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与苏州的情缘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6-09-01浏览次数:1920



今年是匡亚明校长110周年诞辰,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是他的秘书,直接受他的关怀和熏陶。匡校长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革命的一生中多次与苏州交集,与苏州情缘深厚,为了缅怀他,特撰写他在苏州读书、革命活动和保护古城的故事,以向校友作一个介绍和汇报。

匡校长父亲早逝,家庭困难,17岁考取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今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他在一师时任学生会干部,曾聘请恽代英、肖楚女等来校讲座,宣传革命。1926年上半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一师当局开除学籍,后由恽代英推荐考入上海大学插班进中文系二年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匡亚明在苏州乐益女中执教(张闻天也在该校执教)。

匡老在一师时曾听过曲学大师吴梅的演讲,迷上了昆曲,在女中任语文教师时适逢“昆剧传习所”的艺员登台,曾多次看到“传”字辈的演出,再加上女中提倡昆曲。他的学生“张氏四姐妹”常有曲叙,风令所趋,使他养成喜听昆曲的雅趣。后来匡老一直很重视昆剧人才的培养,与俞振飞(上海)、周传瑛(浙江昆剧院院长)、沈传芷(江苏)等昆剧大家,还有张继青、石小梅等名家,有深厚的师友情谊。

据《苏州明报》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二十二日第三版报导:《太阳剧社之宣言,青年努力戏剧运动》“本市青年顾诗灵、匡亚明、任禹成、姚啸秋等为推进中国戏剧起见,特邀集有志努力戏剧运动之同志,组织太阳剧社。该社社址,即设在苏州盘门东大街二十七号,并于上海、南京二处设立分社。凡对于戏剧有兴趣或研究者,不论性别老幼,一律欢迎加入。”

1949年匡老43岁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0年6月又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兼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该院设在苏州)。当年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曾到该院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匡亚明成了他们的知音。

匡老除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及新闻宣传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外,还在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走在前面。1980年曾去兴化进行农林社会调查,1981年11月他邀请中央党校顾问吴亮平(又名吴黎平)一起到苏州作社会调查。他在邀请信中说:“不久之前您既然救了杭州(引者注:吴是奉化人,关心杭州城建),为何不来救救苏州呢?”

早在延安时他俩常在一起,吴老一口答应来苏州视察。他俩路过无锡,住梁溪饭店(两天),当时无锡市委书记韩本初获悉后前来拜访二老。谈起无锡城市要发展、扩大但受到无锡县的限制(当时无锡县属苏州地委管辖),要求匡老帮助解决。匡老答复他说:“这次我们先去苏州就是解决这类问题,将来苏州的问题解决了,你们无锡自然会解决的。”

到了苏州后,二老在苏州市城区和郊外进行了20多天的考察调查,发现市自来水厂水源来自阳澄湖,该湖水质已被周围环境污染,便建议改取太湖水,后苏州真的用上太湖水了。在苏州木渎风景区山丘被开山采石,二老写了《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一文,二老署名于11月3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这篇很有分量、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占了《文汇报》第三版大部分位置。该文首先指出:“与杭州齐名的苏州,是一个园林名胜众多、景色秀丽的城市。最近我们对苏州作了20多天的调查,看到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苏州必须紧急抢救!”这也是二老为什么要去苏州做调查的目的之一。

他俩从保护环境、保护园林入手,倡导行政领导机构的改革。二老提出了《关于紧急抢救苏州园林名胜的建议》:一、明确苏州城市的性质、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指出苏州的目标应努力成为头等的风景旅游城市。二、根据苏州的根本任务,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调整,在工业生产上大力发展丝绸和工艺美术生产及无污染的轻工业,使苏州成为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瑞士型”城市。三、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对园林风景名胜的破坏,对现有园林、文物、古建筑和风景区加强管理和维护。四、建议建立姑苏风景特区:第一步可先包含现在苏州市和周围吴县地区,以后再考虑把其他县有关风景点统一于这一风景特区。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苏州市和苏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城建等协调和共同发展,建议吴县等县归苏州市领导,取消地委、地区公署机构,改由市领导县的新体制。

后来调查结束时,二老把调查考察中的有关情况及建议专门写了一份《苏州调查报告》,由吴老带回北京,先送陈云同志审阅。陈云阅后立即批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问题该解决了。”然后又转呈邓小平同志、***总书记、***总理审阅。当时中央四位主要领导人对此报告均作了批示。文件下达江苏省委,省建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地委取消后,市领导县的体制和苏州园林建设等问题。

匡老和吴老在政治机构体制改革和精兵简政方面的建议,使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取消地委、地区公署,改为省辖市直接领导县(市)的新体制。可见两位理论家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有创见、有气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晚年他们还想的是国家大事,贡献其毕生精力。

(沈道初)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