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哲(下)| 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哲学系的今天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0-10-18浏览次数:3301

创立于1920年的南京大学哲学系不仅有着质朴厚重的历史积淀(百年南哲(上)| 名家与源流——哲学系系史回顾),更书写着卓越奋进的崭新答卷。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哲学系的积极探索都结出了累累硕果。


硕果累累:积淀与奋进


学科概况

作为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2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自设)、文化哲学(自设)等九个博士点和相应硕士点。


在2004、2009、2012年完成的全国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哲学系整体水平排名前五。在2016年完成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哲学系哲学学科进入A类学科,具体评估等级为A (全国并列第三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哲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17年,哲学系哲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仅五所高校哲学学科入选)。


哲学系于2007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入选首批“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5年,哲学系哲学本科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为全省哲学类唯一入选本科。2019年,哲学本科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0年,哲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基地。


研究平台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校注册的二级研究中心共10所,分别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戴安/杰尔福特·格来泽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05年2月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中心总分排名全国第7,其中学术片总分排名和标志性、代表性成果方面均名列全国学术片第1位。

2005年,“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并均于2009年评估为优秀。

2010年,“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3年,“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团队”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和江苏省逻辑学会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已经举办六期,获得学界广泛关注与好评,以南大逻辑所为挂靠单位的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被评选为2016年度“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

2013年,“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入选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2014年,由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宣布中国相关高校组建“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由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负责牵头,作为秘书长单位。2018年,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访问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全国研究犹太文化的学术高地。


多领域的研究中心汇聚南哲,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推动了各领域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受到广泛好评的成果。此外,哲学系主持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禅学研究》、《宗教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等刊物也在学界有重要影响。


名师荟萃

南哲人才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海内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老中青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系内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与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八个学科中共计教师55人,为南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受到学界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林德宏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赖永海、张异宾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修平、唐正东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大平、张亮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刘怀玉被评为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徐小跃、唐正东被评为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孙乐强被评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徐小跃、唐正东先后入选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张异宾、洪修平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顿新国、方向红、张亮、胡大平、潘天群、李承贵、唐正东、陈亚军入选历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异宾、徐小跃、张建军、杨明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首席专家。赖永海、郭广银、张异宾、洪修平、徐新、徐小跃、张建军、唐正东、刘怀玉、孙亦平、王月清等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南哲师资建设工作一直在推进当中,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在现职31位博导中,50岁以下中青年教授有11人,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博士也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是南哲新百年发展的重要保障。


团队建设

2004年,徐小跃教授、唐正东教授、张建军教授、胡大平教授的哲学创新人才“四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当年江苏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张异宾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3年,胡大平教授、张亮教授等完成的“时代化、普及性和素质型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培养体系建设”荣获当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林德宏、孙伯鍨、姚润皋、徐小跃(两次)、杨明、唐正东、胡大平、张亮等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8年,哲学系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师一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课程建设

2007年,徐小跃教授的“哲学概论”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0年,胡大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5年,周嘉昕副教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刘鹏副教授荣获二等奖。


2017年,张亮教授领衔的“理解马克思”慕课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9年,张亮教授领衔的“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徐小跃连续三届荣获南京大学“我最喜欢的老师”。张异宾、徐小跃、张建军、张亮教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南大“百层次优质课程”。


科研成果

第四轮学科评估期间,哲学系以第一作者单位总共发表CSSCI期刊以上论文912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A&HCI期刊以及哲学研究等一流期刊共64篇。


在1995年至2019年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南哲教师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张建军《当代逻辑哲学前言问题研究》、孙亦平《东亚道教研究》、张荣《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张异宾《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构境论解读》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第一届至今第十五届,南哲教师共荣获一等奖十九项,二等奖四十项,三等奖五十七项。以上科研成果展现了南哲雄厚的研究实力。


人才培养:多元与卓越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秉持“宽基础,厚理论”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和个性化的培养机制为原则,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理论视域宽广、多元化发展空间广阔、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术创新能力; 

在专业分流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机制;

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注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领导能力;对于以后从事自主创业等工作的学生,注重培养在社会实践、与人沟通、团队领导等方面的能力;

在国际化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全球眼光的培养。定期邀请国外高水平学者走进课堂为本科生上课,同时积极拓宽渠道,不断推进本科生的国外境外访学,以期使学生形成更为开阔的全球性学术视野。


本科生杂志:《林间路》

《林间路》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主办的学生学术杂志,始创于2000年12月,至今(2020)已至21期。现在稳定为年刊,在每年“520校庆”发行,并同时开展义卖活动,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捐赠图书。


