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轫南大

追溯在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的日子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6-12-11浏览次数:1323




1961年,我从南大毕业,至今已经55年。如歌岁月,历历在目,镌刻着我在南大读书期间,走过路途的点点滴滴。

  

难忘亲情师恩

  

1955年,高中毕业后,高考要填志愿表。当时国家正在宣传工业化,我想机械制造应该是很重要的专业,所以选为第一志愿。莆田五中名师、班主任周永铭老师看了志愿表后,让我选择物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周老师亲切对我说:“你数理化基础好,有条件报考物理系,这对你更合适,对国家也好。”周老师指点迷津,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

在家乡生活的十几年中,我亲眼看到一些乡亲因为缺医少药,未能得到医治而去世十分悲痛。我立志将来长大后要当医生。到了读高中时,国家正在实施工业化计划;从悲痛中的立志,变为想当机械制造工程师,为祖国工业化作贡献。后来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又转为学物理学专业。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没变,只是改变攻读的专业。

改变,可能蕴涵着美好前程,也意味着含辛茹苦。

我接受老师的指导选择著名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为第一志愿;如愿以偿,被南大录取了;这是我为实现科学梦,第一次启航。

梦想是美丽的,在出发之前,梦想只是梦想。只有启航了,上了路,梦想才变成挑战。直面挑战,梦想才会实现。梦想是可贵的,及时挑战梦想更可贵。

从东海之滨的小乡村江尾,远去大城市南京,就读名校南京大学很不容易,是我实现梦想的关键阶段。我是村里第一个考取大学的,亲戚和乡亲送钱送物,依依惜别,浓浓的亲情、乡情,感动着即将远离家乡的游子。

大嫂手巧,很爱护我,去南大前,她特地教我缝补手工艺。这样,我从大学开始,初步的独立生活中,就会做缝补手工了,如缝被子、补袜子等,直至如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智慧、手艺是可以传承的。

我承载着拳拳亲情,母亲泪、兄弟情、嫂子爱,离别家乡,踏上异乡求学之路。大哥一直送我到莆田乘汽车先去福州,依依惜别,情深似海。

旅途经历汽车、轮渡大船、内河小船、火车的多次转换,路经杭州、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来到南京。老同学热情迎接我,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光着脚走进楼群林立的南大校园。

  

融入南大校园

  

进校的第二天一早,老同学就送来一双鞋,让我穿上;说城市里地上有玻璃杂物,容易把脚割破,一定要穿鞋。素不相识,头一次相见,就如此关心爱护,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南京大学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浓厚气氛,感动了全寝室的新同学,感激发自内心,好的校风就是这样自然形成。

在南大,我刻苦读书,关心班级活动。同学们选举我担任学生会干事、班主席和团支部委员。

有一年寒假,我回家过年,特地拜访了单身老贫农先义,他很高兴,我们交谈得很随意,分别时,我送他一包香烟,祝他老人家过年快乐。我回南大时,他特地送来一包辣椒,说南京比家乡冷,吃辣椒防寒。据说后来他高兴得到处宣扬:鸿溢是大学生,也是个好青年,很出息,很和气,很礼貌,很亲热,对乡亲很尊重,真是个好后生。其实反映了南大不仅教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为人。

南大党委宣传部任命我担任南大广播站编辑部编辑。广播站要十几位播音员。根据需要我推荐我们年级的两位女同学臧咏霞和叶蓉华担任播音员。在她们的配合下,我编辑的稿件和广播内容安排,受到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特别表扬。

  

师友情似海深

  

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跃进年代,曾经以实验室为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办工厂。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泰斗、教研室主任吴汝麟教授任命我担任太阳能器件车间主任,开展半导体光伏器件的研发。我既要学好功课,又要做光伏器件的实验,自然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是很好的科研训练;吴老师亲临指导,推动研发工作进展。

毕业后,我到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条件最好的中国科学院工作。吴老师80华诞时,我刚好要到南京出差,特别高兴。我买了生日大蛋糕,乘飞机去南京为吴老师祝寿;老师很高兴,不让我住宾馆,要我住在老师家里;老师的女儿为我烹饪南京美食,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和吴老师有一次愉快的师生长谈,可惜,却是最后一次交谈。四年后,老师去了天堂,学生念念不忘怀。吴老师在学问上对我真心教导,在生活上对我关照有加。伟大的师恩,至今我感念在心!

郑有炓教授(现为科学院院士)委托我做实验,那一次老师正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需要光电效应的实验曲线。老师打长途电话指导我做实验,记得实验室没有红外线源,怎么办?我找来一盒火柴,划燃火柴,照亮样品,进行光电效应测量,效果很好。经过一天的实验操作,得到光电效应的实验曲线。我连夜打电话告诉老师实验结果,老师很满意,可以在会议上发表所得到的数据了,他赞扬我实验做得很成功。

何宇亮教授教我们《半导体物理学》,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他曾经从南京大学来北京与我合作研究非晶态半导体,共同承担国家项目,获得优秀成果,论文发表在国际和国内的杂志上。

