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55级庆祝入学六十周年纪实

发布者:黄毓发布时间:2016-09-01浏览次数:1055


我们是1955年入校的学生。弹指一挥间,60年的时光从我们身边流过。金秋季节,我们一群暮年老人,回到南京鼓楼校区,欢庆入校60周年。

2015年10月24日,我们在南航御苑宾馆举行报到与欢庆仪式。那天上午,最先到达的是上海的四位同学与他们的老伴。范庆申倍受瞩目。他因为老伴有病,很少参加同学聚会。这次,他再也抑制不住对母校和同学的思念,索性带着老伴一起参加了。

最年长的徐洁明来了!坐着轮椅、柱着拐杖。推轮椅的是她也已古稀之年的妹妹。老姐妹俩是专门从无锡赶来的,还带来美味的无锡特产,分送给每位同学。

陈文娟来了!她由两个女儿护送,从美国西海岸风尘仆仆赶来南京。每有聚会,她都尽可能从异国不远万里赶来欢聚。平时也通过电子邮箱和同学们联系不辍。

张如德夫妇来了,跟前几次一样,手推车里装着几大瓶他俩亲手酿制的沉甸甸的红酒。该酒一直供应着六天的宴会助兴。

85岁的郑慎武同学来了。他长住蚌埠,住在三个城市的儿女共同出力,保证了他全程参加了每天的活动。

报到簿上有20位同学签名,平均年龄逾81岁,最年长的92岁,最年轻的77岁。报到当天举行了欢迎酒会。气氛亲切、热烈。李庆余、曹惠民各自作了三分钟的主题发言。表达了南京和外地同学的心情和对庆祝活动的期盼。

这次庆祝是我们年级三十余年来校友活动的高峰与总结。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安定、祥和的环境。自1982年第一次全年级三个班的校友会以来,我们已举办过十一次全年级的庆祝与聚会。其中5次在南京,其余多次分别在上海、松江、泰山、苏州、永康、宁波等地举办。同学们对校友会活动越益情有独钟、兴致勃勃。因为我们感恩母校、怀念师友。我们对共同经历过的人生风雨,早已达成理性的共识。同窗友情自然地经过调整、重建、悉心培植。如今已根深蒂固、坚不可摧。愈到老年,愈见真情,备加珍惜。这就是我们每次举办校友会的目的,也是今年欢庆入校60年的目的。

庆祝活动长达六天之久。总的安排是:前三天在南京市与校园内,后四天在南京远郊的金牛湖度假村。第二天,我们游览长江滨江风光带景区、绿博园、江南织造馆和南京博物院。第三天上午,在母校校友会的大会议室,举行隆重的座谈会。母系(现在的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与院长张生应邀出席。下午驱车径去金牛湖度村。

25日一天的游览、参观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特别是滨江公园和南京博物院。我国最长的河——长江,流经的各省会城市都在向着绿色城市、旅游城市转型,建起了滨江风光带,南京并不是第一个。但我们游览后感到:南京长江滨江风光带也是认真建造与富有观光价值的。记得在南大读书期间,我们也曾游览过滨江风景,那就是著名的燕子矶。一块硕大的岩石上,刻着“燕子矶”三个大字,插入江边的黄土地上。四周是静悄悄的,让你感到一种流水的凄美,一派农耕社会的时代风貌。

滨江风光带,位于南京河西地区,长达58公里。它的一侧是即将竣工的高耸入云的双子楼。导游介绍说,双子楼建成后,将是南京最高的建筑,是这个现代化大城市的地标。而河西这一地区也将成为南京新的市中心。与百年沧桑的新街口市中心形成两个不同的商业中心。后者更传统,民国建筑鳞次栉比;前者更前卫,新的线条流畅、造型时尚的楼群令人目不暇接。滨江风光带与其浑成一体,相映成趣,引领南京居民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

公园刻意建起了300米长的空中栈桥(俗称观光桥)我们坐上电瓶车,上桥观赏长江。碧蓝清澈的江水是环保工程的成绩,绿色发展的见证。电瓶车在缓缓驶着,同学们边看边啧啧称好,半个小时后,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走下观光桥,踏上沿江的林荫大道,离开公园。

南京博物院是我们心仪的文物殿堂。没有到达时,记忆已在跳跃。当年,陈恭禄教授曾两次带领我们这批学生参观博物院。时任院长曾昭燏都亲自走出办公室,迎接她的老师,带领我们入院参观,作文物讲解。回想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今天的学子,恐怕再也不会有那么一份幸运了。

南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在原来的老馆西侧,建起了一个时尚的新馆。设有六个展馆: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我们仅参观了历史馆。那些国宝级的文物十分珍贵,似曾相识。南博,不愧被誉为中国仅次于故宫的、馆史最辉煌、国宝级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参观完毕后,周静鵷同学在其子邱禹开设在博物院的特色面馆请大家吃长寿面。寓意是祝福大家都平安、健康、长寿。谢谢她的美意!

