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南大的教育使我成长,至今难忘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母校师资力量雄厚。潘菽校长曾向我们介绍当时南大的师资情况,各系都有著名的优秀教师,例如:天文系的戴文赛、地质系的徐克勤、地理系的任美锷、气象系的朱炳海、生物系的耿伯介、物理系的魏荣爵等等,都是卓有成就的教授。在南大四年里,受听报告最多、时间最长的要算副校长、党委书记孙叔平。他从授课到国家形势分析,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讲得非常好。车老师是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讲得也非常好,很切合实际。最后一年,我们曾听郭影秋校长讲述他在云南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他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教学上,校内外大协作呈风尚。校外的,曾有南京工学院的测量老师给我们讲授测量学,认真负责。校内则有生物系的耿老师负责教“植物学基础”,把学校内的植物都打理了一遍。地质系孙鼐老师讲授“普通地质学”、王德滋老师讲授“矿物岩石学”、陈旭老师讲授“古生物和地史学”、姚文光老师讲授“构造地质学”、李学清老师讲授“沉积岩石学”、杨鸿达老师讲授“中国地质学”;肖楠森老师讲授“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他还带我们去皖南陈村水库实习。我们还听了肖云先生讲的“天文学”。杨纫章老师勇挑重担,把“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两门学科都担任了起来。
教学安排都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此课本知识才能学得更牢,也为我们今后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老师们就安排我们对宁镇山脉地质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还开始对雨花台地层砾石层作了了解。
1956年5—6月,我们到庐山系统实习。这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实习基地。首先开张的地形学实习,以杨怀仁教授为首,俞序君、杨森源两位老师辅导,还配了多位行政老师,历时近一个月。我们观察了庐山的山岳地形,王家坡古冰川谷及其终碛、侧碛以及芦林盆地的冰水沉积。测量了冰楔,对几处冰斗、大校场冰川悬谷、西谷、中谷的冰川谷进行了认真观测。讨论鄱阳湖冰期、大姑冰期和高山冰期特点。我们还观察了庐山的低山河谷地形,三叠泉、石门涧地形,以及仙人洞的假喀斯特,丈量黑龙潭、黄龙潭河流裂点,分析河流纵横剖面特点及其成因。
1957年5月,杨教授又带地貌班同学到九华山实习。就长江中下游冰川地形分布、九华山冰川发育,联想到大区域范围内古气候的变化进行分析。
1957年10—11月,杨教授带领同学执行三峡、下荆江考察任务,查看了长江西陵峡和下荆江的下游平原。最后一次是地形测量实习。这是一次生产实习,是为改造江苏丹阳县东运河河道的测量任务。本任务完成一半,又接上级任务去别的城市测量。余下任务由我和陈大君同学,带上地质系一年级学生来完成。
以上一些方面,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很大,这些都得益于母校师长的培养。我要感谢教过我的老师,祝愿母校日益昌盛,在全国的一流大学中发展得更好。
(文/万延森,原载地理系58届班刊《老同学》总第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