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向远方问初心

三十年同学聚会有感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6-12-11浏览次数:1128


毕业三十年,第一次参加大学同学聚会。

十年时有聚会的,记得是十月金灿灿的日子,以为可以与栖霞山的红枫重遇惊艳……但我最终无法前往。二十年时也有,我还是失之交臂。

人生不长,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错过的。虽然人生总是错过的多,所谓挂一漏万,得到的总归是极少极少的,无限的可能便都在手掌之外呢。




其实也不是怕错过什么,只是想去看看曾经的来路,和曾经同行的美好。

过去已经在时光里渐渐流失。惊回首,初心若是?初心何在?记得临行前尝作一画:一鸟独立于一根荷梗上。自题曰“聊将诗意老枝歇,或向远方问初心”。想的也是初心。

有幸聆听过莫砺锋先生在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院庆上的演讲,那是一篇可以看作关于中文人幸福指数的“认证书”。莫先生儒雅中饱含激情的声音,充分传达出他作为成功的中文人的自豪和自信。他说,我们之所以为中文人的身份感到自豪和幸福,是因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是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讨和代际传承……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便捷的桥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所以在当代中国,要想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舍我其谁哉”;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丰盈的精神享受……学习中文,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关于语言文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们的诗意生存”。




听得很激动,想想很惭愧。不知道这是不是莫先生的初心,如果是,莫先生自然是做到了,并且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之中。三十年前踏进南大校门,刚从农门跳出来的我,自然不会有如此高尚的初心,但大千世界从此为我俯视的那份懵懂豪情似乎还是有的。然而,仅仅四年的中文学习真的只是一个起步,不读研,不从教,那个“传承的社会责任”便没了资格。有赖于自知拙于社会责任而主动转向内心修行和自我完善,摒却世俗纷繁而投身书法艺术的静美,三十年来倒隐隐有那么一点诗意的自我愉悦。但若凭这诗意而希冀达到“生存”,依然是虚妄的。对照莫先生列出的先民们的诗意生存范式,烈士、隐士、豪士、儒士、居士、侠士,似乎无一可适。有一两个貌似,然深深想之,还是得拥有不可及的条件,总归勉强。惭愧且痛,岂由天哉!

四年中文学习所得,对于百年文学院整体的成就而言,无疑是大海之一粟,须弥之微尘。那些现在晓得如雷贯耳的学问名家,王伯沆、胡翔冬、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陈中凡、汪东、方光焘、黄淬伯、钱南扬,等等,那时……唉,真的只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名字而已。甚至于当年还健在的诸如吴白匋、陈白尘、陈瘦竹、程千帆、卞孝萱等先生,也只是一个令人仰止的名字,无由亲聆教诲的。1982年,我就投身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我知道侯镜昶先生是从事书法教育的,但不知道吴白匋、卞孝萱、鲍明炜、吴永坤等先生也于书法艺术及其相关的音韵、训诂之学有精深的造诣。而他们,都可以上溯到胡小石先生。对于胡小石先生在书法艺术和书学上的卓越成就,我也是在毕业二十年后才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少年懵懂,曾入宝山而不得名师之授,此所谓初心不明,深造自然也是一句空话了。噫,惭愧且痛,岂由人哉!

错失十年、二十年的大聚会,其间却也有几次曾重回校园。三十年聚会上,自然见到了大部分同学。容颜双鬓,不免已染岁月霜华,所喜几句话后,往日性情顿还旧观。重逢的喜悦和感慨,毕竟大同小异,其实是毋庸赘述的。与老同学重新行走在梧桐树下和曾经的课堂,浓郁的喜悦几乎可以融化飘飞的雨滴。但我的心底,竟有一丝丝愧感生成,渐行渐深,无法释怀。在母校南大的盛名之下,作为学子的我们真的有共享荣光的泰然,和沾沾自喜的资格吗?

未得尽受所有,未能尽学其宝,匆遽而来,匆遽而去,惭之愧之,其所宜矣。

惟遗憾,再无回炉之可能。

聊将诗意老枝歇,或向远方问初心。只是,知命之年再问初心,毕竟矫情。也罢,就让这惭愧相随我未来流年,或许,亦可消融于不期而至的诗意时光……

岁次丙申九月初三于西湖一如书屋

  

(中文系82级乙班 景迪云,摄影/刘源)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