10月26日的座谈会前后,同学间尽情交谈,回忆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重温友情,互道珍重。

校友会召集人杨振亚同学在座谈会致辞中说:这次聚会是第三个“最后一次”了,我们已把校友会看作是我们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亮点。情不自禁地要求把这个活动永远办下去。但我们毕竟已进入暮年,入校60周年的庆祝不得不是我们最后一次全年级性的活动了。杨振亚强调说,这不是我们友谊的终止,而是60年后新的开始。我们要用更适合我们的形式继续谱写友情的新篇章。

其实,同学们早就利用电话、电子邮件、手机在通音讯,甚至乘高铁作个别拜访。一年前还开通了手机微信,今年又建起了取名“同窗家园“的朋友群,至今,已有14位同学在这个家园里交流了。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同窗家园”将会成为我们通信息、叙友情的主渠道。



孙江林书记在讲话中,欢迎老校友光临母校、母系。他介绍了母校、母系的发展状况:历史系已扩展为历史文化学院,下设中国史系、世界史系、考古系。三个系都已建成一级学科,担当起培养博士生的重任。历史文化学院名符其实地成为南大这座研究性大学的一部分。母系的发展,让我们增强了“以南大为荣“的自豪感。

会上,我们为已去世的同学们站立默哀。也不由得想起了上学两年半即被打成右派的六位同学。其中,李公珣是被打成极右送去劳改的。多年过去,他还是怀念着与他同室、同班的同学。他生前参加了每次在南京、在上海举办的校友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与慰问。友情抚慰着他那深深地受伤害的心。他在松江去世时,曹惠民代表全年级同学参加了他的葬礼。

陆铮,被打成右派后,生活漂泊无定。文革后,被分配在福建教育学院工作。他高高兴兴地来参加第一次全年级的盛会。回家不久,不幸患上胰腺癌。姜雪明同学,怀着女性特有的同情心,从南京赶往福州照顾受尽磨难、早已丧妻的陆铮同学,直至病魔夺走他的生命。

那些健在的、出现在座谈会上的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顽强毅力是对所有同学的鼓励。张树栋,他不畏丧妻给他造成的孤独与癌症手术后的虚弱,镇定自若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如今,安居在老年公寓。每次同学去探访他,看到的总是他那不变的淡定与乐观。

沈家五、王季婴、唐宇元、郭宁枤等同学都在坚定地与病魔作较量,争取美好的生活。

特别要提到沈汉、周静鵷这二位“年轻的”女同学,她们是最近几次活动的真正推手。尤其这一次,她们都是在动了癌症手术,尚在癒后恢复期,身体虚弱、生活上也诸多不便。但,她们说:对60年同学的情谊是她们尽心操办这次聚会的原动力。何况,她们患病期间也曾得到众多同学多种形式的关心与探望。

26日上午座谈会后,历史学院院长、书记宴请老校友们午餐。祥和温馨的气氛,更加强了历时一个甲子的老校友们对母校、母系的深情。

餐后,大家正准备乘车前往下一站—金牛湖度假村时,张如德同学心脏感到不适,夫人老阮打算和大家告别后,他俩就提前回家。同学闻讯,纷纷都来关心。杨如林和李庆余争相要先送老张去医院诊治。因靠近南大医院,遂由李庆余、张树栋、苏仲波一起陪同去校医院作了病理检查,由医生开了药品服用并带回家。老李一直把老张夫妇送上火车才放心回去。张、苏二老也直到把他们送上的士。对此,同学们一路上不由得谈着对老张的关心和对老同学情谊的赞许。

本届同学在南京以外的地方聚会已有多次了,大家几乎已习以为常。这是因为,其中有个核心人物,这就是上海的曹惠民同学。他一惯正直善良、平等待人、热心公益又不事张扬。多年前他和夫人浦丽娟,就花费数万元,投资到艳阳度假村。可贵的是、每次所得的度假优惠条件,他们夫妇都积攒起来,无私地提供给本年级同学聚会时免费分享。老同学们无不感叹,他俩却乐于奉献,几成习惯。

这次去六合茉莉花村的金牛湖艳阳度假村的,有13位同学和7位家属共20人。这里是著名的风景区。空气清新宜人,环境宁静优雅,被誉为南京市的天然氧吧。农庄客房清洁、宽敞、舒适,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特别是用餐方面,品种花式多样,很适合老人口味。每顿晚餐还继续享用如德家的美酒。美酒佳肴让大家赞赏有加。

27日下午,我们在农庄餐厅休闲品茶座谈。茶史专家朱自振同学特请夫人送来新品好茶叶。茶道专家杨虞斌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贵重名品,为我们详细介绍各类茶叶品种的性能、泡茶应注意的事项并当场示范。

28日上午,我们乘车去桂子山石柱林风景区,其占地15公顷。一排排六角形灰黒色石柱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雄伟,景色奇异,如鬼斧神工,极为壮观。据介绍,外国地质学专家来此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六合石柱比美国黄石公园更壮观、比冰岛火山群更丰富、比爱尔兰石柱更美。我们真是有幸身临其境。大家纷纷拿起相机,留下宝贵的镜头。下午,在农庄的ktv包房内,王亮功、杨虞斌、沈汉、周静鵷、范庆申等拿起话筒领唱歌曲。老大姐徐洁明、陳文娟及陪同来的夫人沈美萍、王芝清等一起合唱。曹惠民、唐玉田也来摄影助兴。老年欢娱情景,令人难忘。

29日上午,乘车去金牛湖景区游览。金牛湖美在青山碧水,因山而得名,山因水而增色。景区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山水相伴。被誉为南京第一美景,有南京西湖之称。湖面浩淼,水平如镜。景区绿化带高达96%,绿树成荫,名花异草,姿态万千,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不禁流连于金牛湖大门前合影留念。

30日早餐后,结束了金牛湖度假,乘车前往南京车站,大家依依告别。

同学们都表示,有生之年,我们还要再见面、再聚会!母校南大,我们还要来看您!永远怀念您!


    (南大历史系1955级全体同学)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