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佩:跋涉盐沼的前行者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18-01-09浏览次数:1305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盐沼属于海滨生态系统,潮来潮去,由陆向海,随着高程梯度的降低、盐度和水分梯度的增高,条带状地分布着茅草和芦苇,藨草和碱蓬,互花米草,以及最前沿的寸草不生的泥滩。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的师生们是中国盐沼的跋涉者、改造者和播种者,在对盐沼生态工程和米草生态工程的科研攻关中,钦佩教授,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钦佩教授自嘲说,“目不转睛地投身研究近40年,却只做了一件事:跋涉盐沼,研究两种草——互花米草和海滨锦葵。

名师高徒心相传
       护滩海草变食品

钦佩教授,今年71岁,1979年,33岁风华正茂的他重返母校南京大学,成了时年71岁的仲崇信教授那年唯一的弟子。大米草研究曾是南大科研“五朵金花”之一,十多年之后的1979年,米草引种首席科学家仲崇信教授又领受国家任务,从美国引种了互花米草,于是交给年轻弟子钦佩的任务就是研究和利用米草。在完成了米草抗逆性研究的实验室工作并取得硕士学位后,钦佩留校工作,在南京大学大米草及海滩开发研究所(现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做专职科研。1982年刚刚留校的钦佩从仲先生那儿领受的重要教诲就是“米草盐沼没有长期原位研究是不行的”,于是,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跋涉盐沼,到福建罗源海滩引种互花米草并研究其生理生态。三年后,钦佩撰写并发表了“福建罗源湾海滩三个生态型互花米草群落生物量的比较”、“福建罗源湾海滩互花米草盐沼中18种金属元素的分布”等一组6篇论文。在此基础上,钦佩敏锐地发现,互花米草身处逆境,体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由此在国内外首先开启了互花米草食用价值的研究。
       1986年,钦佩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对互花米草提取物生物矿质液的营养学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他的40岁生日,将食用生物矿质液的小白鼠解剖后带回家烹调食之。钦佩说,这是最美的生日佳肴,既品尝了试验用小白鼠的美味,也通过米草提取物、小白鼠和我自身这条食物链证实了米草食用的无害。
       紧接着,钦佩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米草源新食品,微多饮料和生物矿质液先后获得卫生部“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批文,微多啤酒、微多牛奶、生物矿质保健茶、肝宝口服液等系列饮品陆续问世,取得米草新资源食品开发的创新性突破和上世纪80-90年代科技产品的市场好评。匡亚明老校长1987年欣喜地为微多啤酒题词道:“香飘四海,其味无穷”。1991年美国特拉华大学盐生植物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盖莱哥教授及其助手茜丽思卡博士来访,对微多啤酒和微多饮料赞不绝口,认为中国科学家对米草的开发走在世界前列,对他们很有启发。1992年和1993年,钦佩的第一本专著《米草的应用研究》和译著《盐土农业》均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集其投身米草研究以来10年的成果,在生态学界崭露头角。
       在2006年,刚满6旬的钦佩教授在讲授“生态工程学”课程时带着大三的本科生,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盐沼中来回跋涉了20公里,探究保护区核心区边缘的植被条带分布和物种保护情况;返回驻地时,累得几乎爬不起来的他,还不忘指导年轻学生们总结野外实习的成果。2007年和2008年的初夏,他在“生态工程学”课程期间又连续两次带着大三的本科生,在盐城大丰盐土上奋战多日,引种海滨锦葵等耐盐植物,为苏北数十万亩围垦后的滩涂盐土改良和美化,进行了种质资源储备。

扬其利避其害
       只为米草科学相待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入侵生物学的研究在生态学界时兴起来,互花米草被当做外来入侵种遭到大肆挞伐,称其入侵本土生态系统,抑制本土物种的生长繁殖,破坏生物多样性。一时间,互花米草的保滩护岸、促淤造陆、防止污染等等生态功效全被抹杀了,学界对一个外来种的偏颇评估最终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将互花米草列为“中国首批16个入侵种黑名单”(尽管文件注明互花米草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当时,仲崇信先生已年届九旬,十分气愤而没有精力去反驳。作为其在第一线工作的弟子,已是南京大学生态学教授的钦佩,责无旁贷地向主流媒体(如《新华日报》)正名米草引种的由来和生态功效,并且提笔给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写信反映米草研发的真实情况,后经温家宝副总理交办科技部调研处理。

