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物·口述

岁月屐痕 | 南京大学校园变迁图片展(二)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7-11-09浏览次数:3764

主办 | 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南京大学校友总会

 
 
 

西迁至重庆沙坪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南京沦陷,中央大学在该年10月至11月分批西迁四川。其中文、理、工、农、法、教育学院设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及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迁往成都华西坝,中大实验中学设在贵阳。 

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重庆沙坪坝中大校园 

成都医学院

浆洗街中大医院 

次年,又在离沙坪坝25公里的柏溪建立分校。 

柏溪分校全景

柏溪校区图 


 

教室 

 
 


学校教室一共有十余座,围绕在山坡的周围。每一学院各占取一座,其余则为专门教室和公共教室。公共教室是各院系都可以在内上课,专门教室则只限于所属系上课和同学自修的地方。

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建筑系46届部分同学在重庆沙坪坝设计教室内上课 


 

宿舍 

 


1940年时寝室共有六大座(一座为女生宿舍),每座约可容二百余人。宿舍中间有过道,过道两侧为双层床铺。


 

孟余堂 

 


孟余堂建成于1942年春,由时任校长顾孟余主导建筑,既是饭厅,也是大礼堂,能摆下一百多张桌子,一千多人济济一堂。松林坡校舍中,以孟余堂所处的地位最为适中,其他的房子则分列于它的四周,大有“居其所而众星拱言”之慨。


东还复校四牌楼、丁家桥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5月至7月,中大12000多名师生及家属前后分八批,乘船东还南京。东还后,中央大学分为四牌楼校本部和丁家桥二部,学校对两处校舍均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上课。

东还后的中大全景 

丁家桥校区大门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二部  


 

工学院工场 

 


东还后的金工厂,木工厂,电力实验室,电信实验室,水力实验室,材料实室,风洞室,引擎室等,均在大礼堂及运动场之北。 

化工实验室 

电信实验室 

材料实验室 

风洞室  


 

宿舍 

 


东还后,学校先后收购四牌楼、兰园、成贤街、九华山以及高楼门等多处土地,共计八十三亩余,计西式楼房七幢。

【学生宿舍】在成贤街东农场旧址,与小营接壤之处,建筑学生宿舍七座,可容学生三千二百三十二人,膳堂、浴室、理发室及厕所等附之。

【教职员宿舍】一处在成贤街文昌桥之东,学生宿舍之南;二处在校门之西新建活动平房,名曰自治新村;三处的旧教习房在体育馆之西,六朝松之南。

丁家桥教职工宿舍 

丁家桥学生宿舍

文昌桥宿舍  


 

更名南京大学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10月,直称南京大学。 

关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的文件

定名为南京大学的文件 

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 大学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原金陵大学校址。 从此南京大学翻开新的篇章。 

金陵大学的前身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由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傅罗先生在南京首创的汇文书院,院址在干河沿(今金陵中学校址)。 

1891年,基督会在鼓楼附近创设基 督书院。1894年北长老会在户部街创设益智书院。1907年两书院合并改名为宏育书院。1910年,美国教会合并汇文书院、宏育书院成立金陵大学堂,大学部校址仍在干河沿汇文书院内,中学与医院则设于鼓楼。

“汇文书院、宏育书院并立”石碑 

汇文书院大门 

汇文书院钟楼 

汇文书院全景  

金陵大学鼓楼校址 

 

1910年2月,金陵大学堂成立(1915年随京师大学校改名为金陵大学校),著名书法家、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题写校名。

金大组建时期,大学部设在汇文书院原址,中学设于宏育书院校址,小学设于益智书院校址,同时金大在鼓楼西山购地建造新校舍。西山位于鼓楼西端,原来是一座丘陵,向南斜下,由于地势扼要,是古来战争所在,后成为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 校址所在地。

自1916年起,大学部陆续迁入新校舍,干河沿旧址改设附属中学。

位于干河沿的金陵大学堂校门 

金陵大学堂校牌  

 

校园规划和建筑 

 

金陵大学鼓楼校舍共有大楼十余座,规模宏大,美轮美负,以中国北方官式建筑风格为基调而中西合璧,是当时南京最高大的建筑,也是今天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 金陵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3年,金陵大学校园规划由美国纽约的建筑师凯蒂·X·克尔考里(Cody X Crecory) 完成。规划中的金陵大学基地是一块南北向的长方形用地,面积约为2340亩,整块基地纵向分成三段。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南北轴线,从湖桥起始,以三条狭长的绿化带来强调轴线的纵深感,最后穿过校本部建筑围合的开阔草坪,结束于尽端壮丽的北大楼。 

金大校园规划图  

 

私立金陵大学 

 

1928年,私立金陵大学在民国大学院立案。1930年,金大鼓楼西坡校门建成,门楣上镶嵌“私立金陵大学”名牌。 

私立金陵大学校门 

私立金陵大学名牌  

 

金陵大学建筑特点 

 

金陵大学建筑的主要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司斐罗(A.G.Small),他于1914年应校长包文之邀来到中国,在金陵大学工作十余年,大约在主持西大楼设计之后离去。

金陵大学的建筑大多为体量不大的二、三层建筑,更多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外部特征,庄重舒展、统一和谐。三合院式的空间布局是教会大学规划中常用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可供交谊的露天场 所,以增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保持教会大学的持久影响力,因此,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普遍追求园林化,重视校址的选择和校园早期规划。

校门与西大楼

1930年建成的金陵大学校门 

 

东大楼 

 

金大理学院所在地,1916年竣工,系三层楼的西屋,亦称科学馆,位于文学院的东南方向,建筑费用合墨银三万余元。室内设备,如水管,煤气管,发电机,以及各种科学仪器,动植物标本都极精巧适用,符合科学化。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