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情深 南雍拾忆】王运来:悉心激发研究生想象力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2-02-18浏览次数:1536

202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百廿情深 | 南雍拾忆”主题征稿佳作请期待。今天,让我们一同倾听王运来教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感悟,感受一位南大学者时刻不忘立德树人使命的信念和情怀。


悉心激发研究生想象力


我于1983年毕业留校,倏忽已跨40个年头,幸运又巧合的是自己与母校同行了三分之一的行程。在南大我实现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选择了从学习理科到钻研文科的专业改行,也不知不觉地从青春作赋的“小年轻”变成了皓首穷经的“老教授”。

在这里,我想同大家谈谈我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迄今为止,我已经指导一百余位教育学科研究生获得学位,博士约占五分之一。他们有的获得象征研究生最高学术荣誉的教育部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有的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的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在他们大都活跃在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是各自单位的骨干,有的已晋升为教授、博导,有的已成长为高等学校领导,有的则是登上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榜单的“活跃作者”。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我受一位教育家和一篇文章的影响极大,大到了形塑我指导风格的地步。这位教育家,是怀特海;这篇文章,是《学记》。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执教,大名鼎鼎的分析哲学创始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就曾是他的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他的思想对我影响极大,我经常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怀特海的“学术故乡”。

怀特海把“想象力”放到了大学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大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年轻人置于一帮富有想象力的学者的智力影响之下”。除了对于“全部意义”的用词不敢苟同之外,我是十分认可怀特海极度推崇想象力的思想的。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怀特海也给出了精辟的论述:“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教师有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

换言之,就是要产生共鸣、激发热情、创造环境。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我认为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则清晰地给出了中国方案:善喻,就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老师要做到引导而不牵制,策勉而不抑制,启发而不灌输。

怀特海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和《学记》中的“善喻”思想,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指导学生的过程之中。咬定启发式,放飞想象力,追求创造性,是我指导研究生的基本理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称其为善喻“三维”——则构建起了我指导研究生这一小微工程的主体框架。虽然三维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但是在不同的时段分别承担起了各自的“承重墙”作用:题目选择时段,道而弗牵;论文撰写时段,强而弗抑;论点凝练时段,开而弗达。

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中期考核以后的第一个关口,也是至关重要的关口,很多学生都会“卡”在这很长时间。我在指导学生选择题目时,始终秉持“道而弗牵”的理念。在“弗牵”方面,学生很认同我“不设靶子”“不画圈子”“不定调子”的宽松做法,而任由他们去尝试,去摸索,甚至去碰壁,尽管这个过程经历可能会比较长、比较茫然、比较痛苦。

在指导学生选题中之所以这么“放”,是因为我信奉着这么三句话:第一句是“我要为了学生去选题,不要学生为了我去选题”。第二句是“我会考虑自己的衣钵,更会考虑学生的‘金钵’”。第三句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而不是先学后做”。当然,“弗牵”不是放任自流,信马由缰,而是以“道”——引导——为前提。我引导学生的办法就是“助产术”式的追问——“极问”——有博士生相互议论王老师的“追问像追杀,太可怕,好刺激”。我告诉学生,选题的过程就是你们说服我的过程。我就是少林寺的“木人巷”,你们只有打出木人巷,才能“下山”——敲定题目。

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的提问与回答,因人而异,我认为主要有“四异”,即“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合起来就是因人(才学)、情(情形)、事(事件)、物(资料)的不同而不同

这里还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场景”。我给学生们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会问他们什么叫“愤”,连问三遍,第一遍学生会嘻嘻哈哈,第二遍会疑疑惑惑,第三遍就会陷入沉思,这时我就告诉他们,你们现在的心境就是“愤”,在开始思考啦;然后我会继续问他们什么叫“悱”?大家以“愤”的状态认真地听什么是“悱”,“悱就是那个啥......”我认真地连讲几遍,貌似没有想到合适的词汇,脸却憋得通红,就在差不多赢得了所有人的同情时,我突然笑啦,“我刚才就是悱,‘悱’通绯红的‘绯’。这就是:不到极力想弄明白却不得的程度,不开导启发;不到脸憋得通红的地步,不告诉答案”。

有不少学生后来对我说:“王老师,《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现在不光继志,也继声了。”其实,我这么做也是受了一个故事的影响,故事是听龚放教授讲的,说是南京大学物理系龚昌德教授当年讲到热力学的“熵”这一课时,竟然不顾教授身份,十分投入地台上台下满教室乱撞,弄得满头大汗,最后告诉大家,“运动加快就是熵增加”,当时同学们是含着泪花看完“表演”的,一部分泪水是笑出来的,一部分泪水则是感动出来的。后来从那个教室里走出来好几位院士。这,也正是怀特海所推崇的火炬(知识)和点燃了的火炬(想象力)。

我想告诉大家,德才兼备才是真人才。根据我的体会,如果成功可以用小、中、大、终来表达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小成在勤,中成在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一旦定下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下去,就要拒绝放弃。当然,拒绝不应放弃的“上品”的秘诀则是要懂得放弃“下品”。《汉书》中的“逐鹿者,不顾兔”亦正是此意。

最后,我想以一位学生在其博士论文后记中总结心目中的“理想导师”的几句话作结,因为我既把它看成是学生“咬定启发式,放飞想象力,追求创造性”的一份“作业”,又把它当作是对导师们的一种美好期盼:


导师善待学生是一种胸怀,

导师关心学生是一种品质,

导师理解学生是一种涵养,

导师帮助学生是一种快乐,

导师学习学生是一种智慧。



作者简介:王运来,山东嘉祥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床学专业。先后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





道尽思绪绵长

咏叹眷念万千

“南大人”的故事

是否牵出了埋藏在你心底的思忆


欢迎持续关注

南京大学官微

“百廿情深|南雍拾忆”栏目

重返我们的精神家园



策划:新闻中心

采编:李凌霄

美编:赵明昀

校对:都又铭 蔡聿桐 杨光

责编:李凌霄 佘静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