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年南哲:名家与源流
南京大学哲学系有着质朴厚重之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可溯源至中央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0年创立的哲学系。一百年来,南京大学哲学系秉持“朴茂”学风,弘扬南雍精神,展开其灿烂的历史画卷,涌现出了一批引领时代、学术之风气,汇通中西、古今之精要的哲人。
倡“朴茂”学风之刘伯明
南哲创始人刘伯明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留美哲学博士,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及现代哲学教育的先驱。刘伯明自幼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在金陵大学的前身汇文书院求学后投身辛亥革命,此后留学美国西北大学,以《老子哲学研究》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刘伯明回国,先后在金陵大学和南高师从事哲学教育,并于1920年创立南高师哲学系。
刘伯明先生对南高师的学术风气和学者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为南哲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本学统。在《论学者之精神》一文中,先生将学者精神归结为:“具自信之精神”“注重自得”“具知识的贞操”“具求真之精神”“必持审慎之态度”五端,此五端“究其实际,实为一体”。其中“求真之精神”中“所谓科学之精神,其首要者,曰唯真是求”。
先生所言的“朴茂、求实”,尤其针对当时“学风日趋败坏”的现象,后成为中央大学时期为“矫正时弊”所提出校训“诚朴雄伟”中“朴”字的一个来源。唯真是求,是先生所倡导之“朴茂、求实”学风的首要特征,正是自此传承至今日,成为当下南哲学术精神的根基。此外,先生倡导“自由探索”和“社会责任”为主轴的哲人追求,劝励历代南哲人结合学术与责任。
1921年,在郭秉文、刘伯明等人的推动下,国立东南大学创立,南京大学学校建设和学科设置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22年刘伯明先生联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学者共同创立《学衡》杂志,刘伯明在创刊号发表《论学者之精神》,倡导“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将时代精神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学衡派”就此开创。刘伯明先生被学界尊为“南雍祭酒”、《学衡》“保姆”,其人不仅是南高师和东大的掌舵人,更是学界的精神领袖。
“会通中西、熔铸古今”之汤用彤
1923年刘伯明先生英年早逝后,曾留学哈佛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的汤用彤先生以“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气魄接任哲学系系主任,继而引领南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汤用彤
汤用彤先生在南大佛学研究上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汤用彤在《学衡》杂志发表一系列介绍西方、印度哲学宗教的学术文章,成为“学衡派”重要学者;另一方面在1922年支那内学院成立后,汤用彤进入该学院,与同期哲人熊十力先生一同在佛学居士欧阳竟无门下学习,在次年成为支那内学院巴利文导师。汤用彤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通过学术译介和讲学、著述的方式力求“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后,又先后于南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为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的建设留下了一批著作和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精通内外、古今的国学大师。
“新儒家”三哲人之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
方东美先生于1920年在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赴美留学,1924年回国一直任教于南哲,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执掌台湾大学哲学系。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蜚声中外的学者,如唐君毅、陈康、程石泉、成中英、陈鼓应等。方先生本来专长于西洋哲学研究,受南哲的学统影响而致力于中西比较哲学和文化哲学,特别钟情于中国哲学文化中“满酣畅的生命情调与精神”,倡言“生命美学”,被台港学者称为新儒家中的“诗哲”。
方东美
1927—1928年,中央大学哲学系礼聘时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的熊十力先生(“新儒家”第一人)前来讲授“新唯识论”,唐君毅追随先生从北大转学中大,从此扎根于此,毕业后长期在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1944年升任教授并担任中央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直到1949年赴香港。唐先生起初极为推崇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因而在学术上拒绝了欧阳竟无的佛学教授和方东美的“生命体验”;经历新实在论、黑格尔思想而后,唐先生回归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开始力图在会通中西基础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先生治学博采众家之长,对中、西、印哲学与文化思想无不尽心研究,在南哲的学术文化建设上厥功至伟。他后来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成为新儒家的长期根据地,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格局的发展,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
牟宗三
牟宗三先生于抗战胜利后在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哲学系同时任教四年,对南哲发展贡献卓著;与此同时,南哲中西会通的建设性传统,对牟先生的学术事业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牟宗三继承其师熊十力,并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合中西、古今哲学,构造了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新儒家的发展和中西哲学相结合的道路探索提供了颇多贡献。
除此之外,南哲的发展还伴随着一批各个哲学方向的哲人们。
例如1925—1952年间执教南哲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我国高校首次系统开设美学课程。他受南哲文化影响,在美学研究中亦致力于中西会通,以对庄子哲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的阐发而闻名,由此逐步确立了其学贯中西的美学宗师的历史地位。
现代逻辑哲学家、自称“理知的自由主义者”殷海光先生,在金大教学期间通过与金大师生的思想交流,思想发生了急剧转变,由一个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拥护者转变为高扬“五四”民主与科学旗帜的“反蒋斗士”,并在后来力倡“认知的独立”和批判精神,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西学大家陈康、苗力田、熊伟、倪青元,中学大家程石泉、蒋维乔,逻辑学家胡世华、何兆青,伦理学家周辅成,心理学家潘菽等先生,对南哲发展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以来南哲历史之流变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南大哲学系整体搬迁至北京大学,包括宗白华在内的哲学系老师全部调至北大,全国范围仅保留北大一个哲学系。但由于孙叔平先生等前辈的努力和贡献,南哲的哲学教学及其学统并没有中断。
1960年,国内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根据林仁栋教授的回忆,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郭影秋同志深切地感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的阵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当时的南京大学,虽然有马列主义教研室,但它的任务只是为全校开设公共政治课,而文科只有中文、历史、外文几个系。郭校长认为很有必要在南京大学建立哲学系,它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才,还可以担负研究、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最终,在原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建立了政治系,除负担全校的公共政治课的任务外,还担负了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门人才的任务。哲学系恢复建系的工作主要由林仁栋和夏基松负责。
