友都来这里参观过,除匡校长外南大的很多领导如曲校长、韩书记、蒋校长、陈校长都来过,最近薛海林副校长还来过。
       访问结束,五十多年前在抗大化工厂工作学习的情景恍如昨日,一起日日夜夜并肩战斗的化三、化二同学们仍历历在目,特别是周庆立、陈懿、王里仁、李雒英等恩师的言传身教永远铭记我心中。这是我在动乱年代仅存的少有的美好情缘。

    (文/化学系68届 顾钢,学号23153)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