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友说】栏目讲述南大校友真实的人生故事,展现各自精彩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将宝贵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人,许丽川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在读学生,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南京大学
《漫谈文学院》
【老师们的性格真•中文系】
塑料袋当“书包”,连手机都不用《漫谈文学院》里总共收录了7位南大文学院老师的漫画形象,无一例外的圆脸,小眼睛,画风已然是自带萌点。许丽川对于老师们个人细节的把握,更是活灵活现的描绘出了一群不大在意外貌,充满个性的老师形象。
比如,在历届学生中都收割了极高人气的潘志强老师,在许丽川的笔下俨然是一个长着大门牙的“兔子”:“潘老师是教导我们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他留着黑色的蘑菇头,有着兔子般的牙齿。穿着万年不变的夹克和裤子,北京老大爷同款一脚蹬布鞋,还有‘时尚时尚最时尚’,堪比法国大牌的塑料袋‘书包’,这些都是阿潘上课的标配。”许丽川注意到,潘老师很复古,“阿潘连最古老的直板手机都没有,更不用说新款的智能手机了,要找他只能三顾茅庐。”即便如此,有性格的潘志强还是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优秀的授课技巧,在学生中收获了极高的人气。
另一位受到许丽川“优待”的老师是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四十多页的册子,苗怀明教授一人的逸闻趣事就“占领”了20多页。“苗怀明老师是教明清文学和《红楼梦》的老师,上课风格活泼生动,十分受欢迎。”熟悉苗老师的学生们,看到许丽川为苗老师画的Q版形象,一定会扑哧一声笑出声来,标志性的粗眉毛、大框眼镜之外,许丽川还为苗老师画上了两团大大的腮红,“苗老师生平最讨厌民科,坚持正统学院派研究方法。课堂上一开始他就放了个大招,要求所有人默背明清皇帝年号、父子/叔伯关系,上黑板查验成果……”
【画册的社会反响火爆】
“心目中的中文系,就应该是这样啊”“天哪,太萌了,让人想起大学课堂,这本画册院里出售吗?”《漫谈文学院》付梓后,南大文学院的多位老师纷纷在朋友圈晒起了画册,满屏的油墨香引来了中文系校友的围观。大学教授们生动的形象,让校友们纷纷“想当年”。腊肉学姐看到漫画中的于溯老师带着猫头鹰出场,忍不住大笑,“于娘娘是逃不过‘猫头鹰’这个梗了。”刚刚入学的新生们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文学院的想法:“我心目中的大学中文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
这本画册的集结,源于文学院16级本科生许丽川的“灵机一动”。“在文学院上课,许多老师讲课的片段都很有趣好玩,这些时刻整理为图片的话,我觉得从视觉上更容易吸引大家看,而且同学们看到,应该也会很有共鸣吧!不记录下来的话,忘掉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许丽川决定,一期一会,再难重来的课堂,自己要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虽然没有专业学过绘画,但许丽川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很有想法,“其实画老师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因为我既希望画起来不要太复杂,又要传神,而且要保护老师们的‘偶像包袱’,就只能挑选一些容易辨认的外部特征。”
于是,脸颊红红的苗怀明老师,在许丽川的笔下有了两团大腮红,爱用盖浇饭举例子的徐世梁老师,留给了“感觉总是很饿”的形象。许丽川希望,能够用这本画册给老师们“正名”,“文学院的老师并不都是古板的形象,比如讲美学的李昌舒老师就是个特别‘潮’的人,和我们完全没有代沟。我的课堂报告主题是虚拟歌手,他也知道日本的初音未来。我同学的报告主题是洛丽塔服装,李老师对她身上的玩偶包很感兴趣,还希望买一个送给自己女儿。
【Q版逸闻趣事广受好评】
“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南大,到这里来读书”、“我一开始是发布在QQ空间和朋友圈的,同学们会给我留言点赞。之后童岭老师带我们去完丹阳后,可以自愿提交感想,我就把漫画连同文字材料一起交给老师。”许丽川先后交过两次“连环画”,成为了《漫谈文学院》的雏形。“后一次是苗老师的课,要我们交一份关于自己家乡诗人的研究的大作业。同学们最多的做了三百多页。我把漫画连同报告交给老师,老师们收到之后互相分享,大概就这样传开了。”
老师们对于漫画的积极反应显然超出了许丽川的预料,苗怀明老师一边嘟囔着自己的“腮红”,一边毫不吝啬地将学生的画作转发到了朋友圈、博客、公众号分享。
“让年轻的学生们了解文学院,感受优秀的学术传统和独立自由,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这些漫画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文学院副院长徐雁平看到漫画后,当即代表学院表示了想给许丽川集结成册的愿望。许丽川表示,关于学院老师的Q版漫画自己还会继续画下去,“这学期苗老师开始给我们讲《红楼梦》啦,又可以积累很多新鲜素材。”苗怀明老师的回应也非常逗趣,“怕怕。”
新鲜烫手的《漫谈文学院》在今年教师节前正式亮相。许丽川还给画册写了一个戏谑版的“警告”,告诉画册的学生读者们,这才是文学院“真正的样子”:“有的同学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会对绩点排名锱铢必较。我感觉他们把自己逼得太紧了。看看我的画吧,放松一些。而且很多人对文学院学生有误解,认为我们这个专业特轻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学、要懂的东西是很广泛而深入的。”
许丽川来自香港,在南京学习生活了两年,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在我眼中的南大是一个朴素、学习氛围很浓重的大学。我们低调学习,也要适当进行一些推广,会让更多人认识南京大学,考虑来这里念书。”
这些文学院老师的故事,总有一款逗乐你。
苗怀明老师上学期为本科生安排了研究家乡诗人的作业,研究量很大。特别是一些研究大家的同学,做出来的成果很可观,厚厚的三百多页一本,老师来收作业的时候派了两个壮士帮忙。壮士表示:“老师,怎么那么多啊!”苗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才全部改完。学生们作业的过程有些痛苦,但也从中初步明白了学术研究是怎么一回事。期末老师考评,齐齐给苗怀明老师打了满分。苗老师因此颇为得意:学生们挺受虐,下学期可以考虑继续。
童岭老师给学生们上五胡十六国文化史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次研讨会上,一位广东学者自谦地表示自己是“南蛮”,文化程度不够高,另外一位学者则认真回应:“其实你连蛮都算不上,最多只算是獠。”广东学者听完之后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应才好。 “南蛮”这个称号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和现代的环境是有区别的。许丽川也来自广东地区,表示自己连蛮都不算很心塞……
潘志强老师在历届学生中人气都很高。因为没有手机,很少用电脑,因此成了隐士一般的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带着学生们出游浙江,成了学生们接触“阿潘”最好的机会。在咸亨酒店带着学生演出《孔乙己》情景剧是出游的指定动作,“‘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南京大学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杨甜子
编辑:杨丽
美编&责编:张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