1960年首届学生刘林元本科毕业论文被毛主席表扬,被《人民日报》刊发
哲学系于1960年招收的首届学生刘林元的本科毕业论文《关于调查研究方法的几点体会》被毛主席点名表扬,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解放军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刊登转载,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哲学系于1972年恢复招生,至1977年恢复高考,共招收五届学生。
1977年,哲学专业恢复建系,成为独立的哲学系。1978年,孙叔平先生任系主任。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哲学系迎来了72名新同学。
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为主要作者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对于重新确立起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先生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为主要作者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进入八十年代,哲学系夏基松老师组织团队,编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本西方哲学的高校教材《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此书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哲学系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两期全国现代西方哲学师资培训班。孙叔平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了在中国学术界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哲学史稿》。1981年,孙叔平先生被教育部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系创建了国内第一批中国哲学博士点。八十年代,哲学系教师还出版了《科学思想史》《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卷、第二卷)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此外,八十年代,哲学系硕士生宋龙祥以“马丁”署名发表《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十年代,哲学系张异宾教授专著《回到马克思》问世,这是南京大学马哲学科孙伯鍨老师开创的“文本历史分析”学派在九十年代的重要著作,也代表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新高度。此外,哲学系教师还出版了《科学的难题-悖论》《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禅与老庄》《伦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卷)》《数学哲学方法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哲学系各学科在新世纪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曾负责筹建南大社科处的童星老师说,作为新学科、新院系的“孵化器”,南大哲学系先后“生”出了南大的经济学系、法律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现在分别发展为商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院,哲学系为南大的学科、学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而言,哲学系刘厚俊与其时哲学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其他三位老师共同创建了经济学系,经济学系后来又催生了管理学系;哲学系林仁栋、范健负责创建了南大法律系,也即现在的法学院;宋林飞、童星负责创建了南大社会学系;严强、张凤阳等负责创建了南大政治学系,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政府管理学院。
进入新世纪后,哲学系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共有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7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赖永海老师主编的《中国佛教通史》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孙亦平老师的学术论文也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建军老师著作《当代逻辑哲学前言问题研究》于2015年被评为“金岳霖学术奖”一等奖。
徐小跃教授和姜迎春教授著作英文版作为江苏文化精品书籍亮相伦敦书展
赖永海、张异宾、洪修平、徐小跃、姜迎春等老师著作被翻译至外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张异宾教授部分外译著作
在数代学者的努力下,哲学系形成了既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迄今已发展成为人才培养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研究成就显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教学与研究基地。
二 硕果累累:积淀与奋进
学科概况
作为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2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自设)等八个博士点和相应硕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宗教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设有涵盖上列所有学科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200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学科评估中,哲学系学科整体水平排名第五,2007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入选首批“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哲学系哲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在2009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在2012年完成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数并列第4挡,排名第五。于2010—2013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一期,优秀结项;2014—2017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二期,优秀结项。
2015年,哲学本科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为全省哲学类唯一入选本科。
在2016年完成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哲学系哲学学科进入A类学科,具体评估等级为A(全国并列第三名)。2017年,哲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仅五所高校哲学学科入选)。2019年,哲学本科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0年,哲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基地。
从建立至今,南哲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完善,在时代潮流中不断前进。
研究平台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校注册的二级研究中心共10所,分别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戴安/杰尔福特·格来泽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05年2月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中心总分排名全国第7,其中学术片总分排名和标志性、代表性成果方面均名列全国学术片第1位。
◆ 2005年,“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与“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并均于2009年评估为优秀。
