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同学是1959年秋天进入南大的,“弹指一挥间”,迄今已有59年,大家约定于今年5月11—13日返校欢聚。此前的2014年5月在苏州聚会,2016年4月在扬州聚会,大家都非常开心。同学们情深意长,这次相会在春暖花开的时刻,更觉得高兴。北京徐烈成不顾腿脚不便前来参加,他老伴和从法国回来探亲的女儿全程陪同,香港柯服膺和沈涓伉俪乘飞机来宁,徐丽卿带了孝顺儿子也从香港过来,霍义明和夫人特地从德国赶回来,其他同学分别从苏州、扬州、徐州、泰州、无锡等地陆续抵达,体现了大家对母校和老同学的深深情怀。
5月11日上午在校友总会知行楼举行的茶话会上,大家深情回忆了在校五年学习生活的情景。当年正是风华正茂、年少气盛的芳华年代。而今漫步校园,再看北大楼草坪、大礼堂、南楼和西南大楼教室,八舍、九舍住宿的地方,大家都感到亲切无比,仿佛又回到了昨天学生时代的情景。此情此景触发我们想起种种往事:到湖熟公社和南大栖霞山农场劳动,在秦淮河工地挖土方,去雨花台凭吊烈士陵墓,在操场上打篮球,在大礼堂参加演出英国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中的经典片段和英语话剧《年青的一代》,还有自己创作的音乐剧《人民公社好》,班上的小乐队也在全校小有名气,演奏过很多世界名曲。我们还想起平易近人的郭影秋校长周末和同学们一起唱京剧,周日全校一起动手消灭臭虫,不少同学夏天睡在露天的草坪上,等等,这些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教过我们的范存忠、陈嘉、郭斌龢、沈同洽、梁士纯、华林一、黄川谷、郭秀梅、毛敏诸、夏照滨、刘志谟等老师,个个都是博学多才,他们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中,也一直是我们的偶像和榜样,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们毕业以后也曾经辉煌过,有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主译审,有的当上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有的在外交部、铁道部、新华社、对外友协、国家旅游局任要职,有的在南大、南师大、南理工、河海大学、药科大、北二外、浙大、苏科大等高校任教,有的在香港创业从业。我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都颇有建树,没有辜负母校的期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12日,我们集体乘车去牛首山佛顶宫游览。佛顶宫景区气势雄伟,六层下面的地宫建筑金碧辉煌。两位同学腿脚有些不便,坐着轮椅,由家属陪同,大家互相帮助,一起登上了牛首山顶,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风景照,一张张笑颜逐开的合影。
张传业分发了“田园乐”晚年生活片断。他退休后在郊外找了一小块荒地,开垦种植。一年四季,瓜果蔬菜不断,黄瓜、丝瓜、苦瓜、豆角、四季豆、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田野里的新鲜空气是增强体质的天然氧吧,难怪他声音洪亮,身体硬朗。喜欢诗歌的张子清给大家分发了平时积累的保健资料集锦,并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欢聚”的打油诗,给大家助兴:
纪念南大英文专业1959-64届校友聚会
古稀之年古来稀,
重返母校心欢喜。
南园北园貌如故,
掐指已过半世纪。
苏州扬州才叙旧,
还来金陵忆往事。
推迟衰老重保健,
争当人瑞在预期。
人生感悟很多很多,但是现在大家认为最主要的是:“Safety(平安)、Healthy(健康)、Study(学习)、Happy(开心)。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心态要年轻;青春永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13日上午再次漫步在校园,中午在南芳园餐厅,南京同学为外地同学举行了告别宴会。讲不尽的珍贵往事,同窗欢聚,情深似海。为了难忘的昨天,为了幸福的今天,为了美好的明天,相互祝福干杯,相约明年5月再见面。明年2019年是我们进校60周年、毕业55周年的特殊年份,随着一片“再见”声,三天欢乐的聚会落下帷幕。
这次聚会由俞凤娣、钱佼汝、霍义明等在宁同学精心安排、齐心协力,使外地同学感到非常温馨,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母校的变化日新月异,目前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建“第一个南大”宏伟目标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作为南大学子,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南大的飞速发展,期待着南大更美好的明天。
(向张子清、钱佼汝、杨治中、张传业等同学提供的材料和修改意见深表谢意)
(文/濮宏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