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有件事让我难忘。炎炎烈日,我们男同学光着膀子干活,割麦、抬土、筑高炉,干得热火朝天。我体质虽然较差,但是,我是团支部委员,要带头拼命干活,满身大汗淋漓,十分劳累。休息时,我倒在地上就睡着了。记得有一次,我正睡得酣甜呢,有人拿狗尾巴草拨弄我的嘴唇、耳朵;我生气,一下子推开他的手,一看是臧詠霞,正要责怪她,她却温和地说:“累了,躺在地上睡不好,容易生病;快起来吧,喝口水。”同学间友爱之情,令劳累的身体温暖、愉悦。叶蓉华等同学还到寝室拿走我换下的衣服洗净送回,同窗情谊令人十分感动。

晚上回校后,自然要到沐浴室冲洗冷水澡。南大的学生宿舍条件很好,每层楼都有两个沐浴室,冷热水都有,很方便。南京太热,为了凉快,我们只冲冷水。因为不懂事,后来腰痛,生病了。校医院给我转到著名的鼓楼医院和南京军区医院医治,加上同学们的多方关怀,刘湘娜如姐姐般关心安慰,病情好转了。

为了节约开支,我不是每学期都回家,很少几次回家,都随带炒面,在车上冲开水就是一顿饭。我事先买了面粉,请食堂的师傅炒熟,师傅很好,愿意为我操作精制,面粉经过文火炒制后,麦香浓郁,冲上开水很好吃。这是师傅实实在在的帮助,我真心感谢师傅,我们成了朋友。这样,我就有了一路上随带的食品,不会受饿,也节约了旅费。今天看来似乎很艰苦,其实我并没有感到苦。



  

南大预备教师

  

我们在南大读书的最后一年,物理学系筹备成立低温物理专业,是一项中苏合作项目。系领导决定从半导体专业抽调林鸿溢、从磁学专业抽调张长贵,担任预备教师。派我们到北京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低温物理。赴京前系里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充满情感的话别、鼓励和希望,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去完成新鲜的任务。

同学们还特别在图书馆、校园、玄武湖公园等处,和我惜别长谈,赠送纪念品,诗意表情谊,惜别箴言,这一切都深深刻入我的内心。

记得在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和同班同学谢宗钧、顾柏春去明孝陵、中山陵游玩,一路上漫步在林荫道上,脚踏落叶,发出清脆的声音,我们任意谈论着毕业后的憧憬,约定不管到什么地方工作,国庆节那一天都要相互通信。然而毕业后,我们三人都被派往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仍保持醇厚的友谊。

任何时候,打开心扉,再现当时的情景,内心都感到特别温馨快乐。真是寒窗数载,情谊难忘,在时光漫溯中,散发优雅芬芳。

美丽的校园风景,亲切的老师教导,温暖的同窗情愫,都随我跨越山山水水,从南京到了北京,成为我在科学院的陪伴,勉励我勤学勤练,尽快掌握好新技术。

我们到了科学院,在洪朝生院士的指导下,学习低温工程和低温实验技术。低温实验室里,各种仪表琳琅满目,各种机器连成系统;很新奇,很无知,从头学。我们学了两个月后,学校来电,要我设计低温液化器,要求最终实验温度要达到极低温零下260摄氏度。我赶快调查文献,寻找资料,计算制图;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终于完成设计图纸和设计报告;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然后,我回南大,作设计报告,老师们很满意,于是联系工厂加工液化器。我每天往返学校与工厂之间,因为晕车,很辛苦。由于是非标准化加工,工厂特地派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专门做液化器的加工。液化器加工完成后,因为国际合作没有成功,所以,成立低温物理专业暂时搁浅。后来,在没有国际合作的情况下,物理系自力更生,创建了低温物理专业。

我们即将毕业时,在南大群英会上,郭影秋校长向我颁发“三好学生”奖状,是南大对我大学生活的评价。

郭影秋校长,曾经是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后来到南大担任校长,同时担任南京市委的工作;经过数年后,又从南大调到北京,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兼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和教育家。

在南大的全校大会上,郭校长的每一次演说,对我们全校师生都是一次难忘的真挚教导和淳朴鼓励。记得在我们毕业典礼大会上,郭校长深情地说了欢送毕业生的话后,语重心长地以“祖国召唤,学士当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一种沁入人心的鼓舞能量,令我们热血沸腾,热情高胀;我们决心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周恩来总理的殷切期望:“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具才华和专业能力,为中华民族实现富强、民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发前行,奉献毕生精力。

毕业后,学校分配我和其他10位同学到北京工作,并指定我带领10位同学到北京有关单位报到,在首都开始新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大学“造反派”要“批斗”郭校长,我们在北京的南大校友数十人赶到会上,坚决支持、保卫郭校长。到会的常委陶铸同志特别接见了我们南大校友,表明了党中央的态度,我们也放心了。

  

潜心于物理学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是全国著名的学术和教学机构,很不容易考取,既然考取了,就要好好学习。但是,物理难学,功课太重,有的同学因之严重失眠,整夜睡不着,服用红纸包的安眠药,有的同学转系了,甚至有休学的。感受到“改变意味含辛茹苦”,然而,我不后悔,坚持学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在而后科研的历程中做出了点滴贡献。记得在一次物理学家云集的物理学会上,我宣读了“半导体电子自旋共振研究”,著名科学家、会议主席黄昆院士高兴地指出:“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子自旋共振研究了!”对研究报告的肯定评价之外,长辈科学家对年轻科学工作者的鼓励与赞许溢于言表。