《林间路》的主要文章,是哲学系本科生的哲学论文,包括本科生学术项目论文(“爱智慧”优秀新人基金项目、拔尖计划项目)、优秀课程论文、高年级同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任何与哲学有关的规范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马哲、中哲、外哲、宗教等八个哲学二级学科。


《林间路》广泛向外征稿,也曾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哲学系进行交流,刊登转载外校哲学系同学的文章。


自创刊以来,《林间路》得到了哲学系孙伯鍨、张异宾、徐小跃、郭广银、赖永海、洪修平等老师,以及国内黄楠森、孙正聿、陈嘉映等老师的大力支持。


多姿多彩的课外课堂

哲学系本科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其中,2011年,“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对策研究”获得二等奖,并被人民网等媒体刊发转载。


哲学系团委组织研究生面向南京市中小学生常态化开展公益国学夏令营活动,此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被《人民日报》报道,被团中央、人民日报、人民网评为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奖,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哲学系青年教师指导、哲学系博士生参与的南京大学辩论队,在第八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中夺得冠军,哲学系博士生廖彦霖获得决赛最佳辩手。


对外交流:开放与包容


“双一流”建设周期中,哲学系走在全校前列,积极申报国家层面项目,为本系师生“走出去”提供支持保障,积极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交流;同时,哲学系还积极响应学校层面的国际化系列政策和借助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的支持,推动引进世界一流学者“引进来”,有力提升了哲学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一)积极支持“走出去”


【本科生】


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历,目前,哲学系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机制,平均每年都会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组织国际教学实践与考察活动。在本科品牌专业项目支持下,近几年南哲学子已去往以色列、英国、德国、比利时、美国等国家。


在以色列,哲学系本科生近距离感受了犹太历史和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团队访问了耶路撒冷、马萨达和特拉维夫等地,探索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源头的犹太文明的历史,亲身体验以色列的风土人情,并感悟和学习今日以色列的创新文化。


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南哲学子赴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探寻马克思的足迹;同时也深入国外大学的课堂,感受中西课堂不同的氛围。



【硕士生】


哲学系在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合作基础上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项目两期支持,第一期为“联合硕士培养”,第二期为“访问学者”。经过院系制定标准选拔,共有八位研究生参加了“联合硕士培养”项目,先后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养教学。


哲学系申报入选学校推出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哲学系于2019年派出八位研究生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交流,为期半年。研究生在美访问交流期间,积极参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等在内的纽约七校联盟课程,和美方导师积极交流,回来后有三位同学成功申请美国知名高校哲学系的博士。


(二)大力推进“引进来”

在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资助下,哲学系自2016年起设立“刘伯明短期讲座教授”,每年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面向南大本科生开设短期课程,旨在弘扬哲学系首位系主任刘伯明先生融贯中西的创系精神,提升南大哲学通识教育和哲学系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经邀请10位国际知名学者。


刘伯明短期讲座

时间邀请学者

2016/3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2016/3

尤根·史陶森伯格(Jügen Stolzenberg)

2016/10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eal Heinrich)

2017/4

萨米尔·甘德萨(Samir Gandesha)

2017/5

史蒂芬·格林(Stephen R. Grimm)

2017/6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2017/9

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

2017/11

费边·弗雷因哈根(Fabien Freyenhagen)

2018/11

安东尼·施坦因博格(Anthony J. Steinbock)

2019/5

雅荣·佩雷格(Yaron Peleg)

2019/11

乔万尼·斯卡拉菲勒(Giovanni Scarafile )


哲学系目前有两位专职外籍教授,土耳其籍康加恩(Kaan Kangal)副教授和意大利籍司徒安

(Andrea Strollo)副教授。除此之外,哲学系还外聘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普利斯特(Graham Priest)、德国著名MEGA编辑与研究专家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eal Heinrich)等十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为哲学系兼职教授。


(三)提升交流层次、产生国际影响

哲学系积极发动学科力量,创办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宽了哲学系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也扩大了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


哲学系创办的“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七届;“中韩马克思主义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四届;“中国与欧洲犹太人跨文化的相遇”国际学术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三届。哲学系还举办了若干场“情境哲学论坛”、“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中国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这些国际学术会议均邀请国际一流学者与会,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工作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百年南哲,唯真是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京大学哲学系全体师生正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京大学校训,向着建设国际一流哲学系的宏伟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南哲人”的新贡献。


来源:哲学系

责编:丁丁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