科技部给钦佩的回函中充分肯定米草的“消浪护堤、促淤造陆、保护环境的作用,并具有经济开发价值”,明确指出:“在适宜地区要继续开展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物尽其用”。当时的国务委员李贵鲜在参加全国盐土农业的学术会议时,听取钦佩教授“互花米草的开发利用研究”报告后,当即表示支持。会后李贵鲜写信给钦佩,肯定互花米草的正面效应:“米草耐盐碱性能很好,在海水中生长茂盛,米草利用问题,除护堤促淤外,还可进一步研究食用、饲料和造纸等”,并且勉励道:“建议坚定不移地探讨研究下去,使米草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009年国际生态学科的著名刊物《Ecological Engineering》邀请钦佩教授为客座主编,出版了一期特刊《Wetlands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钦佩教授及其学生在其中撰写了一篇代表作《外来种互花米草在中国的正负生态效应》,对盐沼主要的第一性生产者互花米草的保滩护岸、促淤造陆、防止污染等正面生态效应及其侵占本土物种生态位、改变盐滩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等负面生态效应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对其生物质进行综合利用,实施生态管控的科学思路。2012年国内《生物安全学报》编辑部约稿,发表了钦佩教授的另一篇代表作《互花米草的两面性及其生态控制》。该文查询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互花米草的研究论文发现,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的320篇论文中涉及其正生态效应的有194篇,涉及负生态效应的为80篇,而涉及其控制和根除的为46篇;同期全球共发表的相关SCI论文中占据第一、二位的是美国和中国,分别为620篇和148篇,涉及其正生态效应的有626篇,涉及负生态效应的为104篇,而涉及其控制和根除的为38篇。由发表论文的性质可见,近十年来,学界高度关注互花米草典型的两面性,认知其正负生态效应。论文明确指出,互花米草在中国一些地区已逐步本土化,和当地物种融为一体,有益于本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跋涉盐沼不言悔
       老骥伏枥志可期

钦佩教授的代表性工作得到国内外生态学界的高度认可。他多年从事的盐沼生态系统和互花米草的应用研究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国际生态工程杰出贡献奖一项;发表有关盐沼和耐盐植物论文210篇(SCI收录论文65篇),主编出版了《生态学热点研究丛书》(11本)和《产业生态工程丛书》(8本),主编的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材《生态工程学》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1、2、3版,2017年刚刚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钦佩等主编的《海滨锦葵的应用研究》。尤其可贵的是,钦佩教授培养了这个领域的博士、硕士和博士后人才5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亮眼的成绩。
       2007年,钦佩主持召开了“国际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工程会议”,来自欧美、港台和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共1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的评估,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和“湿地生态工程、盐生植物与耐盐机制研究”三个专题进行了近百场学术报告和近30个墙报的交流,出版了一部英文论文集(19篇论文)和一部中文论文集(38篇论文)。
       2008年3月2日夜,百年人瑞仲崇信先生驾鹤西去,刚从浙江最南端的海滨县城苍南赶回来的钦佩,匆匆赶到鼓楼医院重症监护室,望着仲先生的遗容,苍南海边的场景一幕幕地在老师那充满智慧的额巅展现:著名的龙港镇东塘又新围了7万多亩滩涂,当地渔政大队长指着围场内大片的互花米草说:“都是它的功劳,促淤能力很强,抬升了滩面,为苍南新增了这么多土地资源”。钦佩抹着眼泪默默地向先生承诺:我们将沿着先生开辟的道路,在盐沼中勇敢跋涉,进一步开展新的试验研究,兴利除弊,让互花米草这一外来种在我国沿海滩涂更好地发挥其正面生态效应。
       今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李秀珍教授领衔的“长三角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项目通过激烈竞争,在2017年科技部重点专项中立项。以米草产业化核心技术为特色的南京大学课题组位列其中,71岁的钦佩教授深感责无旁贷,他积极奔走,内引外联,组织起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设计出一套可行性的技术方案。他踌躇满志地告诉笔者,充分依靠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我们课题设定的预期指标就一定能完成。言谈之间,两个企业来电,和他预约商谈合作签约。可以想象,原本马不停蹄的他,必将会忙得更欢了!
       借用中国生态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先生为钦佩教授的散文集《海滨之风》作序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我还在钦佩同志的《海滨之风》中看到一条轨迹:师从仲崇信先生,又传承给他的学生,求真——务实——创新,这就是中国生态学界坚实的学风,希望钦佩同志和他的团队推进这种学风,在《海滨之风》后写出更新更美的华章!”
    (文/刘成)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