今天,我更深刻感悟:人类最崇高的思想是了解一切、理解一切、创造一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物理学基本原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基础的总汇。物理学原词出于希腊文“physis”,其意为“自然”。说得更具体一点,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农业演进、工业拓展、经济繁荣、国防安全、交通运输、矿产开发、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媒体文艺、信息传播、以至于地震海啸、刮风下雨……哪一样不与物理学息息相关?所以,物理学应是全人类的基础学科。

记得1992年在北京举行隆重的中国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学术报告会,我的报告与我的南大《固体物理学》老师、科学院院士、某军事基地副司令程开甲教授的报告安排在同一个会场,师生在学术会议场合见面都十分高兴。程老师还送我他新发表的学术论文,我也送老师一本著作,请他雅正。

每次见到老师,我都非常高兴。2002年5月20日,南大100周年校庆,我应邀回校,见到许多老师和老同学,心情特别激动。宴会上我与教我们物理的科学院院士冯端教授和王业宁院士同桌,有一次愉快的师生交谈。

  

科学研究,攀登不息

  

我从南大物理学系毕业后,进入我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在半导体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我成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满怀激情地迈上攀登科学巅峰的漫长旅途。

攀登科学巅峰是一种跨越重重障碍的特殊行动。从儿童时光的金色年华,到少年时光的梦幻光阴,再到年轻时光的青葱岁月,我走过或平坦或坎坷的人生道路,经历过两次改变生活道路,为追求科学梦三次启航,终于进入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真的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1978年,我转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任教。我也成了老师,认真教学是我的职责,先后主讲10门课程。其中“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实验”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半导体理论”、“微分析技术”、“非晶态半导体”、“纳米科学技术”是硕士生和博士后的课程,“分形论——奇异性探索”、“信息技术”、“高技术前沿”是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自由报名选修。其中后6门课程是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设的新课程,而“纳米科学技术”和“高技术前沿”两门课程,是全国首次开设的创新课程。“高技术前沿”是两院院士王越校长倡导的,邀请四个系的四位教授合作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

在上述两门选修课的基础上,我编著出版发行两部书:《新的推动力——纳米技术新进展》和《高技术前沿》,适合宽广的读者群体。

虽然我的教学任务挺重,有时一学期主讲4门课程。但不忘科研活动,我先后主持多个科技前沿项目和国防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课题、开创性预研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应用于火箭与导弹的新材料项目、兵器部的纳米技术武器应用项目、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导航项目等。此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博士后。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工作实在太忙了,终于病倒了,胃出血住进医院。在攀登科技前沿山峰的历程中,虽然艰辛茹苦,但仍乐于探索创新,直到取得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过程也不全是辛苦,常常也非常有乐趣。记得在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做电子自旋共振研究时,参与实验的所有人员,都近距离亲眼考察电子的神秘行为和运动规律,近距离亲眼看到氢气从气态氢到液态氢,又从液态氢再到固态氢的突变。那晶莹剔透的固态氢,恰似琳琅美玉,展现在我们面前,美极了!那一瞬间,实验温度骤然降到零下260摄氏度极低温,实验成功了!团队的朋友们都不约而同相拥欢呼,兴高采烈!

科学实验研究过程,有时严肃,有时寂静,有时欢快,有时美丽,有时震撼,有时惊奇,有时失望,有时欣喜……,记得有一次在实验室做纳米半导体硅薄膜实验时,当在实验系统中施加射频电磁场时,在通有实验气体的低真空室中,瞬间产生色彩艳丽的辉光!极美丽,赛极光,超彩虹!是我从来未曾见过的极其美妙的辉光!这就是实验室美,科学美!她给我心灵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在科学研究和高校教育过程,我先后任教授、博士后导师、纳米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纳米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专家组成员、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全国电子测量与仪器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全国纳米测量技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科技研究院特聘纳米技术首席专家、全国性科技刊物《纳米科技》杂志主编等职。

从事国家前沿科技研究和主持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研究成果优秀,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大学科技特等奖项和国家发明专利等20多个证书。

参与国际和国内科技活动,访问除非洲外四大洲的许多国家,作学术报告,访问考察,同时游览异国风情,丰富阅历。

撰写13部著作,其中两部又在台湾出版发行;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数十篇普及性科技文章,拥有众多热情读者。

为了推广纳米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曾经应邀多次到多个省市,特别是多次回家乡莆田,运用纳米技术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着力实现企业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发展。应邀在多个商会会议上发表关于“科技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讲,提倡“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受到各方欢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个媒体做了访谈报道。

我还曾应邀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出席人民大会堂“创新与发展论坛”等。点滴成就,得到社会的重视、赞誉和褒奖。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科技革命,我正在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题——物质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及其交叉领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主题撰写一套5本丛书,纵论、预测即将波及全球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内涵。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林鸿溢)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