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1960级经济地理专业班同学于1965年毕业,2002年母校百年校庆时曾举办同学返校聚会。到2015年,适逢毕业50周年,白头翁们再次重逢,当感慨系之。
1960年,
背着行囊进校园,
北大楼前手挽手,①
三十张陌生而笑着的脸,
围成一个新的小集体,
——南大60级经济地理班,
人数虽少亦可称为“兄弟连”。
老戚老孟与老陆,
小庄小施和小李,
天之南,
海之北,
语言欠懂血难融,②
五年相伴一家同。
笑意尚留连,
眉梢忽垂低,
三年自然灾害在眼前。
有人预言,
二十年难尝猪肉鲜。
能不思变?
不听天!
抡镐挥锄,
校园变菜田,
你担水,
他浇地,
农场耕牧我抢先,
一年餐桌大变样,
和全国人民一起走出一线天。
美帝狠,
苏修逼,
不信邪,
意志坚,
稳坐课堂,
学好知识,
欲为祖国强盛出把力。
实习更专心,
牛刀小试为明天。
农业搞规划,
要建粮棉新基地,
人马直抵徐(州)、淮(安)、盐(城)。
草原牧业当翻身,
内蒙要建草库仑,③
跨骏马,
风吹草低学驰骋。
山地搞综合,
立体开发为根本,
黔东南是好典型,
凯里山上学能人。④
教授带队分三处,
学得真经齐归宁,
毕业季来临。
意气风发表决心,
祖国大地任我行。
星散问何处?
萋萋满别情,
执手更伤心。
“文化大革命”
何处人安宁?
拨乱又反正,
多亏邓小平,
人心倍儿爽,
思念更殷殷。
2002年,
百年迎校庆,
乘东风,
首聚在金陵。
昔日青年装,
相叹华发生,
握手又拥抱,
双眼泪晶晶,
酸甜苦辣道不尽,
每闻佳绩共品茗。
教育科研公务员,
各自岗位争贡献。
勤勉履职民为天,
贪腐不沾边。
桃李枝头沉甸甸,
汗滴禾下犹灌园。
规划城乡出巨变,
赖尔如椽写新篇。⑤
连云港合肥又北京,
聚会每次添精神,
谈笑声中除旧岁,
不觉都作古稀吟。
老戚挥手下决定,⑥
毕业50年,
怀旧母校行,
今日再聚喜盈盈。
夕阳无限好,
何异朝日升,
移步换景中华美,
阳关道上正芳菲。
往事俱成灰,
只道眼前令人醉,
携手再过500年,
今朝有酒共举杯。
注释
①北大楼为民国时所建,是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
②按古代滴血认亲的说法,不是一家人血不可能相融在一起。
③用不同的围篱方式将草原逐块地围起来,在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高草场生产力,以保障放牧和饲草的供给。草库仑是牧民在草原建设中的一项创举。
④凯里是黔东南首府。
⑤我们60级经济地理班同学进校时是30人,基本上都是党团员,党员就有5位。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主要是教育、科研和政府机关三大类。在高校和政府机关的约各占2/5,科研院所的约为1/5;作为公务员,有一位官至厅级,还听说是全厅人员投票选出来的,其他人为处长、局长等,都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无一成为苍蝇、老虎。在学校的都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教学科研双丰收。在科研单位的也都埋头苦干,凡出自他们手笔的城乡经济规划,均给当地发展带来起色或飞跃。我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同学,没有一个与学术腐败挂上钩。
毕业50周年,环座皆白发,遥想当年,正青春年少,唏嘘岁月留痕,忆来谊长情深。最后半天座谈,皆言犹未尽,令人感慨良多,永志难忘。
参与此次聚会的班上同学有戚维良、孟礼春、龚琴宝(女)、李荣生、田德旺,唐发华、张勳寿、苏红、裴家常、庄林德、蒋同景、张光中、陶万华、庄仁兴、李德富和施盘星(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等16人,还有9位夫人和同级邻班同学董维荣也参加了这次聚会活动。
黄炳康、陶崇元、吴德和、陆传义和缪晋亚等5人因病因事未能到场。
徐品农和徐宗长2人长期生病,不便行走出远门。
徐易(华侨)、刘保恩、徐煜兴、刘春荣和周国平5人多年联系不上。
陈水生、李效蟾、刘聪、程克美、王广明和陆崇山等6人已经作古。
此名单,包括上一年级因病留至我班的同学和我班因病留至下一年级的同学。
(6)戚维良是班上的“长兄”,老党员(中学时入党),是同学公认的“大哥大”。
(李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