◆ 2010年,“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2013年,“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团队”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和江苏省逻辑学会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已经举办六期,获得学界广泛关注与好评,以南大逻辑所为挂靠单位的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被评选为2016年度“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
◆ 2013年,“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入选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2014年,由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宣布中国相关高校组建“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由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负责牵头,作为秘书长单位。2018年,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于访问该中心,该中心已经成为全国研究犹太文化的学术高地。
多领域的研究中心汇聚南哲,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推动了各领域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受到广泛好评的成果。此外,哲学系主持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禅学研究》《宗教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等刊物也在学界有重要影响。
名师荟萃
南哲人才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海内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老中青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系内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与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八个学科中共计教师55人,为南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受到学界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林德宏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赖永海、张异宾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修平、唐正东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大平、张亮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刘怀玉被评为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唐正东、徐小跃被评为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孙乐强被评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徐小跃、唐正东先后入选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张异宾、洪修平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顿新国、方向红、张亮、胡大平、潘天群、李承贵、唐正东、陈亚军入选历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异宾、徐小跃、张建军、杨明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首席专家。赖永海、郭广银、张异宾、洪修平、徐新、徐小跃、张建军、唐正东、刘怀玉、孙亦平、王月清等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徐小跃老师荣获南京大学第一届“我最喜欢的老师”
徐小跃连续三届荣获南京大学“我最喜欢的老师”,林德宏、孙伯鍨、姚润皋、徐小跃(两次)、杨明、唐正东、胡大平、张亮等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南哲师资建设工作一直在推进当中,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在现职31位博导中,50岁以下中青年教授有11人,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博士也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是南哲新百年发展的重要保障。
团队建设
2004年,徐小跃教授、唐正东教授、张建军教授、胡大平教授的哲学创新人才“四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当年江苏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张异宾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3年,唐正东教授、胡大平教授、张亮教授等完成的“时代化、普及性和素质型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培养体系建设”荣获当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课程建设
2007年,徐小跃教授的“哲学概论”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0年,胡大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5年,周嘉昕副教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刘鹏副教授荣获二等奖。
2017年,张亮教授领衔的“理解马克思”慕课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9年,张亮教授领衔的“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科研成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第一届(1995年)
二等奖: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洪修平
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 林德宏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 孙伯鍨
第二届(1998年)
三等奖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张异宾
儒学与社会文明 李书有
第三届(2002年)
二等奖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张异宾
卢卡奇与马克思 孙伯鍨
三等奖
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 林德宏
第四届(2006年)
三等奖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 张异宾
逻辑悖论研究引论 张建军
第五届(2009年)
三等奖:
摄论学派研究(上、下) 圣凯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刘怀玉
第六届(2013年)
一等奖:
中国佛教通史(15卷本) 赖永海、王月清、杨维中、陈永革(外)、圣凯、刘立夫(外)
三等奖: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 张异宾、姚顺良、唐正东、胡大平、刘怀玉、张亮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 张亮
第七届(2015年)
三等奖: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中下) 张异宾等、唐正东、刘怀玉、蓝江、周嘉昕、孙乐强
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 杨维中
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兼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洪修平、孙亦平
第八届(2019年)
一等奖 东亚道教研究 孙亦平
二等奖:
“新的历史特点论”党中央治国理政科学体系的历史基座 尚庆飞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批判性解读 唐正东
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张建军
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 张异宾
无神论与中国佛学 王月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
2013
《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张建军
《东亚道教研究》 孙亦平
2014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张荣
2017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构境论解读》 张异宾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第一届至今第十五届,我系教师共荣获一等奖十九项,二等奖四十项,三等奖五十七项。
以上科研成果展现了我系雄厚的研究实力。
三 人才培养:多元与卓越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秉持“宽基础,厚理论”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和个性化的培养机制为原则,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理论视域宽广、多元化发展空间广阔、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1.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术创新能力。
2.在专业分流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机制。
3.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注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领导能力;对于以后从事自主创业等工作的学生,注重培养在社会实践、与人沟通、团队领导等方面的能力。
5.在国际化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全球眼光的培养。目前,哲学系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国外高水平学者走进课堂为本科生上课,同时积极拓宽渠道,不断推进本科生的国外境外访学,以期使学生形成更为开阔的全球性学术视野。
本科生杂志:《林间路》
《林间路》为南大哲学系本科生主办的学生学术杂志,始创于2000年12月,至今(2020)已至23期。现在稳定为年刊,在每年“520校庆”发行,并同时开展义卖活动,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捐赠图书。
《林间路》的主要文章,是哲学系宗教学系本科生的哲学论文,包括本科生学术项目论文(“爱智慧”优秀新人基金项目、拔尖计划项目)、优秀课程论文、高年级同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任何与哲学有关的规范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马哲、中哲、外哲、宗教等八个哲学二级学科。
《林间路》部分合拍
《林间路》广泛向外征稿,也曾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哲学系进行交流,刊登转载外校哲学系同学的文章。
自创刊以来,《林间路》得到了哲学系孙伯鍨、张异宾、徐小跃、郭广银、赖永海、洪修平等老师,以及国内黄楠森、孙正聿、陈嘉映等老师的大力支持。
多姿多彩的课外课堂
我系本科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其中,2011年,“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对策研究”获得二等奖,并被人民网等媒体刊发转载。
我系团委组织研究生面向南京市中小学生常态化开展公益国学夏令营活动,此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被《人民日报》报道,被团中央、人民日报、人民网评为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奖,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我系青年教师指导、我系博士生参与的南京大学辩论队,在第八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中夺得冠军,我系博士生廖彦霖获得决赛最佳辩手。
四 国际交流:开放与包容
“双一流”建设周期中,哲学系走在全校前列,积极申报国家层面项目,为哲学系师生“走出去”提供支持保障,积极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交流;同时,哲学系还积极响应学校层面的国际化系列政策和借助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的支持,推动引进世界一流学者“引进来”,有力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一)积极支持“走出去”
本科生
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历,目前,我系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机制,平均每年都会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组织国际教学实践与考察活动。在本科品牌专业项目支持下,近几年南哲学子已去往以色列、英国、德国、比利时、美国等国家。
在以色列,我系本科生近距离感受了犹太历史和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团队访问了耶路撒冷、马萨达和特拉维夫等地,探索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源头的犹太文明的历史,亲身体验以色列的风土人情,并感悟和学习今日以色列的创新文化。
本科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南哲学子赴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探寻马克思的足迹;同时也深入国外大学的课堂,感受中西课堂不同的氛围。
硕士生
我系在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合作基础上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项目两期支持,第一期为“联合硕士培养”,第二期为“访问学者”。经过院系制定标准选拔,共有八位研究生参加了“联合硕士培养”项目,先后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养教学。
我系申报入选学校推出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我系于2019年派出八位研究生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交流,为期半年。研究生在美访问交流期间,积极参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等在内的纽约七校联盟课程,和美方导师积极交流,回来后有三位同学成功申请美国知名高校哲学系的博士。
(二)大力推进“引进来”
我系整合佛学研究力量,和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中心对接,成功获得教育部港澳台办“万人计划”短期项目支持,并于2019年接待接待了香港中文大学师生代表团一行十一人,在南京进行了讲座、交流和研修我系佛学课程。
在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资助下,我系自2016年起设立“刘伯明短期讲座教授”,每年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面向南大本科生开设短期课程,旨在弘扬我系首位系主任刘伯明先生融贯中西的创系精神,提升南大哲学通识教育和哲学系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经邀请11位国际知名学者。
刘伯明短期讲座
哲学系目前有两位专职外籍教授,土耳其籍康加恩副教授和意大利籍司徒安副教授。除此之外,还外聘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普利斯特(Graham Priest)、德国著名MEGA编辑与研究专家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eal Heinrich)等十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三)提升交流层次、产生国际影响
我系积极发动学科力量,创办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拓宽了我系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也扩大了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
我系创办的“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七届;“中韩马克思主义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四届;“中国与欧洲犹太人跨文化的相遇”国际学术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三届。我系还举办了若干场“情境哲学论坛”、“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中国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这些国际学术会议均邀请国际一流学者与会,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工作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七届广松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百年南哲,唯真是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京大学哲学系全体师生正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京大学校训,向着建设国际一流哲学系的宏伟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南哲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